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赤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山流水遇知音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知音不在谁堪听?
出自:琴曲《高山流水》作者:俞伯牙。内容: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白话释义:演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扩展资料:一、《高山流水》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其典故为典故:
相传先秦时期的琴师伯牙(那时候用的是古琴)通晓音律,琴艺高超,一天在荒山野地中弹琴(练琴),这是一曲描绘高山与流水之间自然画卷的乐曲,这时有个樵夫,名叫钟子期,路过此处,听伯牙一曲竟能心领神会,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知音这两个字的典故就是这里来的)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直至有一天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二、作者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
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下一句是:明山秀水喜相逢。


一、出处:
故事出自《 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 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二、伯牙简介:
全名是俞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三、钟子期简介: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四、相关景点:
高山流水亭: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得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 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 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出自《列子·汤问》。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这部书的作者,旧本题周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列子》,班固自注曰:“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

现存的《庄子》书中二十二次提到列子,分别见于《迫遥游》、《应帝王》、《至乐》、《达生》、《田子方》、《列御寇》、《让王》诸篇,有时尊称他为子列子,有时称他为列子,有时直呼其名,作列御寇,或御寇,上御下示、御、图三字古音全同,当可通用,因此,《庄子》中的列御寇,即班固所说的列圄寇。

参考资料高山流水遇知音_百度百科 



1、高山流水觅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

2、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作 者: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扩展资料:

《列子·汤问》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下一句是知音不在谁堪听?

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

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做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因此是三个版本,是正因曲调完全不一样。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没有下一句。它出自宋代张孝祥的《丑奴儿》
  [原诗]
  丑奴儿
  朝代:宋代
  作者:张孝祥
  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
  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古人交友,一把古琴、一杯酒、一首诗,就能结遇一生挚友。

高山流水的下句是
答: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全诗是什么?
答:《高山流水觅知音》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焦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释义:奏一曲高山流水寻觅知音,知音不在谁人可以听懂自己乐曲里所表达的情感呢?斜阳余晖下,焦尾琴弦断音绝,寻遍人间再也不复见。

高山流水遇知音对下联是什么?
答:高山流水遇知音对下联是渔父樵夫藏高人或者秋水伊人共浪漫。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世上知音难觅,所以古人有“白首如新,倾盖如故”的感叹,所以这段“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全诗
答:全诗为:玉节珠幢出翰林,书谋师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宋代诗人张孝祥的《丑奴儿•玉节出幢》。

上联"高山流水遇知音"下联是??
答:三顾茅庐得卧龙\ 碧落黄泉分连理\ 玉堂金马登高第\ 闲云流水远天涯\

"高山流水遇知音"下一句可不可以为"知音难觅"而不是"知音不在谁堪听...
答: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琴声子期评。人逝物是琴弦绝,知音不在谁堪听?

高山流水遇知音,稀里糊涂下联怎么对
答:对联:高山流水遇知音,稀里糊涂 平湖秋月夜西湖,宁静致远 平沙落雁惊飞鸟,晕头转向

请问"阳春白雪觅蹊径,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哪里
答:“阳春白雪觅蹊径,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出生于楚国,却在晋国官运亨通,身为士大夫,是上层人士;钟子期一直生活在楚国的乡下,过着隐居的生活,平民一个。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不要说着两个人能成为知音,恐怕认识都很困难。这段千古佳话的源头在于一次并不完美的偶遇。话说俞伯牙...

高山流水遇知音,不言而遇,玩一笑,这是名言,没去还是诗句?
答:高山流水觅知音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抚鼓琴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旅中...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下一句是什么
答:“高山流水觅知音”没有下一句,只有上一句,其上一句为“相逢有酒且教斟”。语出我国宋朝时期著名词人张孝祥所作的《丑奴儿·玉节珠幢出翰林》一诗中。全诗为:玉节珠幢出翰林,诗书谋帅眷方深。威声虎啸复龙吟,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