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丘与友期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厨人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的翻译 初一的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 陈大丘与友期行文言文中的陈太丘形象

陈太丘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试题】 1.下面句子中加短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则是无信 / 是进亦忧,退亦忧 B、太丘舍去 / 屋舍俨然 C.相委而去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下车引之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翻译“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在过来的途中,陈太丘就离开了屋子,离开后朋友才到。 B、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待就出发了,离开家后朋友才到。 D、(朋友)犯了错无法按时到来,陈太丘只好丢下朋友一个人出发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2009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中考语文试题)【作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也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此文《陈太丘与友人期》为方正。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注释】 陈太丘,汉朝的陈寔,字伸弓,曾做太丘长。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简评】 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

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

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

3. 田子造朝还金文言文答案与陈太丘与友期

因为没有给题没法作答,只有把两篇文言文的译文给你啦!如果有疑问请追问,有帮助请采纳!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镒: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译文:

田子做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了一百镒金,供养他的母亲.母亲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回答说:"这是我的俸禄."母亲说:"做宰相三年不吃饭吗?像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想要的.孝子侍奉父母,尽心尽力就行了,不义之物不要进入我的家中.做为子臣不忠于皇上,这是做为人子的不孝.你还是除去它吧."田子惭愧的走出来,上朝还金子,回来后请求接受惩罚.齐宣王 认为他的母亲贤能,为 她的深明大意感到高兴,当即赦免田子的罪过,让他重新为宰相,把金子赐给他的母亲。《诗经》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 陈元芳与友期文言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5. 语文六年级上册现代文品读文言文点击,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一、1.放弃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出处

6.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同行中的文眼是什么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同行中的文眼是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7.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同行中的文眼是什么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同行中的文眼是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

8. 初一至初三的文言文古汉语句式

共八种: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

“为”即“被”。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

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

9. 《世说新语》中有哪些关于“聪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何晏》、《王戎》、《汗不敢出》、《杨氏之子》、《咏雪》 一、《何晏》 1、原文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2、译文 何晏在七岁的时候,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魏武帝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住在宫里,就想收他做义子。

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回答说:“这是我的房子”。

魏武帝知道这件事,就让人把他送到宫外去了 。 二、《王戎》 1、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2、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群小孩出去游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结了很多果实,沉甸甸的几乎压折了树枝.这群小孩都跑过去采摘李子,唯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何不动,王戎回答道:“树长在路边还有那么多果实没人摘,这李子一定很苦。”

别人摘下来尝了一下,果然和王戎说的一样。 三、《汗不敢出》 1、原文 钟毓、钟会稍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2、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四、《杨氏之子》 1、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五、《咏雪》 1、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答:2. 《陈太丘与友期》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南北朝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白话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原文: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白话译文: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文言文翻译注释是什么?
答:注释: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赏析:《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意思文言文
答: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意思文言文介绍如下: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意思: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出处: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般指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文学家的刘义庆的作品,也作《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原文节选:陈太丘与友期行...

有期的文言文
答:4.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的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

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的意思
答: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的意思如下:一、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

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街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顾(这段文言文译文)
答:陈太丘与友期对照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朋友期行文言文翻译
答:《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文翻译如下: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翻译意思
答:4、陈太丘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人格魅力和为政之道深受人们的敬仰。据《世说新语》记载,陈太丘与友期的一个小故事,揭示了他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态度。此外,他的故事也常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所吟咏,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直译法: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

陈太丘与友期古文翻译
答:陈太丘与朋友相约一同出门,约定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却不见相约的朋友来,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到。陈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当时年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尊父在家否?”元方回答说:“等您好久却不见来,他已经走了。”友人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讲解
答: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