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外形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生活习惯

作者&投稿:皇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蝗虫的外形有什么特征?~

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
蝗虫
蝗虫的外形观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较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1)头部
卵圆形,外骨骼愈合成头壳,头壳的上方为钝圆形的头顶,前方为略成方形的额,额的下方是一横置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两侧为颊。
复眼1对,卵圆形,棕褐色,位于头部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复眼的表面,可见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镶嵌呈蜂巢状构造。
单眼3只,浅黄色,一个位于额的中部,其余两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的上方。
触角1对,由第2对附肢演变成(第1、3对附肢退化)。位于复眼的内侧前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咀嚼式,由头部的三对附肢和上唇、舌所构成(普通动物学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唇基之下,覆盖口器的前方;
②上颚:(大颚)1对,第4对附肢演变成,位于颊的下方,以解剖针沿颊下缝插入,使缝间联系分离,即可取出上颚。上颚具切齿部和臼齿部,强大而坚硬,呈棕褐色,左右并不对称;
③下颚:(小颚)1对,第5对附肢演变成,位于上颚之后,用镊子紧镊基部扯下,可见其基部有一轴节,中部有一茎节,外侧有瓣状外颚叶和内侧具锐齿的内颚叶,旁边的细小负颚须节上有一根5节的下(小)颚须;
④下唇:1对,第6对附肢演变成,左右愈合为一片,位于下颚之后,其基部为一弯月形的后颏,前接一片状的前颏(颏),两侧有一对3节的下唇须,前颏前沿有1对侧唇舌;
⑤舌:1个,位于口腔中央,卵圆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几丁质齿突。
(2)胸部
以略收缩的膜质颈与头部相连,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即位于背面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遮盖,方形,分为若干小骨片;
②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退化为小三角形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又由侧沟划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
③腹板前胸腹板长方形,中央一横弧线和一钩状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分为若干骨片。
足:各胸节均着生一对分节的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跗节又分为3节,其中第一节较长,形成3个假分节;前跗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一中垫。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称为跳跃足;前、中足皆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着生1对革质、狭长的复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状的膜翅(后翅),翅脉明显,休息时褶迭藏于复翅下。中、后胸侧板前缘各有气门1对。
(3)腹部
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第一腹节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活动;第九、十腹节背板缩短愈合,其间具一浅沟;第十一节背板呈三角形,盖在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两侧各有一肛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腹板;第十节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为第十一节的附肢。棉蝗的腹板数目雌、雄有别,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后端延伸成一尖突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节腹板愈合,顶端尖翘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虫为一产卵器,雄虫为一交配器。
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为一对钩状阴茎,把生殖下板往下压,即可见到。
听器为1对卵圆形的鼓膜,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
气门共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的前缘;腹部8对,位于第1-8腹节背板下缘的前方。可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气门启闭的情况。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其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大颚,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麦、高粱、玉米和竹类的茎叶,禾本科杂草茂密之处和辽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蝗虫扫荡之处,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成群的蝗虫可使绿地变成荒原。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防治方法
⒈农业防治
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
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
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
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
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二、蝗虫养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三、若虫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

扩展资料: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数种,但因为蝗虫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士对此两种昆虫常有各种相异的俗称,例如“把蝗虫称为蚱蜢,把螽斯称为草蜢”,或是“把蝗虫称为短角蚱蜢,把螽斯称为长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虫称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虫才称为蝗虫或飞蝗”等等。
在生物学分类上,“蚱蜢”一词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虫;“菱蝗科”又称之为“蚱科”,而“短角蝗科”则又称之为“蜢科”。蝗虫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种(有些可以长达十五公分)的灭绝,至今仍不明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蝗虫

一、外形是:

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二、习性

1、食性和取食为害方式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当季节干旱时,它们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作物的危害程度。

2、活动习性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3、产卵习性

成虫产卵前期较长,一般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产卵。雌成虫将卵聚产在土下。

扩展资料

价值

1、研究价值

蝗虫(Locus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

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

2、食疗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餐桌上已由鸡鸭鱼肉等传统型转为绿色野味型,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

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蝗科昆虫中华稻蝗、飞蝗等的虫体。又称为蚱蜢。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获得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蝗虫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中文学名

  蝗虫

  拉丁学名

  locust

  别    称

  蚱蜢、草蜢


蝗虫(Locust)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发育时期之二

  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一、外形特点是:
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
二、习性
1、食性和取食为害方式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有些种类为寡食性害虫,如东亚飞蝗,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有些种类为多食性,如大垫尖翅蝗等。当季节干旱时,它们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作物的危害程度。
2、活动习性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3、产卵习性
成虫产卵前期较长,一般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产卵。雌成虫将卵聚产在土下。
扩展资料
价值
1、研究价值
蝗虫(Locust)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
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
2、食疗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餐桌上已由鸡鸭鱼肉等传统型转为绿色野味型,蝗虫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味美如虾,在香港等地具有“飞虾”的美称,是各国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国还举行“昆虫宴”招待贵宾,其中就有蝗虫。
随之而来的有些国家和地区都相应的兴起昆虫食品。用昆虫做菜,或制成罐头、饼干、雪糕等食品,十分畅销。
蝗科昆虫中华稻蝗、飞蝗等的虫体。又称为蚱蜢。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区。获得后去翅、足,洗净,用沸水烫死后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长得像蚂蚱,灰黄色

是很像蚂蚱,但是比蚂蚱头圆

蚂蚱的特征
答: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蚂蚱为药食两用昆虫,卵生,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859种蚂蚱。雌雄异体,自然交配,卵生,自然条件下1年繁殖2代,即夏蝗和秋蝗。

蚱蜢的特征是什么
答:蚂蚱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蝗虫”。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外形特征 编辑...

蝗虫的特点是什么?
答: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三、外形上的区别:蝗虫(俗称“蚂蚱”):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前翅狭长,常超...

蚂蚱、蚱蜢、蝗虫的外形特征有什么区别?
答:体色有绿色和褐色,属于生活环境赋予的保护色。蚂蚱口大、下巴很是发达,多以植物叶片为食。而蝗虫对芦苇、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却很有兴趣。蚂蚱是一种尖头的昆虫,绿色灰色都有,能蹦会飞。而蚱蜢,跟蚂蚱很像,但是因为个头小,就像是缩水了一样,有的甚至会小到大米粒那么大。蝗虫一般是不会...

如图是蝗虫的外形图,据图回答: (1)它的身体分为[ A ] 、[ B ] &...
答:头部生有触角和口器以及单复眼,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蝗虫的腹部是蝗虫呼吸、生殖中心;蝗虫的外骨骼具有防止水分散失和保护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两对翅和三对足都着生在胸部,跳跃足比较粗壮,善于跳跃;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而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为L气门,位于蝗虫的胸、腹部。

蚂蚱,螳螂,蝗虫有什么区别?急!!~!!!
答: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2、外形特征:蚂蚱(蝗虫),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

蚂蚱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5. 胫骨上具有尖锐的锯刺,既是一种有效的防卫武器。6. 产卵器没有明显突出,这是与螽斯最大的区别。7. 食性方面,蝗虫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8. 蝗虫的变态过程为不完全变态,交尾后的雌虫会产卵于土壤中,卵在适宜的温度下约21天孵化。9. 孵化的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只是没有翅膀...

蚱蜢和蝗虫在科属、外形及生长习性上有何主要区别?
答:在外形特征上,蚱蜢通常体型较小,体色多为绿色或黄褐色,头部尖锐,身体呈圆锥形,触角较短,复眼明显,善于跳跃。相比之下,蝗虫的体形较大,触角呈现淡黄色,身体两侧常常有暗色的纵条纹,显示出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在生活习性上,蚱蜢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尤其在傍晚或黎明时分,它们会发出...

蝗虫是什么类型的动物?
答: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绝对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

灰蝗虫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答:昆虫记中灰蝗虫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是,灰蝗虫是欧洲最大的蝗虫,穿着栗色天鹅绒外衣,系着白色皮毛领带。翅膀上满是灰白相间的斑点,一条淡白色之字形线条穿过其间,线条周边呈烟灰白,翅膀中央有一个圆形斑点,宛如一只黑色的大眼睛,瞳仁中闪烁着黑色、白色、栗色、鸡冠花红色的呈彩虹状的变幻莫测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