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徭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话是什么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我国的一句气象谚语,据说在圣经里也有类似意思的谚语表述,可见不同区域民族在认识总结客观规律智慧上是高度一致的。过去远没有今天发达的天天气象预报、及其气象知识,但凭着长期的观察气象积累的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灵验实用的气象谚语,以指导人们依据气象谚语及时调整和预防气象变化。谚语言简意赅,但要道出其后隐含着的真实的气象本质、揭示其气象科学规律,却并非想象那样简单。
五彩缤纷的霞光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红色或橙色光染色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一般而言大气尘埃变幅是不大的、而水气变化却是很大的,所以霞光显著与否,一般反映着大气含有大量水气,如果有云层,云块也就自然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无论日出或日落前后出现鲜红彩霞,都说明大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但为什么同样是霞光,朝霞就要气候转坏降雨呢?因为北半球春夏的天气风向、大都是东南风,形成降雨的大量水气基本上是从东南方向输送而来的,朝霞表明了有大量水气流向本地,而日出后正是气温不断上升、气流对流加快,容易形成雷暴天气(对流可理解为水气分子上下震荡摩擦、结果产生了冷却凝聚和电),又由于我国地势海拔是东低西高,含大量水气的地面气流在不断西进上升海拔的漂流过程中、容易遇冷降温凝聚雨滴形成降雨云系,降雨可能性逐渐增大,所以朝霞、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那么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又为什么预示着天气晴好呢?因为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气,但由于晚霞已是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定、气流对流减少,形成降雨可能性降低,其次之所以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那么为什么看见的云图雨带移动方向与东南风方向相反呢?似乎雨水是由西面形成,并由西面漂流过来的,与东南沿海提供水气是无关的,大自然往往神秘莫测,它的表象往往让我们看到的是假象。虽然近地面是东南风,但地球高空却无一例外基本都是西风(正是这两个不同方向气流形成了台风和气旋),虽然地面东南风水气是在光照气温和海拔不断上升中而上升的,其风向是向西北,但地面东南风携带水气所形成的云系却是在高空西风作用下由西往东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云图漂流方向也基本是往东的;但为什么由东面形成提供的水气、形成的降雨雨带大幕也是由西往东顺序依次拉开的呢?因为东面水气形成雨滴降雨的过程是需要在往西北漂流中逐渐放热降温以及被海拔上升抬高的降温和水气浓度不断增加中才能形成的,一旦在西进路途的某一区域形成降雨,也就意味着这一区域成为降温区域,大量水气积聚以及降雨造成的云层气温下降(气流对流及降雨造成的雨滴下降拖拽作用,导致高空冷气流下降,使得积雨云层、地面气温同时下降),气温下降形成两个结果:
其一、使得东南风携带的大量水气在降雨区域冷气流阻挡下、减慢或停止了西进速度,迫使东南风气流水气在气流压缩、气温上升中就地上升,直接提高本地水气含量;
其二、积雨云层气温下降又促成了大量水气凝结形成降雨云系由西向东快速发展,于是降雨区域就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在冷气流主导下由西向东展开,由此一场大范围由西向东扩散降雨开始了。晚霞出现标志着西面已停止降雨,大气水气含量已大幅下降,伴随降雨的云层降温现象因而也就消失了,凝聚雨滴形成降雨条件随之云消雾散,好天气来临了。

热心问友
2009-03-17
.
老祖宗对天气的总结,早上有朝霞,这一天会下雨天气不好就不要出门,如果有晚霞那么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可以放心大胆地出门!还有很多比如月亮晚上会有晕之类的,也能预兆第二天天气好坏。日晕或月晕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有一定的变化。一般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而月晕多预示着要刮风。所以,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是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话是一个民间的谚语,意思是早上有霞的时候不要出门,因为天气可能会不好,晚上有霞的时候第二天天气会很好,可以出行。

出处:

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一:“霞者,赤气腾而为云也。以朝暮见,大约春夏时多,秋冬时少。古谚云:‘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又云:‘日入胭脂红,无雨也有风。’盖十有八九验。”

《乡言解颐》:

清李光庭撰,五卷。道光年间成书。主要记载嘉庆、道光年间北京及附近地区的民俗、社会风情、戏剧、曲艺、杂技诸事。全书以天、地、人、物分四部,每部皆有细目,为清人笔记中所少见。有道光三十年(1850年)原刻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乡言解颐、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句话是一个民间的谚语,意思是早上有霞的时候不要出门,因为天气可能会不好,晚上有霞的时候第二天天气会很好,可以出行。



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斜射,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太阳光波中的紫色,其次是靛、蓝色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和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

春夏早上,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少,如有鲜艳的朝霞,表示东方低空含有许多水滴,有云层存在,坏天气将逐渐逼近,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中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如出现鲜艳晚霞,则主要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说明西方的天气比较干燥。按照气流由西向东移动的规律,未来本地的天气不会转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真要把握老天气色、掌握出行先机

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

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而且云层已经从西方开始侵入本地区,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造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雨云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

朝霞、晚霞这里指的主要是反射霞。早晨当太阳照射在西边的云彩上经过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红色,这就是早霞。它说明西边天空已经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主要是由于天气系统性原因而形成的。未来随着天气系统东移,本地将逐渐转受其影响,天气将转阴雨。而晚霞是指夕阳斜照在东边天空上的云彩,使云彩呈深红色。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西部天空没有云彩,太阳才能直接照射在东边天空,而东边天空上的云彩只会随着时间离本地愈来愈远的,不会影响本地的,而西边晴朗的天空也将会随时间逐渐移来,天气晴好。

这都是无数人总结的自然常识。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日出前后在东方天空看到霞称早霞,日落前后的霞称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