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汉口,汉阳三城的位置,为什么会在这里首先发展为城市?

作者&投稿:无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汉为什么分为武昌和汉口?~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_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 法安居。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 已达 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 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 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 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 "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摄口,西至娇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为"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 "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第一章 武汉介绍

1.1自然条件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被长江、汉江分隔为武昌、汉口、汉阳隔水相望的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

全市土地面积846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6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1/4。地形上是北高南低,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北部为山地丘陵,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37-271天,降水丰沛,多年平均水量为1140-1265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武汉地区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及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根据长期以来详尽的地震观测资料,武汉地区未有过大震,是难得的具有较稳定地质构造的大城市。

武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达广州、西去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行程,有水、陆、空交通相连。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区位。

武汉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个范围涉及四个省份的十多个城市。包括煤、铁、石油等重要资源的供应基地,以及与之共同构建的汽车、冶金、建材、纺织、石油化工工业走廊。

1.2 城市简史

武汉市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殷商古城----盘龙城,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武汉已形成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汉口镇已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大都会。十九世纪初,汉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士在此开办了百多家工厂、洋行。当时,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及工厂总数曾位居全国第二位,商业辐射面达及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将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汉口、武昌及汉阳三地区合并成立了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是我国中部水陆空交通邮电的主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武汉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1986年,武汉市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3社会经济结构与活动状况

1.3.1行政区划

武汉市下辖江岸、江汉、 石乔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七个城区;汉南、东西湖两个郊区;蔡甸、江夏、黄陂、新洲新型城区(分别于近年撤县建区),共十三个区县级单位。

1.3.2经济结构

武汉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606.91亿元,较上年增长16.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在“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5.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绩显著。武汉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拥有总资产855.3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四位。

工业结构经过调整,轻重工业比例由41.7:58.3(1990年) 变为37.2:62.8(1995年)。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四大工业支柱格局以及服装、食品、化工、建材类产品特色逐渐明晰。非国有工业高速增长,使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由81.1:10.9(1990年)变为71.9:20.1(1995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工业经济中仍起着主导和骨干作用。农业生产稳步上升,“菜蓝子”工程建设成就尤为显著。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于第一、二产业增幅。第三产业中的三大主导行业为商贸、运输邮电及金融保险。商品交易市场十分发达,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金融业发展迅速,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加强。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5.6:52.0:32.4(1990年)调整为10.0:48.6:41.4(1995年),向前迈进一大步。

社会劳动者就业情况,从业人员总计398万多人,(表1-1)。1995年与1990年比较,从产业门类看,第三产业从业者明显增大,居第一位。从所有制类型看,私营、个体从业者及其它经济职工增加了十倍多,国有经济职工仍占主体地位。1995年安置待业人员44000人就业。职工年平均工资5327元,其中国有经济职工为5781元,集体经济职工为3534元。

1990年 1995年

人数(人) 比例(%) 人数(人) 比例(%)

总计 35577977 100 3986400 100

第一产业 1026354 28.7 936400 23.5

第二产业 10475038 41.2 1509800 37.9

第三产业 1076585 30.1 1540200 38.6

资料来源:武汉统计鉴(1996年)

1.3.3 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武汉市有33所高等学校,在校生15万多人。基础教育稳定发展,有普通中学523所,小学203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城区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发展较快。另有科学技术研究机构126所,科技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

文化。1995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藏书649.8万册。博物馆11个,文物藏品14.8万件。文化馆21个。

卫生。1995年全市有医院224所,卫生技术人员5.9万人,其中医生2.5万人,护士1.9万人,医院床位3.0万张。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有所改善:

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300.6/10万,比1990年下降了52.3%。计划免疫接种率为95.1%。全市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前四种疾病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

1.4 人口

1.4.1常住人口:指具有武汉市正式户籍的人口。

人口数及分布。199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人口出生率10.79‰,死亡率6.01‰,自然增长率4.78‰,迁移增长率7.7‰ 。各区县人口数及密度(表1-2)可见,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最小为江夏区仅314,最大为江汉区,达13145,相差42倍,(图1-5)。全市可划分为两大部分:I.原先成立的七个城区,II.其它各区县。前者人口平均密度为4196,是后者450的9倍。

表1-2 武汉市人口数,人口密度 (武汉统计年鉴1996年)

区、县

土地面积

年末人口

人口密度

(平方公里)

(人)

(人/平方公里)

总 计

8467.11

7100100

839

江岸区

64.24

599243

9328

江汉区

33.43

439441

13145

桥口区

46.40

526694

11351

汉阳区

91.50

374244

4090

武昌区

81.22

787635

9698

青山区

45.13

404141

8955

洪山区

501.70

543584

1083

蔡甸区

1091.00

513068

470

江夏区

2008.98

630326

314

东西湖区

495.51

205241

414

汉南区

268.00

101581

379

黄陂区

2261.00

1060637

473

新洲区

1479.00

905265

612

第I部分地区为武汉市经济密集、社会活动频繁的地区,因此,其发展----环境相互作用强度大 。

人口构成。总人口中男性3663744人,女性3436356人,比例为51.6:48.4。农业人口3033274人,非农业人口4066826人 。各年龄段(5岁为一段)中,以15—44岁6个年龄段人口较多,占总人口的53.4%。60岁以上人口数761434人,占总人口10.7%,按10%的标准,则武汉市已跨入老年社会。

教育程度。按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1990年),武汉市十五岁以上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情况如下:(人/千人)

大学本科 29 大学专科 33 中专 38 高中 129 初中 275 小学262 文盲、半文盲 112

具有高等文化、中等文化、初等文化、文盲半文盲的相对比例为1:7:4:2。文化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同期全国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水平的为14.2/千人。

居民收入。城区居民1995年人均生活费收入4170元,比1990年实际增长32.4%(扣除物质因素)。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的支出,比1990年实际增长20%,而恩格尔系统(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58.2%降低到1995年的52.2%,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人达184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2%。恩格尔系统为57%,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这些均显示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1.4.2流动人口

指不具备武汉市正式户藉的人口,据统计日平均为75万人(1990年),较1983年增加了3.7倍,现增势不减。

(1)滞留时间

滞留 > 12个月者占43.3%;滞留1-12个月者占26.7%;滞留 < 1个月者占30.0%。

滞留者以从事劳务及经商贸易者居多,占总数的68%,滞留期多在一个月以上,滞留在1个月以下的多为探访者、公差者、中转旅行者、占31.5%,另有盲目流动者占0.5%。

(2)构成特点

年龄:16—35岁青壮年者占65%以上;

性别:男性61%,女性39%;

教育程度:与常住人口比较,大专以上的低6.63个百分点;高中水平的低9.23个百分点;初中小学水平的高出15.2个百分点。

来源:四分之三来自农村。

居留地:主要暂住在武汉市城区范围内,房屋租金低廉的城郊结合部往往是其聚居之处。

(3)对城市人口结构的影响

以城区常住人口数为基数,流动人口为常住人口的20%,若取16-35岁年龄段计,前者为后者的36%,即在城区,这个最具活力的年龄段人口中,每不到四人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

1.5环境建设概况

“八五”期间,我市环境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大气、水和噪声环境质量与“七五”末期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这是对环境实施综合整治取得效果。1991-1995年全市投入污染治理资金4。21亿元,完成了1120项污染治理项目,明显降低了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在城市垃圾处理、道桥建设、煤气工程、排水与污水处理工程及绿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提高了城市环境基本设施的整体水平;实施工业布局调整,创建烟尘控制区及噪声达标区,综合整治大气、水、噪声环境。在全国37年环境重点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连续七年取得较好成绩。

但是,我市还存在水污染蔓延、汽车尾气污染加重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长江汉江把武汉分为三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武汉三镇,武昌在长江东边,长江西边被汉江一分为二,汉江以北是汉口,以南是汉阳,一般来说靠水的地方都有城市,更何况是汉江流入长江,风水宝地,九省通衢

以前水路运输发达,便于人们聚集

武汉有几个区?
答:江岸区、江汉区、_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武汉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在这里汇合。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9° 58′—31° 22′,东经113° 41′—115° 05′。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盘龙城遗址...

武汉有几个区?
答:江岸区、江汉区、_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武汉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和汉水在这里汇合。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9° 58′—31° 22′,东经113° 41′—115° 05′。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的盘龙城遗址...

武汉分为哪几个区?
答:分别是:前川街道、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武湖街道、滠口街道、天河街道、横店街道、三里桥街道、大潭原种场、王家河街道、罗汉寺街道,祁家湾街道、蔡家榨街道、六指街道、李家集街道、木兰乡、长轩岭街道、姚家集街道、蔡店街道、木兰山风景区。3、江汉区 位于长江北岸,因长江...

武汉有哪几个大区?
答:截至2018年末,武汉市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等13个行政区。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北纬29°58′—31°22′,东经113°41′—115°05′。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

武汉跟武昌有什么区别
答:2、武昌:武昌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部,与汉阳区、江汉区、江岸区隔江相望,北至余家头罗家港与青山区毗邻;东、南与洪山区洪至山乡、青菱乡交错接壤;西傍长江。总面积107.7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60.96平方千米,长江水域10.7平方千米,东湖水面32.8平方千米,沙湖水域3.3平方千米。中心位置...

武汉在湖北的哪个方位啊。
答:东湖绣色明如镜,黄鹤珠光耸入云,龟山登塔任远眺,汉阳抚琴觅知音。辛亥革命发祥地,“红楼”阅马曾点兵,滔滔长江陈慷慨,中山舰起抒豪情。地理方位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市区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其内层...

武汉的简介
答: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清中后期至民国,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

武汉属于哪个方位
答: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

汉口、武昌和武汉是什么关系?
答:武昌地处长江以南,隔长江与其北侧的汉口、汉阳相望。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武昌市、武昌府存在,后与汉口、汉阳合并为今之武汉,现与汉口、汉阳并称武汉三镇。三、武汉 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 ,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内陆地区最繁华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中心城市...

武汉在中国的哪个位置?
答:武汉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56万亿元。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武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