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统治措施

作者&投稿:池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忽必烈的统治措施~

⒈实行行省制度⒉重视农业⒊以大都为京城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一、在中央和地方设置劝农官和劝农机构,建立相应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统元年(1260年)置十路宣抚司,命各路宣抚使选择通晓农事者担任各地劝农官,以监督和指导农业生产。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陈邃等8名精于农事的官员为劝农使,分道考察各地农业生产状况。又下诏天下:“今后有能安集百姓、招诱户口,比之上年增添户口、差发办集,各道宣抚司关部申省,别加迁赏;如不能安集百姓、招诱逃户,比之上年户口减损、差发不办,定加罪黜。”至元元年(1264年),推行迁转法,迁调各处官员,进一步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地方官考课五事中为首的两项标准。七年(1270年)二月立司农司,以中书左丞张文谦为大司农,分设四道巡行劝农司。同年十二月,改称大司农司,以御史中丞孛罗领之,各道提刑按察司兼管本道农事。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并负责考核各地管民长官,考核结果作为管民长官升迁或降黜的依据。司农司还奉命搜求古今农书,删繁摘要,结合实际,编成《农桑辑要》,颁行全国,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司农司设立的五六年间,“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元代前期,地方官在劝农和吏治方面很有成效,有的记载还说当时“野无旷土,栽植之利遍天下”。

二、保护农田,禁止把农田占为牧场。

忽必烈以前,蒙古军将广占农田,“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而大军所经过的官路,一里以内都作为营盘牧地,提供军马刍牧。忽必烈即位后,禁止占用民田,并派人清理被攘夺为牧场的农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中统二年(1261年)四月两次颁诏,“河南管军官于近城地量存牧场,余听民耕”,“怀孟牧地听民耕垦”。后又屡次申戒蒙古军将“不得以民田为牧地,并迫令退还冒占耕地,给无地农民耕种。第二年,将野速答儿在益都据为牧场的田地退还于民。同时,忽必烈还一再“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通令“诸军马营寨及达鲁花赤、管民官、权豪势要人等,不得恣纵头匹损坏桑枣,践踏田禾,骚扰百姓”。至元十年(1273年),将在山东临邑县的牧地“二十余万亩,悉归于民”。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忽必烈还特别下诏,“禁归德、亳、寿、临淮等处田猎”。二十八年(1291年),还将安西王在关中冒夺为牧地的十余万顷民田,“按图籍以正之”。这些措施虽未杜绝蒙古军将改农田为牧地的现象,但无疑对“变农为牧、以牧伤农”起到抑制作用。忽必烈还三令五申禁止“抑良为奴”,至元八年(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根据壬子籍册,将被贵族势家强占为驱口的农民按籍析出,编籍为民。

三、招集农民开垦荒地,兴办屯田。

中统二年(1261年)颁布“流民复业者免税一年、次年减半”的命令。后又颁布优惠政策,“凡有开荒作熟地土,限五年依例科差”,栽种桑树放宽到八年,瓜果放宽到十五年,“若有勤务农桑及开到荒地之人,本处官吏并不得添加差发”。元朝还用法令的形式将荒闲土地规定为国家所有,允许农民自由开垦。其诏书称,“凡是荒田,俱是在官之数,听其再开”;“凡荒闲之地,悉以付民,先给贫者,次及余户”。土地虽为国有,但百姓只要有剩余劳力,均可开垦。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把泾水沿岸的牧地数千顷分给贫民屯种,官给牛种田具,岁收粟麦十万石,刍高禾百万束。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法令规定,各处荒地在规定的期限内许田主认领,超过期限,“不拣什么人,自愿种的教种者”。两淮荒地极多,又特别颁诏鼓励垦荒。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淮西地区,“募民愿耕者种之,且免其租三年”;二十一年(1284年),“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东海多荒田”,“募人开垦,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二十三年(1286年)九月,“听民自实两淮荒地,免税三年”,并承认农民对新开荒地的所有权。尤其重要的是,元朝还大力开展军民屯田,“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储”,“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亦无不可屯之地矣”

这些军民屯田分布在江淮、襄阳、沿海,以及辽阳、岭北、甘肃、云南等广大地区。据《元史·兵志》载,天下屯田有120多所,屯田土地达17.7万顷,遍及全国各地。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元廷的这些举措,为荒地的开垦提供了有利条件。真定、顺德、保定等地,“凡辟田二十余万亩”。两淮地区在至元后期,大部分流民都回到故乡,屯田多达四万余顷,一些荒滩沙地也被开垦出来。有些州县甚至“民生日集”,“地窄人稠,与江南无异”。

四、减轻赋税,兴修水利。

元廷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以减轻灾荒造成的损失,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如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河南水,发粟赈饥民,仍免今年田租”;二十五年(1288年)六月,“睢阳霖雨,河溢害稼,免其租六十石有奇”,“以考城、陈留、通许、杞、太康五县大水,及河溢没民田,蠲其租万五千三百石”。元代还在各地建立常平仓,“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常平仓除平抑物价外,还用以储备粮食,以便随时赈济,发展生产。同时,元代也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中央设都水监,地方置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凡兴建重大水利工程,专门设立行都水监、都水庸田司等临时机构。“凡河渠之利,委本处正官一员,以时浚治,或民力不足者,提举河渠官相其轻重,官为导之”。多次下诏“诸路开浚水利”,并征发民工修治河堤。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决口,“调南京民夫二十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三人,分筑堤防”;次年三月,“汴梁河水泛滥,役夫七千修完故堤”;二十五年(1288年)黄河决口,“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不少地方官员重视整治河堤,消除隐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曾在宁夏地区修复过唐来、汉延等大小八十多条河渠,使九万余顷农田重新得到灌溉。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博罗欢在任期间,“汴南诸州,漭为巨浸,博罗欢躬行决口,督有司缮完之”。元朝前期,黄河决堤基本上做到及时修补,并凿通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两淮地区,兴办屯田,兴修水利,成效显著,安丰的芍陂可灌溉农田一万多顷。这些均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健全农村村社组织。

元政府把北方一些地区农民生产互助而自发组织的“锄社”加以推广,在全国普遍实行,建立农村村社组织。“县邑所属村疃,凡五十家立一社,择高年晓农事者一人为之长”,社长负责“劝课农桑”,指导农民从事生产,其本人不再承担徭役。社中疾病凶丧之家,众人合力相助,如社内灾民过多,则“两社助之”。至元六年(1269年),规定设立社仓,由社长主管,用以救助本社灾民,“丰年每亲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无粟听纳杂色,歉年就给灾民”。社仓的数量很多,遍布全国各地。据《至顺镇江志》记载,仅镇江路就有69所。

元朝采取重农措施基本上得到落实,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元世祖统治的三十余年中,全国人口恢复到一千三百多万户,五千八百八十多万口。黄河流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水、虫蝗等灾厄,北方地区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元世祖至元年间,“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关陇地区,元代屯田多达六千余顷。由于大量荒地、牧场被垦为耕地,元世祖时期关中粟麦已“盛于天下”,关、陇、陕、洛一带则“年谷丰衍,民庶康乐”。元代前期全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改善。

为了治理中原和南方忽必烈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答:为了治理中原和南方,忽必烈采取了安业力农的政策,由朝廷的司农司颁行了由孟祺、畅师文、苗好谦等参与编写的统一的农书《农桑辑要》7卷,作为各地农民耕种的官方指导书。并且,大兴水利工程,凿成了京杭大运河,宋金时代隔绝了的南北交通水路动脉在帝国时期重新畅通。河防工程也受到了重视,回回人瞻思...

忽必烈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这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国行政传统的影响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头脑中还受到佛教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显然很强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本人每天就要接济3万穷人。忽必烈行政管理中唯一不足的是财政方面。在宋朝的各种制度中,忽必烈发现了“钞”,或者说纸币的用途。他把钞票引入...

忽必烈在执政时期都做了哪些政治措施?
答: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世界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他半生戎马,率领蒙古军骑长驱直入,踏破了南宋江山,征服了中国的剩余地区,还扬威海外,两次侵入日本。与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世界不同,忽必烈更以文治著称于天下。为统治多...

忽必烈是怎样治理中原的?
答:忽必烈还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在关中建立学校,释放俘掠的儒士,编入儒籍;又立京兆交钞提举司,所发纸钞,以佐经用。关陇地区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忽必烈上述措施,得到了汉族地主、儒生的广泛支持,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也从中学到了统治汉地的方法。蒙哥汗六年(1256年)春,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桓州东、...

忽必烈即位后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答:忽必烈治国 公元1264年,忽必烈的统治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改国号为“大元”,颁布《至元改元诏》。忽必烈采纳大臣刘秉忠的建议,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后世治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忽必烈病逝 忽必烈在晚年的时候,最爱的妻子在1281年去世,...

忽必烈在位的34年间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第一,镇压了内部的武装叛乱和割据势力,建立和巩固了统一全国的元王朝。建元前后,忽必烈面临着如何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正确措施,主要是推行汉法。因为这触动了蒙古旧贵族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他们一再发动叛乱。忽必烈成功地镇压了阿里不哥、海都等叛乱的蒙古旧贵族,削平了...

忽必烈为发展元朝农业而采取了那些政策?
答:忽必烈为发展元朝农业而采取了以下政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将汉族的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国策,大大加速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游牧经济转化到农耕经济。设立了十路宣抚司,并命令各路宣抚司挑选通晓农事的人当劝农官。发布了官吏升降的条例,明确规定"户口增"、...

军事天才忽必烈,是怎样一步步统一中原的?
答:忽必烈还把国度从草原迁到了中原,而主要的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以前汉族的区域现在都是元朝的统治范围。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忽必烈把重心南迁了,忽必烈不再以以前的草原为管辖,而是逐渐的向南迁徙。在农业方面实行重农政策,我们大家都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且一直的...

简述忽必烈统一后实施的管理国家的措施。
答:沿用金朝的管制 大量吸纳汉人入朝 把人分为四等 设置了一些蒙古式的管制管理地方(达鲁花赤 达鲁勿赤)参考资料:http://news.wenda.sogou.com/question/35563551.html

元代忽必烈改制有哪些内容?
答:比如,医生就是一个受到元代政府青睐的职业注重实用的蒙古统治者重视医学,因而使之成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行业?医师的职业收入丰厚,并可通过影响患者,实践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而且,医生经常被豁免劳役和其他赋税义务? 在政府的支持下,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忽必烈这一系列经济措施,使饱受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