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B、C、D、E五种物质,在常温下A、B、C是气体,D是黑色固体,E是液体;其中C和D内含同一种元素;B和E

作者&投稿:苗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有abcde五种物质,在常温下ABC为气体,D是黑色固体,E是液体,C和D含同一种元素,,B和E含同一种元素,~

A是氢气 c是水 cd中共含有的是氧元素 ace中共含有的是氢元素

A-MnO2,B-H2O2,C-H2O,D-O2,E-P,F-P2O5..做这样的题,从突破点入手《A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可知这是种催化剂,这样后面就好解了!

(1)A:氧气; D:木炭(或碳)
(2)①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② 碳+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有A,B,C,D,E五中物质,在常温下A,B,C是气体
答:A O2 B H2 C CO2 D C E H2O C+O2=CO2 2H2O=2H2+O2

有A,B,C,D,E五种物质,他们有如下的的转化关系:
答:①A+NaOH→B(红褐色沉淀)+F B是Fe(OH)3 A是可溶性铁盐 所以A+NaOH =Fe(OH)3 +F ②B加热→C(红色粉末)C是Fe2O3 ③C+CO加热→D(灰黑色固体)D是Fe ④D+O2加热→E E是Fe3O4

(11.分)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 ⑴已知:C...
答:C是Cu,由此可知B是C,A是CuO。A变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 Cu+ CO 2 ↑;CO 2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 + = ↓+ 。点评:解答推断题的关键是找到突破口,题中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气体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C是红色单质都是突破口。

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关系 已知:C 是一种金 ...
答:(1)A:CuO C:Cu E:CO(2)C+2CuO 2Cu+CO2↑ C+CO 2 2CO 试题分析:C是红色单质,则C是铜,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D是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黑色氧化物A是氧化铜,黑色单质B是碳,氧化铜和另一种具有还原性的气体E反应液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则E是一氧化碳。

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已知:C是一种金属...
答:黑色氧化物A能与黑色固体单质B反应生成红色金属单质C,故C是铜,A是氧化铜,B是碳,生成的无色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无色气体E有毒,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E是一氧化碳,带入框图,推断合理;A是氧化铜,C是铜,E是一氧化碳,故填:...

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图所示的关系:已知:C是一种金属...
答:由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得D为二氧化碳.从图中可知,黑色固体A和黑色单质B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红色固体C,我们可得A为氧化铜,B为炭,C为铜.又因A和气体E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E为一氧化碳.故答案为:(1)A、CuO;B、C;C、Cu;D、CO2;E、CO(2)+2(3)C+2CuO 高温 . ...

有A、B、C、D、E五种常见物质,它们有如下所示关系:已知:C是一种金属...
答:因为C是一种红色的金属,所以是铜,气体D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是二氧化碳,因此黑色氧化物A是氧化铜,黑色单质B是单质的碳,由于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也可生成铜与二氧化碳,所以E是一氧化碳,因此A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CuO △ . Cu+CO2.故答案为:CO+CuO △ . Cu+CO2 ...

有A、B、C、D、E五种物质,他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答:A---FeCl3 B---Fe(OH)3 C--- Fe2O3 D---Fe E--- Fe3O4

现有A、B、C、D、E五种物质,A、B 是两种常见的单质,C、D、E是三种常见...
答:根据A→B的颜色变化,可知A为Na,C为Na 2 O 2 ,B为O 2 ,则D为NaOH,E为Na 2 CO 3 ,则(1)由以上分析可知A为Na,B为O 2 ,C为Na 2 O 2 ,D为NaOH,E为Na 2 CO 3 ,故答案为:Na;O 2 ;Na 2 O 2 ;NaOH;Na 2 CO 3 ;(2)Na 2 O 2 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O ...

已知A、B、C、D、E五种物质,且A、B、C、D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它们的关...
答:A、B、C、D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均含有Na元素,E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E为O2,分别由X和Y与C反应生成,则C应为Na2O2,X、Y为CO2和H2O中的物质,A加热分解生成X、Y、B,B应为Na2CO3,则D为NaOH,所以X为CO2,Y为H2O,A加热生成Na2CO3、CO2、和H2O,则A为NaHCO3,(1)由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