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一共有多少期 有多少毕业生?

作者&投稿:勇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埔军校共有多少期学生?~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本校(总校)和各地分校毕业学员、学生共计约18万人。
黄埔军校在各地开办了多所分校,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员、学生、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计有125500余人,本校(总校)毕业学生计有52438人。

扩展资料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早期学制1年,后期两年半也有3年的。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教材有自己编写的,例如《恽代英编著的黄埔军校教材 》,也有用中国古代的《增补曾胡治兵语录注释[黄埔军校教材蒋中正作序 》,也采用各国的,例如苏联、日本、德国的教材。
一、黄埔军校前四期
黄埔一期:招470人,转来178人,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毕业645人。
黄埔二期:招450人,毕业449人。
黄埔三期:招1200余人,战斗损失一部,俘获滇桂下级 军官一部编入,毕业1233人。
黄埔四期:毕业2654人,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
二、黄埔军校文化元素
校徽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
该校校训:亲爱精诚。
青天白日国徽:代表中华民国。
指挥刀:代表指挥官权责。
三、主要分校
汉中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
武汉分校(中央军校第二分校,迁至湖南武冈);
江西分校(中央军校第三分校);
广州分校(中央军校第四分校);

扩展资料:
一、历任校长
第一任1924年5月~1947年10月蒋介石
第二任1947年10月~1949年9月关麟征中将
第三任1949年9月~ 1949年12月张耀明中将
第四任1950年8月~1954年8月罗友伦“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五任1954年9月~1957年3月谢肇齐“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六任1957年4月~1960年12月徐汝诚“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七任1961年1月~1965年3月艾叆“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八任1965年3月~1970年3月张立夫“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第九任1970年4月~1973年2月林初耀“中将”(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本校(总校)和各地分校毕业学员、学生共计约18万人。

黄埔军校在各地开办了多所分校,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员、学生、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计有125500余人,本校(总校)毕业学生计有52438人。

扩展资料: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创立后,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本校(总校)和各地分校毕业学员、学生共计约18万人。黄埔军校在各地开办了多所分校,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员、学生、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计有125500余人,本校(总校)毕业学生计有52438人。

1、校名由来

最早的黄埔军校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我党的协助下创立的,地点位于广州黄埔,因此也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2、黄埔军校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黄埔时期、南京时期、成都时期。

黄埔时期:1-4期

黄埔时期为1924到1927年,期间一共招收了6届学生,其中1-4期是在黄埔校区毕业的,5、6期则是一部分在黄埔校区毕业,一部分在南京校区毕业。

南京时期:5-13期

黄埔军校第5期学生的入学地点则是在黄埔校区,但是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南京建立新的国民政府之后,第5期的学生便转入南京学习。而第6、7期则是在黄埔校区和南京校区都有招生。

成都时期:14-23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童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南京沦陷。在南京沦陷前夕,黄埔军校也随之内迁,最终落在了四川成都。

成都时期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历史最长的一个时期,从1937年迁入开始,到1949年,一共举办了10期。

扩展资料:

1、分校设置

黄埔军校创立后,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区内设立省分校。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实际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应该从民国14年3月(1925)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攻克潮汕筹设潮州分校开始。1926年~1927年间,在广西南宁、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增设分校,因地取名。

截止民国24年4月(1935)成都分校开学,黄埔军校所设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宁分校、洛阳分校、汉中分校、广州分校、成都分校八个分校。

抗战前的八所分校,并非开办后就一直办理,它们的历史任务结束后,则予以停办。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23期,本校(总校)毕业学生计有52438人。

拓展资料

关于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黄埔军校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广义上讲黄埔军校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4年10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年11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8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南京地区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 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 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
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截止2006年是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