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有哪几 位主人公

作者&投稿:素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那几位主人公?~

 罗贯中本中,卷前“三国志宗僚”一栏所开列的,蜀汉方面,上自刘备下至黄皓,共104人;曹魏方面,上自曹操下至陈登,共242人;孙吴方面,从孙坚、孙权至刘赞共131人。三方总共477人。这里面只限于帝王后妃、文官武将。而农民起义头领,以及渔樵耕牧等下层人物,都被排斥在外。

  一些研究《三国演义》的论著说,这个作品共写了400多个人物,大概就是依据这个“三国志宗僚”的数字。这是很不准确的。

  据粗略的统计,毛宗岗整理过的《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斗、北斗,还有孔明的书童、水镜先生的牧童和一些无姓无名的妇女等,也算上的话,就有1100多人。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写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

  这个作品在处理这众多人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体。从而把他们组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反映出三国时代的社会面貌。

  作品所歌颂的蜀汉集团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等,是全书的主体,写来有始有终。其来龙去脉,为人作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不但写他们生前龙腾虎跃的战斗生活,而且还写他们死后幽灵的种种活动。比如,诸葛亮死后,英灵尚在,仍在维护着蜀汉的安全。关羽被害之后,阴魂不散,扼杀了对手吕蒙,吓煞了曹操,在战阵中保护着张苞,最后升天为神。张飞的冤魂,来到刘备跟前,诉说自己的被害,要求为他报仇。就连孔明的老丈人黄承彦死后,也能显灵。

  曹操、孙权集团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也有始有终,但写他们只限于生前,而且许多人还不得好死,如孙策被刺死,周瑜被气死,吕蒙被扼死,曹操被伏皇后、董贵人等20个为他杀害的冤鬼“索命”而死。他们死了之后,就默默无闻,毫无讯息!

  次要人物,要么有始无终,要么一出现即被人砍死。这一些大多数是牙将、裨将之类,他们的出现大多数为铺垫主要人物。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在出阵之前,潘风、俞涉、鲍忠、胡轸等将,便连连被华雄斩死,造成了华雄的不可一世的气势,而关羽在温酒之间却斩了华雄,关羽的神威便在华雄之上。所谓“强中还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潘风等四人一出场即死去,从艺术构思上来说,当然,他们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各得其所。

  等而下之者,往往只在介绍较主要人物时提到而已。比如写孔明出山时,就说到他的“四密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除徐元直得到较详细的描写外,其余三人只是提到一下,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写刘表时,提到了“江夏八俊”,只点出了“八俊”的名字。

  人物虽然众多,经过作者的这样处置,显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有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又主峰突兀,气象万千。这一方面是作者“拥刘抑曹”正统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杰出的艺术构思的体现。从这点上,也足以说明,罗贯中不愧是个大手笔。

每国都有。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比较倾向于蜀,故而主线是蜀国,所以蜀国的主角最多。主要是刘备 诸葛、关张等大将
曹操、孙权等人。

有刘备、曹操、孙坚、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等。

1、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  ,葬惠陵。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3、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4、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5、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

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

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八路诸侯



要说主人公的话,其实120回的三国演义要分阶段来看,就像是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我来说说我的愚见。
首先,三国演义的开端是黄巾起义,这时,黄巾军首领张角等人和讨伐黄巾军的军阀将军们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坚、袁绍、袁术都是在这时开始崭露头角。顺便说一下,黄巾军的部下中只有周仓、廖化是在三国演义中到后期的,其他都是在前五回被灭的。
其后,董卓篡位,这时就要注意董卓、汉献帝、吕布、王允、貂蝉、李傕、郭汜这些人了,还有讨伐董卓的18路诸侯,其实有许多事龙套角色,注意一下袁绍、袁术、曹操、孙坚、刘备、关羽、张飞、这些人。
后来,董卓被诛杀,军阀之间混战开始。注意一下这些人,一行就表示一个势力:
曹操、郭嘉、荀彧、贾诩、典韦、夏侯惇、徐晃、许褚
袁绍、颜良、文丑、袁谭、袁熙、袁尚
孙坚、孙策、张昭、周瑜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糜竺、简雍、糜芳
吕布、张辽、高顺、陈宫
公孙瓒(没有什么将领)
袁术(没有什么将领)
陶谦(没有什么将领)
张绣(和贾诩一起为曹操所降)
官渡之战结束后,天下只剩下曹操(北方,即淮河以北)、孙权(江东,即江浙地区)、刘表(荆州,即湖南湖北)、刘璋(益州,即四川重庆)、马腾(西凉,即甘肃陕西宁夏一部分)几个势力。【刘备此时还是没有用武之地,寄居刘表】此时,主要关注一下: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孙乾、简雍、糜竺、徐庶
曹操:张辽、夏侯惇、夏侯渊、荀彧、贾诩、程昱、曹仁、徐晃
孙权:周瑜、张昭、鲁肃、甘宁
刘表:蔡瑁、张允
接下来就是赤壁之战,刘表已死,就主要关心曹孙刘三家
曹操:荀彧、荀攸、程昱、徐晃、张辽、许褚、蒋干、蔡瑁、张允
孙权:周瑜、黄盖、阚泽、鲁肃、甘宁
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张松、法正
赤壁之后,三足鼎立,刘备袭取益州,合肥之战(曹孙)关注:
刘备: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严颜、魏延
孙权:周瑜、鲁肃、吕蒙、周泰、程普、蒋钦、韩当、徐盛、孙小妹(孙尚香)
曹操:张辽、夏侯惇、杨修、荀彧
其后,刘备称王,关羽走麦城,夷陵之战
刘备:关羽、诸葛亮、张飞、黄忠、马超、赵云、关平、周仓
孙权:吕蒙、陆逊、程普、韩当、周泰
曹操:曹丕、徐晃、曹仁、司马懿
还有神医华佗
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三国演义结束:
曹操(亡):曹氏皇帝、曹真、司马懿、郭淮、司马昭、邓艾、钟会
刘备(亡):刘禅、诸葛亮、马谡、孟获、姜维、关兴、张苞
孙权:丁奉、张昭、陆逊

以上人物都有一些很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故事。总而言之,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曹丕、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陆逊、甘宁、司马懿、徐晃、郭嘉可以成为影响整部故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3]。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4]
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2]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3]
孙权
吴大帝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0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1]

 罗贯中本中,卷前“三国志宗僚”一栏所开列的,蜀汉方面,上自刘备下至黄皓,共104人;曹魏方面,上自曹操下至陈登,共242人;孙吴方面,从孙坚、孙权至刘赞共131人。三方总共477人。这里面只限于帝王后妃、文官武将。而农民起义头领,以及渔樵耕牧等下层人物,都被排斥在外。

  一些研究《三国演义》的论著说,这个作品共写了400多个人物,大概就是依据这个“三国志宗僚”的数字。这是很不准确的。

  据粗略的统计,毛宗岗整理过的《三国演义》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如果把其中的神仙道人如南斗、北斗,还有孔明的书童、水镜先生的牧童和一些无姓无名的妇女等,也算上的话,就有1100多人。可以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写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

  这个作品在处理这众多人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体。从而把他们组成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反映出三国时代的社会面貌。

  作品所歌颂的蜀汉集团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和孔明等,是全书的主体,写来有始有终。其来龙去脉,为人作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不但写他们生前龙腾虎跃的战斗生活,而且还写他们死后幽灵的种种活动。比如,诸葛亮死后,英灵尚在,仍在维护着蜀汉的安全。关羽被害之后,阴魂不散,扼杀了对手吕蒙,吓煞了曹操,在战阵中保护着张苞,最后升天为神。张飞的冤魂,来到刘备跟前,诉说自己的被害,要求为他报仇。就连孔明的老丈人黄承彦死后,也能显灵。

  曹操、孙权集团中的主要人物,虽然也有始有终,但写他们只限于生前,而且许多人还不得好死,如孙策被刺死,周瑜被气死,吕蒙被扼死,曹操被伏皇后、董贵人等20个为他杀害的冤鬼“索命”而死。他们死了之后,就默默无闻,毫无讯息!

  次要人物,要么有始无终,要么一出现即被人砍死。这一些大多数是牙将、裨将之类,他们的出现大多数为铺垫主要人物。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在出阵之前,潘风、俞涉、鲍忠、胡轸等将,便连连被华雄斩死,造成了华雄的不可一世的气势,而关羽在温酒之间却斩了华雄,关羽的神威便在华雄之上。所谓“强中还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潘风等四人一出场即死去,从艺术构思上来说,当然,他们也算是完成了任务,各得其所。

  等而下之者,往往只在介绍较主要人物时提到而已。比如写孔明出山时,就说到他的“四密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除徐元直得到较详细的描写外,其余三人只是提到一下,以后,就没有下文了。写刘表时,提到了“江夏八俊”,只点出了“八俊”的名字。

  人物虽然众多,经过作者的这样处置,显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有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又主峰突兀,气象万千。这一方面是作者“拥刘抑曹”正统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杰出的艺术构思的体现。从这点上,也足以说明,罗贯中不愧是个大手笔。

没有主人公,它是一部名著,也是一本仿照历史所写的传纪,人人都是主人公,不过有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周瑜,庞统,曹操,黄盖等比较突出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