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和翻译

作者&投稿:咸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楼在焉。彭浪矶在小孤之西,其状如惊鹄,映江中,亦名小姑。但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彭浪矶则无之耳。自小孤之西,行二十里,得大孤山。大孤山小孤之属者二:其一曰鹈鹕夹,状如偃月,其旁有沙洲葭苇;其一曰大姑,尖山而锐上,亦甚秀拔。大孤山之南,则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人大恐。予观夫巴东之峡,陵屯谷深,非人力所凿;此山亦复如此,疑造化之所为也。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徒以貌取也。如小孤之秀丽拔群,铮铮有二三子之风;而卒以不近州郡,且又无甚高奇可纪,故终不为世所称,此其所以为特出之奇欤?抑又奇矣!

《过小孤山大孤山》翻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州)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和缝隙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突起,高有百余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深秋江水枯落,所以能看到杜甫所说“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的全部景色。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营戍楼。澎浪矶在小孤山的西面,它的形状像惊飞的鹄鸟,倒映在江水中,又名叫小姑。但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澎浪矶就没有。从小孤山的西面,行船二十里,就到大孤山。大孤山和小孤山一样,不隶属于任何州郡,但小孤山的旁边很有沙洲和芦苇,大孤山却没有。大孤山总共有两座所属的山峰,其中一座的形状像偃月,旁边的沙洲上长着蒹葭芦苇;另一座的形状像尖山而直耸,也很秀丽挺拔。大孤山的南面有一口深不见底的枯井,传说有一个叫次公的人吊死在这里面,所以把这口井叫作石钟山。微波涌进小口,江水与海水互相冲击,形成汹涌澎湃的浪涛,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船上的人很害怕,(我)观察了巴东一带峡谷,都是山陵高耸,山谷幽深,不是人力所能凿开的。这个大孤山也同样如此,大概是造物主鬼斧神工所造成的。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然而小孤山的位置却不靠近州郡,并且又没有什么名人题咏记载过,所以一直不为世人所称道,这大概是它特别突出、不同凡响的缘故吧?还是它确实不同凡响呢?

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归纳
答:过小孤山大孤山文言知识归纳如下:1.《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2.烽火矶:设置烽火台的江边小山。矶,水边突出的岩石。3.烽燧:即...

尤物什么意思
答:不过后来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尤物”则被用来形容小巫山的优美风光,这里的“尤物”的意思就是“特别”和“与众不同”的意思:“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

过小孤山大孤山 小孤山,大孤山的特点是
答:小孤山: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屿,开始形成于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它孤峰独峙,三面环水,直插江心,气势险峻。巨石悬立奇峭,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之势。此山其高不过百米,周不过里许,然而其形特异,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耸立。山虽小却志傲群山,上锁金焦,下阻千浪。大别山恭其...

《过小孤山大孤山》描写了哪些景点?
答:《过小孤山大孤山》写的景点有:烽火矶→彭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庐山及大孤山→江州泊湓浦 1、《过小孤山大孤山》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以游踪(移步换景)为线索,文中多次写到江流与船行,为分散的景点贯以线索——完整优美的长江山水图 诗文传说的引用、郡县沿革和地形防戍等说明,丰富了...

陆游写的《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名句有哪些
答: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答:一、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一词多义:1、之:(1)代词,指代小孤山。原句:自数十里外望之。白话译文:从几十里外看小孤山。(2)结构助词,的。原句:信造化之尤物也。白话译文: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3)时间名词后的助词,无实意。原句:徙倚久之而归。白话译文:徘徊...

<<过大孤山小孤山>>翻译
答: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过小孤山大孤山》重点词句翻译
答: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

登山用文言文怎么写
答: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4.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

入蜀记文言文注释
答:3.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