文言文因果关系介词

作者&投稿:农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中“以”作介词表因为和作连词表因果关系怎么判断

文言虚词“以”作介词有表原因的用法,作连词时也有表因果关系的用法,辨别方法是:

一. "以"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一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短语”。如

“而吾~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且~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以”作介词时,有修饰或限制作用,介宾短语后可加“而”,如~捕蛇(而)独存,~一壁之故(而)逆强秦之欢。

(二) "以"作连词

"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和句子."以"作连词,在用法上和"而"有许多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下面仅举例说明“以”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的情况,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或“由于”。例:

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注意】“以”做连词,没有修饰和限制作用,只起关联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之所以)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 文言文中“以”字作连词和作介词都有因为的意思,怎么区别如:赵王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你所提的问题学术界并无一个简易的区分方法. 介词“以”和连词“以”的辨别:“以”作介词,它后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介词以和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2)原因和结果关系 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 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焚身:丧生.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而遭到捕杀.比喻人因为有钱财而招祸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 例如: 余折以御.我折断它继续驾车.(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 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猜谜语.(荀子·解蔽)5)偏正关系 “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 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如果天假我年,或五年,或十年,沉潜于大《易》之中,那么我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作介词的“以”和作连词的“以”之区别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甲骨文“以”字是一个侧立的人形,在手臂下部勾勒有一个圆团,像手执物状,表示“贡纳”、“进献”之意,也表示较抽象的行为动作,相当于“用”.《说文》:“以,用也.”“以”作动词根据上下文还可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①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论语·八佾》 ②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③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后来,在演化过程中渐渐虚化而多充当介词、连词等使用. “以”作连词,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⑤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4.表示因果关系,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以致”.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⑤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⑧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袁枚《祭妹文》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有多种关系.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 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

3. 表达因果关系的英语短语

一、because of

英 [biˈkɔz ɔv] 美 [bɪˈkɔz ʌv]

释义:因为,由于;基于

例句:The game was postponed because of rain.

因下雨,比赛延期了。

二、thanks to

英 [θæŋks tu:] 美 [θæŋks tu]

释义:幸亏, 多亏, 由于

例句:Thanks to your advice, he did the right thing.

由于你的忠告,他做对了。

三、as a result of

英 [æz ei riˈzʌlt ɔv] 美 [æz e rɪˈzʌlt ʌv]

释义:因;由于…的结果;起因

例句:Her hair started falling out as a result of radiation treatment.

由于放疗,她开始掉头发。

四、on account of

英 [ɔn əˈkaunt ɔv] 美 [ɑn əˈkaʊnt ʌv]

释义:adv.由于‘’基于

例句:The flight was postponed on account of bad weather.

因为天气恶劣,飞行延期了。

五、due to

英 [dju: tu:] 美 [du tu]

释义:由于;因为

例句:They arrived late due to a motorway hold-up.

他们因高速公路交通堵塞迟到了。

4.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因”的意义和用法归纳

《说文解字》:“因,就也,从口大。”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因的本义为“依靠”“凭借”,引申有“因袭”“沿袭”“原因”等义,均为实词,现代汉语仍沿用。“因”的虚词用法是从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先秦早期便已产生。可作介词和连词。介词“因”的用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变化不大;连词“因”随着汉语词汇逐渐复音化的趋势,渐渐被“因为”“因而”“因此”等复音词所取代,但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偶或使用。

一、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方向。可译为“从”“由”等。

例: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尸子·广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趁”“顺着”等,或仍作“因”。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或仍作“因”。

例: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或仍作“因”。

例: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任授官(成语)

5.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由”等,或仍作“因”。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于是”“就”“因而”等。

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

2.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因”。

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⑴于是,就。例:①虎因喜,计之曰。②因取刃杀之。③因屏人曰。④因拔刀斫前奏案。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⑥因谗之曰。

⑵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⑶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吏因以巧法。③我欲因之梦吴越。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⑤伺者因此觉知。⑥因河为池。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④因入京师。

⑸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⑹因为。例: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⑺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⑻沿袭。例:因遗策。

⑼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 关于文言文中的虚词“以”

关于文言文虚词“以”作连词和介词表原因

一、“以”作因果连词,相当于“因为”、“由于”。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于蔺相如的功劳大,封他为上卿。

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各国诸侯因为魏公子贤能,拥有许多门客,(所以)十余年时间也不敢用兵危害魏国。

特征:用在因果复句表示原因的分句中。这种句子是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用在说明原因的分句中,相当于“因为”、“由于”。后面的分句表示此原因所产生的结果。

二、“以”作因果连词,相当于“因此”、“所以”。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秦孝公用商鞅的法制,改变了民风习俗,人民因此富足,国家因此强盛。

特征:用在因果复句表示结果的分句中。这种句子是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以”用在说明结果的分句中,相当于“因此”、“所以”。前面的分句表示产生的此结果的原因。

三、“以”作介词,引介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1、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我却由于捕蛇这事独自活了下来。(“捕蛇”指“捕蛇的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况且因为一块玉壁的缘故,违背强秦的欢心,不能这样做。

特征:作介词用的“以”,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组成介宾短语(有的书称介词结构、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在动词前)或补语(在动词后,假如说“不喜以物”,“不悲以己”即是)“以”起引介作用,将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引介给后面相关的动词、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状态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它不是用来连接复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它只和相邻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相关,不和其他语言单位组成因果复句。

关键是要弄清连词和介词的概念。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以是介词吗
答:不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以不是介词,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介词,汉语前置词(英语:preposition,前置词,因为汉语介词一般前置),在语法里是一个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

整理文言文虚词以而其的用法
答:用法:作介词时,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 扩展资料 文言虚词的考查内容介绍: 1、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2、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

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答: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假设,并列,转折,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 给我高中生文言文18个...

初中文言文中“所以”的一词多义
答:所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uǒ yǐ,意思是因此、因而。1、《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原故、理由。2、《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何以、为何。3、《韩非子·五蠹》: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用此、...

介词副词有哪些
答:3. 表示因果关系的介词副词:如because of(因为)、thanks to(幸亏)、due to(由于)等。这些介词副词能够表达动作间的因果关系。比如,"The project was successful thanks to the team effort."(项目成功得益于团队的努力。)在这里,“thanks to”(由于)表达了因果关系。介词副词是...

文言文连词副词
答:1. 文言文的介词,连词,副词怎么判断 文言虚词的复杂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古代汉语的虚词 也包括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五大类。有的语法书将文言虚词分为语气词和关系词两大类。不管怎样分类,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古今大体相同。但除虚词外的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答:六、做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白话译文:加恩于人时,要想想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出处:唐代·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因拼音:yīn 释义:1、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2、理由:...

虚词"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用法
答:介词:(一)表被动。(二)给,替。(三)向,对。(四)因为。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且 连词:(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其 代词:(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

文言文则的用法
答:1. 文言文 中则的用法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

与在文言文的意思
答: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