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经大脑思考之人 身后注定是万丈深渊

作者&投稿:阚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大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写过一句非常有名气的对联,现在人常用某人肚子里没有墨水还喜欢装逼,脑袋没有东西还喜欢逞能。诗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是暴脾气的朱元章都愿意忍受的才子,可见其才华是多么的丰厚。打小就被称为神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出口便能成章。后来人们称呼他为“解学士”,学识贯通古今,有治国平天下之能。为人刚正不阿,耿直,最后因嘴生祸,被逼迫陷害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欣赏解缙的才能,对他是非常宠幸。但后来被朱元璋打发回到了老家,让他继续读十年书,再回朝廷做官。这又是为什么呢?

解缙的那张嘴是有毛病的,向来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经过大脑思考,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他从来不考虑情况。

解缙给明太祖朱元璋写了一份万言书,指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过错,治理下级过于严苛,随意诛杀大臣,喜怒无常等毛病。又说了分封亲王的坏处,说他们权利过大,对后世帝王有坏处,会危机到朝廷。

解缙说的是没错,藩王作乱一直是朝廷的心病,尾大不掉历来如此,但这些情况是明太祖朱元璋很忌讳别人讲的,把地方军政大权放到别人手里,朱元璋是不放心的。其他大臣也说过类似的话题,都被除掉了,唯独写解缙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喜爱他的才能,体谅他忠心耿耿,就网开一面,也不怪罪他,还对身边的侍从说解缙有能耐。

后来明朝宰相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件”受到了牵连,解缙为李善长鸣不平,就上书给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怒不可歇,但也不想处理解缙,就让解缙的父亲把解缙带回家,再读十年书,再回朝做官。

解缙回家读书到第八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挂掉了,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可是建文帝朱允炆也没有征兆他出来做官,所以只能默默地继续在家长读书。

再到后来,明成祖朱棣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解缙就主动来到南京拜访明成祖朱棣,朱棣知道解缙的能耐,就马上重用了他。

明成祖朱棣组建了内阁,让解缙成为内阁首领,辅助自己治国。解缙深受明成祖朱棣的宠幸,但是没有多久,便又犯了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毛病,说话口无遮拦,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明成祖朱棣写了几位大臣的名字,让解缙品评一番。解缙说话直白,把这些人的毛病说的清清楚楚。后来这些大臣们听到这件事后,对解缙咬牙切齿非常憎恨。他们在明成祖朱棣面前,一又机会就说解缙的坏话,时间长了,明成祖朱棣开始对解缙不爽了。

后来明成祖朱棣打算更换太子,解缙死保太子,并且联络大臣们一起保护太子,明成祖迫于压力没有更换太子,但是明成祖对解缙非常不爽,迁怒于解缙。

朱高煦没有当上太子,更恨不得弄死解缙,天天找麻烦给解缙,想弄死他。之后诬陷解缙向外泄露朝廷的秘密,明成祖朱棣对解缙不爽,也不管真假,把他贬到广西去了。

公元1410年,解缙从广西回来述职,当时明成祖朱棣在领兵攻打蒙古,解缙没有见到明成祖朱棣,便向太子汇报事情,然后回广西了。

朱高煦知道后,便诬陷解缙趁着明成祖朱棣不在时,私自朝见太子,想要图谋不轨。明成祖朱棣大怒,把解缙下狱,然后把他杀了。

解缙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在当时无人能及,可是刚直敢言,终于死在了自己那张嘴下。他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会顾忌别人忌讳的事情,他注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生活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尖酸刻薄,言辞犀利,不顾他人感受,说话不经大脑思考,即使才华横溢,也是不会幸福的。中庸之道,无论做人做事还是不能太过,保持个性没错,一旦过于保持,就是万丈深渊。

读历史,让我们可以更加富有智慧。文章纯属个人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