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

作者&投稿:戎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的生成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一是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即构成人体胚胎发育原始物质的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从后天吸入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存于自然界的清气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人体各脏腑经络 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气的防御功能强,人体不易发病。

固摄作用——主要是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体,不使其无故流失。其中对血液则是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其实就是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即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营养作用——是指气与各种营养物质结合,运行到全身发挥营养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血生成

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内经·灵枢》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指脾胃(中焦)将摄入的饮食物化生血液的功能

血的功能

血具有很强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运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的运行

血在血管中运行到达全身,为全身脏腑器官提供营养。

血,属阴主静,需要气的推动作用才能运行至全身,同时也需要气的固摄作用,防止在运行当中溢出血管外。  血液能否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血管是否通利。如果以上因素失调,就会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出现运行速度异常,或导致出血。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同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其实是津和液两个概念,虽同属水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但根据其性状、功能、分布部位不同,会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到血管中,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但因津和液是可相互转化的,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

1、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化生而成。 

2、输布、排泄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来完成。  通过脾的转输,一方面将津液输送到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往上输送到肺。  肺对津液的输送和排泄,主要是宣发和肃降发挥功能。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到全身,并将多余的转化汗液排出。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多余的形成尿液排出。

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通过肾脏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将有用的部分布散到全身,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功能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主要体现于渗入到各脏腑器官孔窍,起滋润和濡养作用;另渗入到血脉中,构成血液的一部分。

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果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血行异常,故在临床治疗时常配伍补气、行气、降气药。

(3)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

(4)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容易逸脱,所以要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在体内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就会浮散无根而出现气脱现象。所以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在治疗上多用益气固脱之法。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都具滋润和濡养作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并且津液渗入血脉中,就成了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病理上,如果失血过多,血管外的津液可渗入到血管中,补充血液容量;同时由于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渗入血管内,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反之,则可见血脉空虚、津枯血躁之象。所以对于失血患者,不能使用发汗、利尿等使津液耗损的方法;同样,对津液亏损患者不能使用破血等方药。

1.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中医论血虚调理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3.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

血虚,气无以 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再者,血为阴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医学理论 综述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

喻为墙的五体是
答:皮、肉、筋、骨、脉。根据查询《中医基础理论》可知喻为墙的五体是皮、肉、筋、骨、脉。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机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是最基本的理论,也是最基本的中医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图书目录
答:2.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 - 五行学说 - 五行特性与分类 - 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 3. 脏腑与藏象 - 五脏:心、肺、脾、肝、肾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奇恒之腑:脑、女子胞,脏腑间的交互作用 4. 气血津液 - 气与血...

河北省反射疗法职业培训学校针灸有哪些课程?
答:第一阶段 基础理论 1、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望闻问切四诊灵活应用。能运用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等中医诊病方法来分析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2、经络总论:经络的系统组成:十二经脉、十五络、经别、经筋、皮部的概念及应用。3、腧穴总论:腧穴的分类、命名由来、特定穴...

中医都包括哪些
答:中医包括的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防治的学科。它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二、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药物性能、功效及使用方法。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三...

中医基础理论精解(第2版)目录
答: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章节详细解释了阴阳的概念、属性及其在疾病辨证中的应用,如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转化等。五行理论则涵盖了事物的分类和相互关系,以及在诊断和治疗中的运用。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章节详细解析了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藏象学说则深入...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答: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用药。兹分述如下: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一切组织结构既彼此相互联系,密切合作,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并...

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答:回答:下载文件:|中医基础理论 精气血津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涓?尰鍩虹?鐞嗚? 绮炬皵琛……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图书目录
答:2.1 精气学说:基本概念与应用2.2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与医学运用2.3 五行学说:理论概述与医学应用2.4 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宏观观察、整体研究等第二章 藏象理论(24学时)2.1 藏象学说:概念与形成2.2 脏腑分类与功能2.3 奇恒之府:生理特性和功能2.4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继续阅读关于精气血津...

为什么中医是科学的?
答:这些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们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经络脏腑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描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概念。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们是描述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概念。中医理论体系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