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山的无字碑都有哪些说法?

作者&投稿:蛮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泰山的无字碑~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

有关此碑,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他们在赋诗吟咏时表述了上述看法。如明代王在晋称:“东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清代乾隆皇帝更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不过,核以史实,这种看法颇难成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于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可见,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并.不是无字碑。再说,焚书之举是秦始皇在三十四年’(前213)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后施行,因而不可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书的计划,并为此立无字碑。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此碑原本是有字碑,后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原有的文字被风化剥落殆尽,以致成了无学碑。但这一看法也有问题。从现存的无字碑看,风化的情况并不严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称为无字碑,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认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无字碑也是秦代所立,那么到宋代不可能剥蚀得一字不存。

由于上述两种说法都难以成立,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宇碑”为汉武帝所立,不是没有理由的。清代顾炎武即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中,否定无字碑为秦碑的说法,力主无字碑系汉武帝所立。他论证说,《史记》记载秦始皇刻石,无不先言立石,后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确记载。如果秦始皇在泰山别立一座不刻文辞的无字碑,《史记》不可能不加记载。同样,如果汉武帝在泰山立石后,又刻上文辞,《史记》、《汉书》也不可能不记载。顾炎武的看法是颇有说服力的,但人们对此说还是存有一些疑问,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怎么会只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机会在碑上刻以文辞为自己歌功颂德呢?这毕竟与汉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显然,在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谜还无法真正解开。

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被称之为泰山“无字碑”。这块无字碑是何人所立?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泰山无字碑为秦始皇所立,立碑的涵义在于禁书。关于这一点,清乾隆皇帝说得最明白,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本意欲禁书,立碑帮无字。”但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乃遂上泰山,立石封词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饰。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充分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的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非无字碑。另外,秦始皇焚书的事发生在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不可能在6年前就有焚书的计划。
二是风化说。有些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碑,只是饱经风雨,字被风化剥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这种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存无字碑石的风化并不严重,且在宋代才被称为无字碑。如果是秦碑,秦二世所立之碑在宋代尚可认146字,这方石碑不可能剥蚀的一字无存。
三是认为无字碑是汉碑,为汉武帝所立。汉武帝自公元前141年即位。30余年后,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走出皇宫,踏上登泰山封禅的旅程。公元前109年初,武帝到达泰山。《封禅书》载:“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上遂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这说明汉武帝的确在泰山顶上竖过碑的,但史书上只载“立石之泰山颠”,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这证明武帝所立的是一块无字碑。这方无字碑与现存的无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极顶。按照惯例,不是开国皇帝,是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因此汉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仔细一想,又有令人疑惑之处:秦二世非开国皇帝,却在泰山立有字碑,碑文为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汉武帝完全可以援引秦二世的方法,大颂他的文治武功,不致于仅为封禅,而放弃在泰山上留下文字的机会。到目前为止,确定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还缺乏足够证据。无字碑究竟为何人所立,一时还难下结论。这个历史之谜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努力才能揭开。

泰山极顶玉皇殿门外,有一方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长方形石表,白中透黄,形制古朴,石上无字,因此被称之为泰山“无字碑”。这块无字碑是何人所立?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泰山无字碑为秦始皇所立,立碑的涵义在于禁书。关于这一点,清乾隆皇帝说得最明白,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本意欲禁书,立碑帮无字。”但这种说法经不住推敲。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开始第二次出巡,“……乃遂上泰山,立石封词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饰。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这充分说明秦始皇在泰山上的立碑是刻有文字的,绝非无字碑。另外,秦始皇焚书的事发生在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不可能在6年前就有焚书的计划。

二是风化说。有些人认为,泰山无字碑原是有字碑,只是饱经风雨,字被风化剥蚀殆尽,以致无迹可寻。这种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存无字碑石的风化并不严重,且在宋代才被称为无字碑。如果是秦碑,秦二世所立之碑在宋代尚可认146字,这方石碑不可能剥蚀的一字无存。

三是认为无字碑是汉碑,为汉武帝所立。汉武帝自公元前141年即位。30余年后,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走出皇宫,踏上登泰山封禅的旅程。公元前109年初,武帝到达泰山。《封禅书》载:“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上遂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这说明汉武帝的确在泰山顶上竖过碑的,但史书上只载“立石之泰山颠”,却没有“刻所立石”的记载。这证明武帝所立的是一块无字碑。这方无字碑与现存的无字碑位置相似,是在泰山极顶。按照惯例,不是开国皇帝,是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的。因此汉武帝只能立石而不能刻字。但仔细一想,又有令人疑惑之处:秦二世非开国皇帝,却在泰山立有字碑,碑文为胡亥诏书,丞相李斯篆书镌刻。汉武帝完全可以援引秦二世的方法,大颂他的文治武功,不致于仅为封禅,而放弃在泰山上留下文字的机会。到目前为止,确定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还缺乏足够证据。无字碑究竟为何人所立,一时还难下结论。这个历史之谜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努力才能揭开。



汉武帝为什么要在泰山顶上立一块无字碑?
答:汉武帝来泰山的昀高峰天柱峰时,看到以前的帝王来泰山都树碑立传,为自己歌功颂德,对此他特别嗤之以鼻,很是不屑。他认为自己功德盖世万民俯首非一小小石碑所能言表,再说立碑名功,简直俗不可耐,于是便别出心裁,立一通无字碑于泰山极顶,让后世敬仰,以彰显自己高上加高、无以言表的功德。

传说汉武帝命人在泰山天柱峰上立无字碑之时,发生过什么神奇的事件?
答:据说汉武帝命人立石碑的时候,岱顶忽然瑞云飘忽,四面霞光。人们从地下挖出了一卷金简玉函,只见上面写道:“武帝刘彻,寿终十八。”汉武帝看后,顿时觉得心惊胆战,恍惚中把它倒读为“八十”,果然,汉武帝活到80岁而谢世,所以人们也将这块碑称为“石函”。

谁知道泰山上的《无字碑》是谁建的?是汉武帝吗?原来上面到底有没有字...
答:解释如下:一.有关于秦始皇的:1.无字碑是用来压当年秦始皇东巡至泰山时祭告上天用的金书玉简的地方 2.是北天门的标志.据说在秦代泰山没有北天门,所以始皇立碑作为北天门 3.是时间的体现.据传这块石碑在中午12点时影子正对着极顶石 二.跟大家所知道一样(是秦始皇的.还是汉武帝的尚解释不清)自已功绩...

无字碑什么意思
答:比如因为墓主的好与不好无法言说,比如最初带有预留性质而最终没有完成,也可能原先有字,因为一些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变成无字等等。无字碑并非毫无价值,像乾陵的无字碑和有来历的碑刻,往往给人提供联想的空间和思考的平台。最著名的两块无字碑为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和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泰山无字碑的介绍
答: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

无字碑是什么意思
答:无字碑的解释:1. 指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据传为秦始皇所立。宋晁补之《谒岱词即事》诗:“初疑无字碑,莹洁谁敢文。又怪玉女井,鸟绝何由奫?”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

无字碑是为谁而立的碑无字碑
答:关于无字碑是为谁而立的碑,无字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的好。2、因为武则天是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取得皇位。3、在她当政这些年,任用酷吏,实行告密...

历史上除了武则天,还有谁立过无字碑?
答:所谓白碑即言碑上无字。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千之众胜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也因此之故,为谢安之墓竖一通无字碑,盖“伟绩丰功不胜记也”。另一说法为谢安临终之前,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也有人提到陶潜和王献之,他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谁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还有...

中国历史上的3通无字碑是哪3通?
答:秦桧:南宋奸相。因陷害忠良,卖国求荣,所谓“秽德丑行不屑书也”。据说,秦桧死后无人肯代撰碑文。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O.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

武则天的陵墓无字的意义
答:她是听了汉武帝的典故之后决定的:泰山之巅玉皇宫外的无字碑为汉武帝封禅所立。武帝慑服匈奴、平定内乱后,前后七次登此封禅。他对先前帝王摩崖勒石、谬奖过誉的做法,视之微末,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功德盖世,万民景仰,非小小石碑所能言表,于是立石绝顶,以喻因高告高、无以彰显之意。而谢安墓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