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为什么要任命两位托孤大臣?诸葛亮一个不够吗?

作者&投稿:自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以诸葛亮当时在蜀国的地位,刘备死后他就是绝对的第一人,不过刘备临终前任命托孤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觉得这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还达不到100%的信任,所以想用李严牵制诸葛亮,并且还把最重要的兵权交给了李严。实际上刘备真实的想法应该并不是这样,他也绝非是小肚鸡肠的君主,蜀国的未来离不开诸葛亮,刘备这样做也是有着长远的考虑。

首先,在笔者看来,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之所以指定两位托孤大臣,不是不信任诸葛亮。对于三顾茅庐后跟随自己的诸葛亮,刘备可谓非常信任。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刘备来说,甚至对诸葛亮说出了可以对后主刘禅取而代之的话,这无疑是对诸葛亮的信任体现。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备非常信任诸葛亮,为何选择两位托孤大臣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在历史上,皇帝在临终前,往往会选择不止一位托孤大臣。比如早在西汉时期,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在临终前,就指定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这四位托孤大臣。至于刘备所在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托孤时,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而就东吴来说,公元252年夏,农历四月,71岁的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仅10岁,他急忙令左右召集他所信任的臣子前来,嘱托后事。这其中包括: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有文有武。对于孙权来说,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历史上的托孤,往往都不会只选择一位托孤大臣。进一步来说,这不仅是因为希望托孤大臣之间可以互相制衡,以此确保年幼的皇帝可以顺利掌控朝廷,也是因为托孤大臣中需要有文有武,以此更好地辅佐新皇帝。比如孙权的五位托孤大臣中,曹丕的四位托孤大臣中,都是有文有武。另一方面,回到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时,彼时,诸葛亮主要是作为一个文臣的存在,比如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时,刘备往往带着庞统、法正、马良等军师,而不是诸葛亮。也即在征战沙场上,诸葛亮当时是非常欠缺经验的。

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则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人马数万人,面对这一叛乱,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分身乏术,于是李严亲自率领5000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在此基础上,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正是因为李严拥有率兵打仗的经验,所以公元223年,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蜀汉军事,留下镇守永安,也即在东吴的威胁还没有解除时,刘备需要一位托孤大臣坐镇永安,掌握兵权。彼时,相对于诸葛亮,李严无疑是非常适合的人选,因此,刘备指定了两位托孤大臣。

刘备最虚伪的托孤遗言,为啥临终留下两人盯住诸葛亮?
答: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刘备托孤诸葛亮,这番言辞是真性情还是权谋?听我慢慢道来。“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

刘备生前托孤重臣,企图分散诸葛亮大权,最终怎么样了?
答:这个观点倒是挺新颖的,刘备安排两个托孤重臣竟然是为了分诸葛亮的权?既然这样的话,那应该再多分几个,毕竟和诸葛亮一样长久以来一起跟刘备打江山的人还有不少,可为什么偏偏只选一个呢?这个观点并不靠谱。至于另一个托孤重臣李严,因获罪被贬为庶人,在诸葛亮死后忧郁而死。刘备刚登帝位,就因为...

刘备临终时,为何在托孤于诸葛亮外,还安排了李严?
答:夷陵之战,刘备大败,退守白帝城。不久之后,刘备病危,恰逢此时蜀汉的尚书令刘巴去世了,在刘备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辅佐刘禅,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白帝城。刘备在临终之时,之所以除了托孤于诸葛亮外,还安排了李严,可能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刘备看中李严的...

刘备临终托孤 有何用意??
答:当然是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了。具体怎么解决,可能当时刘备主要看诸葛亮的态度,然后决定如何处置。

刘备临死托孤于2人都是谁
答: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慢.」说完,双眼一闭,断了气.终年六十三岁.托孤用意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

刘备临终托孤选了其他两个托孤重臣,为何不托付诸葛亮?
答:刘备是一个精于权术的人,因为他的这句话,始终成了诸葛亮后半生的一根刺,激励着他为蜀汉政权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其实,刘备有这句话就足够了,为何又找了李严来制衡诸葛亮?刘备找李严制衡诸葛亮,其实和信任无关,更多是一种稳妥的制度设计,任何一个帝王都会这样做。后世历代的托孤,大都以汉武帝...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 刘备为何还托孤李严
答:于是,刘备将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位大臣召集到身边,完成了白帝城托孤。按照刘备临终的安排,诸葛亮作为丞相,辅佐刘禅处理朝廷事务,而李严则以尚书令、中都护的身份,执掌永安等地的兵马。那么,问题来了,刘备托孤诸葛亮的同时,为何还要托孤李严?是因为不信任吗?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刘备同时托孤于李严和...

在刘备病逝前,为什么会让李严成为托孤重臣的呢?
答:”李严在和人的书信之中将自己和诸葛亮并称,并且之后还得到了诸葛亮本人的亲口承认。从种种事迹之中都表明,李严在蜀汉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在临终前刘备的信任名单之中,李严占据了第二顺位。那么,李严何德何能,能够和与刘备交情莫逆的诸葛亮一同担任托孤大计呢?其实这是刘备私自做出的一个决定...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故事概括
答:“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夷陵惨败后逃入白帝城,心情忧闷,再加上年事已高,思念关羽张飞,最后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他将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召来,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告诫刘禅,不要因为小善事就不做,不要因为小恶事...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两个人在刘氏政权中的地位,因为诸葛亮已是妇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们重点来看看李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以前在刘表手下干活。后来投奔刘璋,虽然换了主子,但是刘璋非常器重李严,甚至还任命他为护军,在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