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锐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 *** 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 (一)“五四”运动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 *** 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 ***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 *** 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由此,也开创了学习外国教育的先河,并且此后逾演逾烈而一发不可收拾。

我国的语文教育逾来逾深地受到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几近于依赖。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9月南京临时 *** 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在全国小学废止读经科。

次年,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小和高小均设国文科,内容包括读法、书法、作法和练习语言。

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二)“五四”运动后

民国初年虽然取消了读经,但封建复辟思想远未肃清,文言文作为国文的教学内容仍占有绝对优势,阻碍语文教育发展的根本矛盾仍未解决。

“五四”运动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反动文言文与旧文学,以及把国语作为全民族语言,推广国语运动。

1920年北洋 *** 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

不久,又通令全国,从1992年起,凡国民小学各科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国语”取代“国文”,表明小学教科书淘汰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小学语文学习白话文,训练标准的国语。

1922年北洋 *** 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教育史称为“壬戌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为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

初中、高中各3年。

这样的学制在我国沿用了数十年。

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涌入我国,成为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影响中国教育的主导学说。

在这一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近代小学语文课程形成了初步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现代课程范式,体现出告别读经时代以后、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新价值取向。

1923年颁布的国第一个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是在以宣传欧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己任的全国教育联合会指导下诞生的。

其中由吴研因负责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从国语素养、情意要素两个层面标示了课程的基本目标:“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像思考;引起读书兴趣;建立进修国文的良好的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表达能力。”规定了各学年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提出教材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使国语课程趋于成熟。

此后,1929年南京国民 *** 教育部重新编订并正式颁行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1936年颁布了《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均在其中独立成章),1942年和1948年,国民 *** 又两度修订《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每次颁行,内容上都有一些修改,但是,在框架体系上没有质的改变。

换言之,其课程范式的美式色彩始终没有实质性变化。

同一时期, *** 领导的中央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的国语教育卓有成效。

1934年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该大纲指出:“国语课的本身,目的也决不仅在于使儿童认识多少新字,而在于使他们能够逐渐运用自己的言语以至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感情,以及养成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

(一)改革开放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

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明确指出:“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丰富的表现方面学习;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规律方面学习。”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汉语教学,规定在三年级以上增设汉语课,每周安排两个课时教授汉语方面的内容;二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进行采取讲读法”,在当时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对后来的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搞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1958年以后语文政治化趋于严重,语文教学片面突出政治性,语文课被上成政治课、道德课,造成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两败俱伤。

在总结经验教训后,教育部制订并于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该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由此来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质,从理论上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

此外,强调加强“双基”,注重培养读写能力,提出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1966年到1976年我国经历了“文革”。

中小学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被全盘否定,彻底颠覆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体系。

那种纯粹的指令型的“政治灌输”完全取代了语文教育本身,这是语文教育史上最刻骨铬心的一段“创伤记忆”。



语文科的性质难题:无法破解,无需破解
答:本章后面部分内容则梳理了“性质”难题在历史语境中话语方式的演化。他认为,在这百年的语文教育研究历程中,语文教育“人文性”得到正当关注;“我也说两句”式的研究将逐渐失去市场;以及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多元并呈”问题的解决等等。但从现实来看,王荣生先生的预测与语文教育现实发展是基本吻合的。“我...

假如语文是信息。那么播放器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那么逻辑就是语文信...
答:《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性。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基础中的基础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发展历程上说,语文关涉到一个人怎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的问题,正如文学评论家所说“文学即人学”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是‘人学’”,没有语文,人可能就...

语文新课程学习总结
答: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新课程学习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新课程学习总结1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语文组...

教育是大事,中国现代历史的教育历程是怎样的?
答: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

语文教材的选文可分为哪些类型
答:王荣生先生在其《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选文四类型概念令我们豁然开朗: “定篇”即平时所说的“经典”,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多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作品;“例文”是作为例子用来说明“共同的法则”、“共通的样式”,是为外在的关于诗文...

小学新课程标准内容谁有?
答: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寻求关于小学生母语教育的文章,谢谢各位帮忙!!
答:《语文课程标准》说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各自独立的“三个目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即让学生多读书、多动笔),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是务本。这里...

请简要阐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语),具有现代社会精神理念和健康人格,更新知识能力强,对于变幻莫测的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未来社会能够迅速适应、自主发展的“超未来”的...

汉语言文学课程有哪些
答: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1、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语言的结构;3、语言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2)》 本课程6学分,开设一学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比较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程,包括主要社团、流派、代表...

什么是语文实践???
答:重视语文实践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标准》)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表述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