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地质工作特点和经验

作者&投稿:狄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主要是地壳),研究探索它的现状、形成和演变规律,科学利用各类地质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基础信息支撑。地质工作的产品、需求以及产业属性等存在明显的特点和规律,地质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必须遵循地质工作规律。
一、地质工作的产品与服务
(一)地质产品经济属性及其提供方式
地质工作能够提供多种产品,主要包括:各类地质图件、地学数据库、地质勘查报告、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知识形态的产品,系列综合出版物和专题报告等。其中,矿产勘查报告具有信息产品的特点,且以实物(矿产资源储量)为载体,信息的价值取决于其载体的价值大小。
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结合地质工作的产品特点,可以将地质工作产品分为公共地质产品、准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区域性地质调查目的是提供满足公共需要的基础地质信息,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纯公共地质产品;区域性矿产资源调查目的是提供后备勘查基地,产品可以部分地具有竞争性或排他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预查,及程度更高、且设置了矿权的矿产勘查产品,是非公共地质产品(表1)。一般面上的,为提供后备勘查基地的地质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一旦设置了探矿权,地质产品就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矿权的设置是区分矿产地质产品性质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从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到区域矿产资源调查,再到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的增加,产品性质也从纯公共地质产品,到准公共地质产品,再到非公共地质产品发生转变。地质工作的风险性决定了地质产品有可能从非公共产品转化为准公共产品。由于矿产勘查具有高风险性,探矿权人经过勘探投入,放弃了经证明没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地的矿权,非公共地质产品又转化为准公共地质产品。
表1 地质工作的产品性质


目前,随着私人对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的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有了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种基本方式。提供方式的选择首先应该符合效率要求。公共产品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私人产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配置。纯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提供,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市场对提供公共产品是失灵的。准公共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究竟采用何种方式生产,取决于如何更高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二)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整的公共地质产品生产过程,包括产品的生产阶段、扩散与提供服务阶段和应用阶段。各阶段彼此传递需求信息。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包括原创性生产,情报资料的获得与综合,成果的深加工等。原创性生产即通过地质调查活动,生产出可供利用的地质调查产品;情报资料的获得与综合是通过资料收集综合获得地质调查成果,这也是地质调查成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公共地质产品的扩散与服务是公共地质产品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扩散和服务途径包括:资料馆藏服务、年报、网站、成果发布会、报纸杂志、专报材料、年度报告等。公共地质产品的用户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公共地质产品通过生产、扩散与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的需求又可逆向传递给产品生产者,再进行新的产品生产,这样构成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循环。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不分,完全由国家提供,所以,当时有人说地质工作游离于经济之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公共地质产品需要政府提供;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要分开运行。矿业权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使得矿产勘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受到法律保护,这为公共地质产品和非公共地质产品运行分开提供了制度依据。
公共地质产品应当采用公共生产的方式,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专门的、一定规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续地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公益性地质工作是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超前性工作,向社会提供地学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久性支撑,是集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科研与调查为一体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工程。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需要依靠系统的野外实地调查及各种先进的方法手段,获得对地质作用、过程和演化的认识。这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是对客观地质现象及其演化规律不断认识的过程,需要大量数据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必须有固定的机构和地质调查人员进行长期持续的工作经验积累,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地质工作发展的经验。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地质工作发展的历史看,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各国均保留有国家专门的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地调机构)。大多数国家地调机构是联邦政府部委的直属机构,虽然所属的部门不同,但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其性质和定位具有相似性。如美国地调局一直保持着近1万人的地质调查队伍,并在全国设置了约200个办事处;除了联邦地调局外,各州都有自己的地调局,分属自然资源部门。加拿大国家地调局最近几年职工数量变化比较大,1995年拥有职工近1000人,1999年有600多人;此外,各省尚有自己独立的地调局,合计有职工近1000人。澳大利亚地调局在1994~1995年拥有职工520人,1999~2000年为400人;此外,各州有独立的地调局。
由此可见,公益性地质工作作为相对独立的公共事业,其工作内容由国家需要决定,经费来自政府财政资金,成果提供全行业、全社会使用,必须有一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长期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非公共地质产品由市场提供。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国家财政资金可以投入非公共地质产品,但这种投入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市场提供非公共地质产品,而不是代替市场提供非公共地质产品。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分开运行,有机结合。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对于准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要尽可能弥补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的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三是要发挥好地勘基金的引导作用。
二、地质工作的需求特点
(一)地质工作存在常态需求和非常态需求
所谓“常态需求”是指这种需求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可以是稳定增长,但不会有大的波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服务于政府的管理职能,只要管理职能存在,这种需求就存在;同时它也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并提供广大公众日常所需要的地质信息,如同天气预报的信息一样,也是某些生产、生活不可离开的常态需求。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有经常性投入。
“非常态需求”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而产生的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一旦目标实现,这种需求就终止。非常态需求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过去的常态需求欠账太多,长期积累形成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于是被迫通过设立国家专项来解决,从而具有了非常态的解决方式,国家重大专项“海保工程”就属于这类例子;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产生的某些重要的新需求,也需设立国家专项来解决,青藏高原专项就是在西部大开发、找矿大突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多种新出现的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产生的。战略性矿产勘查也是非常态需求的例子,是在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为了实现宏观目标,采取国家财政投入矿产勘查,通过降低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可以认为是“非常态需求”。非常态需求具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完成了专项,解决了问题,其需求就已满足。
(二)不同类型地质工作对管理的要求
国家地质工作需求类型见表2。其中,常态工作又包括:调查性、综合性和服务性工作。调查性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环境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监测、海洋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等。综合性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科学研究、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境外地质工作与信息综合等。非常态工作包括:阶段性和应急性工作。如战略性矿产勘查、危机矿山找矿、应急性地质灾害调查等。
表2 国家地质工作需求类型表


常态地质工作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以常态地质工作的规模和结构,作为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主要依据。对于常态地质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性工作,应建立一定规模的、人才梯队合理、业务相对齐全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即实体队伍,推进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同时,应建立常态的经费和项目保障机制。要有长期规划、连续计划和相对稳定的项目和经常性经费支持。
非常态地质工作大部分是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其中,需要国家财政出资的非常态地质工作,如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应建立应急性机制,通过设立国家专项完成;以组织实施为主;可建立由部分精干技术为支撑、以组织管理为主的精干队伍,即非实体队伍。
三、地质工作的产业属性
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公益性地质工作是独立性的公共服务事业
公益性地质工作,一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其投入属国家计划性质。工作费用由公共财政提供,实行预算、决算管理,形成的成果,无偿提供给全社会使用。因此,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服务事业。由此可见,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独立性,在国内外的产业分类中,都有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一席之地。认识这种独立性,对建立地质工作体制,理顺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关系以及地质工作的计划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
商业性地质工作依附于各种主产业,在所服务的主产业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商业性地质工作为其主产业提供市场有偿服务。目前形成的产业主要有:依附于矿业的矿产勘查业,依附于建筑业的工程勘察施工业,依附于环保产业的地质环境治理产业;正在形成的产业有依附于旅游业的地质旅游资源勘查与保护产业,依附于农业的农业地质调查等(图1)。地质工作的产业依附性反过来反映了不同主产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和依赖性,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商业性地质工作,正是在这种依赖性和依附性的相互作用下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每一种产业,只要它对地质工作产生了需求和依赖,都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新的应用地质分支。一些新的应用地质分支如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医学地质等也正在发展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地质工作将延伸到更多的产业。

图1 地质工作产业体系示意图

独立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与依附于各种主产业的商业性地质工作,构成了地质工作的产业体系。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很高的产业关联度。由于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产业依附性,国民经济各个层次的产业都可能对商业性地质工作产生需求,商业性地质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说,地质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过程中,要强调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问题。这关系到如何有效地实现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突破,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的大问题。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竞争、高效率和分工协作的特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可以在市场中大有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有些工作需要公益性队伍承担,如在矿产勘查的普查、详查和勘探阶段,甚至矿床开采阶段,都需要一些配套的基础地质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需要多少,是由客观地质规律决定的;需要谁来干,是由竞争决定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矿产勘查信息。同样,在公益性地质工作中,有些工作也需要公司、企业的介入,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由此可见,只有实现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至于承担工作后的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等问题,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其基本的制度和政策规定。
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对于准公共地质产品的生产,要弥补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有机结合;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三是要发挥好地勘基金的引导作用。实践证明,不少矿点和重要矿床是在区域地质填图过程中发现或发现重大线索的。在勘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企业、勘查单位和找矿者个人的利益关系,优化配置各种勘查要素,实现优势互补。
四、地质工作的其他特点
(一)探索性和生产性
地质工作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地质体,因此具有未知性。地质工作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是认识地球的过程。因此地质工作一方面要对未知的地质客体、地质规律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把已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因此,在地质工作中应注意它所承担的科研性和生产性双重任务,采取不同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分别对待。
(二)地域性
矿产的形成具有空间的规定性,什么矿,在什么样地质条件下生成,进而在什么地区生成,是严格受成矿规律控制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点对矿产地质工作的开展具有严格的规定。加强地质工作,不能像开工厂、开商店那样,主观可以选定,而是必须服从地质规律、服从地质工作规律。
(三)地质工作阶段性和长周期性
地质勘查工作是地质工作者利用成矿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客观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它不仅需要较长的工作过程,而且也需要按照不同的工作程度和要求来划分不同的工作阶段,这就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阶段性。为了加强对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统一管理,缩短勘查周期,使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与矿山基本建设程序紧密衔接,《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将我国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地质勘查周期是地质工作程序中从预查、普查、详查到勘探的全过程。不同矿床,受各种不同的自然地质、地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地质条件。由于找矿勘探活动是探索复杂地质体的艰苦过程,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这一周期长短受科技发展水平、地质勘查的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找矿难度,以及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勘查技术条件等影响。根据统计,地质勘查的工作周期,一般都要在5~10年,甚至更长。
(四)地质工作具有高风险性
由于各种矿产资源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矿产地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且千差万别,致使地质工作投入的劳动与取得的地质成果没有确定的比例,造成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矿产地质工作具有极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发生在预查、普查阶段,所以一般社会资金都不愿意向高风险阶段矿产勘查投入,金融机构不愿意向高风险矿产勘查阶段放贷。
(五)地质工作超前性和效益后续性
地质工作是以自然界的地质客体为工作对象,客观上受各种自然地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各个矿种和具体矿床之间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且受社会需求、找矿勘查条件和难度、外部经济、地理、建设条件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地质工作必须具有超前性,需要提前一个5年、一个10年去开展。这种超前性,在矿产资源勘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一个大型矿产地,从发现、肯定到勘探完毕,少则5年,多则10年乃至10年以上;勘探完成了还要进行基建,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矿产开发,没有必要的提前量,必然影响到整个矿业的发展。同时这种“超前性”形成的地质工作成果若不被后续产业所利用,本身无法全面地进行成果的效益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质工作成果的效益,必须由后续相关产业效益来体现。因此,衡量地质工作效益,不但要评价地质工作本身的经济效益,尤其要从国民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考虑和评价地质成果所产生的后续效益。
(六)矿产勘查难度递增性
矿产勘查难度,是指矿产勘查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运用各种找矿方法或勘探手段,找到并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矿床的难易程度。由于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易于发现和开采的矿床日益减少,勘查难度随时序递增,直接影响到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化,造成勘查效果下降,成本明显提高。
(七)地质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性与连续性
地质工作在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地质工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取新的地质信息和知识,地质工作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就是地质信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连续积累过程,每一个有效的地质信息都将成为后续地质工作和研究的基础。

三江-湄公河成矿带中国境内的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全区已完成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100万航磁调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矿产调查、1:20万地球化学调查,部分地区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矿产远景调查。全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1:250万地质图(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北纬25°30′以北地区有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04),云南省矿产图(1100万,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等。从解放以来的六十年时间,随着矿产勘查工作持续开展,先后发现和勘查了数百上千计的矿床,是我国矿产勘查和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三江-湄公河成矿带境外各国的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其中,以越南和泰国的工作程度相对较高,其次为缅甸,而老挝和柬埔寨的最低。
中南半岛地区19世纪前仅零星进行金、银、铜、铁、锡等矿产的采掘和冶炼,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以英国、法国为主的地质学家在缅甸、泰国和印支地区(越南、老挝、柬埔寨)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岩石、矿产等方面的地质调查。二战后各国相继独立,成立自己的地质机构,才逐步开展较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如开展了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先后运用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发现和探明了一定数量的矿产资源,并在区域构造、地层、岩石、成矿理论方面取得一定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曾大规模地进行过以矿产评价为目的的陆地路线地质调查,海域部分进行过多条测线控制的地球物理测量。各国的地质工作程度概述如下:
越南国土面积33.1689万km2,约占中南半岛五国面积的六分之一。1988年出版了1:50万越南地质图,1999年出版了全境56幅1:20万地质图,全国有1:100万地质图、1:50万成矿规律图。目前1:5万地质图估计覆盖国土面积的50%,已完成1:20万地球化学调查、航空磁测和1:50万重力测量,更大比例尺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调查正在进行。越南已知矿产百余种,据掌握的资料,有矿产地452处,绝大部分矿产地已经过勘查确定为矿床。但矿产开发程度较低,一些矿床虽然勘查了多年,如南方红土型铝土矿资源储量30亿吨以上,但还没有正式开发。
泰国国土面积51.31万km2,占中南半岛五国面积四分之一强。全国已有1:100万和1:50万地质图,1:2万地5质图;1:5万地质图已覆盖国土面积的30%以上,航空磁测和放射性测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部分地区开展了航空电磁测量。自1964年以来,通过国家多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了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据掌握的资料,目前已知矿产47种,矿产地174处,近四分之一的矿产地已经过勘查被确定为矿床。泰国的优势矿产是钾盐和钨锡矿,钾盐资源储量数百亿吨,基本没有开发,钨锡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曾大规模开采,1985年以后,由于国际钨锡价格下跌,矿山纷纷关闭,至2009年本专题成员赴泰国地质矿产考察时,仅有两三个私营矿山在开采。
缅甸国土面积65.6577万km2,约占中南半岛五国面积的三分之一,除北部和东部边远山区,60%以上的国土完成了1:63360比例尺(图面1英寸等于实际1英里)的地质填图。缅甸已知矿产60余种,矿产地243处,只有近三分之一的矿产地经勘查被确定为矿床。
柬埔寨国土面积18.1035万km2,不足中南半岛五国面积的十分之一,只有1:100万和1:50万地质图,有14幅1:20万地质图及各省地质图,局部地区开展了地球物理调查。柬埔寨已知矿产17种,矿产地约100处,已被勘查确定为矿床的矿产地约占四分之一。
老挝国土面积23.6800万km2,约为中南半岛面积的八分之一,全国有1:100万地质图和1:50万地质图。目前,1:20万地质图约覆盖国土面积的66%;地球化学调查覆盖国土面积的20%;地球物理调查覆盖全国面积的比例为:航磁30%,放射性测量25%,地震调查20%,重力测量10%。老挝已知矿产43种,矿产地479处,约十分之一的矿产地被勘查确定为矿床。老挝目前已开发规模较大的金属矿山只有两个,一个为色潘(Sepon)铜金矿,另一个为普康(Phoukham)铜矿,钾盐、铝土矿等刚开始建设矿山。

(一)境外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地质工作的一次跨越

一些世界一流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均十分重视境外地质工作。这是因为,地质现象是无国界的,地质工作相应也是无国界的。开展境外工作,一是可以加深对本国地质背景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二是可以总体上提高地质调查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总体提高社会福利,三是可以促进本国的企业在国外开展相应的商业性活动,包括在境外开展矿产勘查开发。很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将是否以及如何开展和开展什么样的境外地质工作,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比较典型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欧洲一些比较小的地质调查机构,也大量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家综合竞争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境外地质工作的力度,如印度、巴西等,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地质工作的目的,重点往往不是提高全球竞争力,而在于提高其区域影响力。

在当前阶段,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境外地质工作已经转型,重点开展一些能够发挥国际领导作用的全球项目,并且整体的工作也从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从矿产调查评价转向环境和水。但是,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历史上,也曾经开展了大量的以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重要内容的境外地质工作,实际上,他们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境外地质工作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系统评价了美国地学在国际领域的三大历史作用:一是制定国家外交政策,二是保障国家经济权益,三是维护国家科学权益。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最后得出三条结论:第一,需要加强国际地学工作以支持美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在制定美国国家外交政策时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地学家及其地学知识;第三,通过提高美国地学家在美国国际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可以进一步强化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科学利益。

英国高度重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目前英国地质调查局在100多个国家从事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多个地学计划,其目标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人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可持续的生计,生活质量以及脱贫。这些活动,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和援助项目,主要是由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所资助的,同时,也与各个国际组织合作并获得资助,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等。在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时,英国地质调查局经常和英国的公司及大学合作。英国地质调查局还承接其他援助机构、世界各国私人公司和政府的合同项目,有时直接接受东道国政府的委托项目。英国地调局积累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地质资料和数据信息,近期,其工作的地区重点是东欧和前苏联。其中,有些是长期项目,包括帮助东道国加强地学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许多国家的地质填图计划、国家地学规划、GIS地学数据库,都是由英国地调局设计和实施的。

日本迄今仍在开展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一是由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开展的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二是由日本地质调查局开展的以环境合作为重点的境外地质工作。

(二)不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境外地质工作内容不同,同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境外地质工作内容不同

不同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所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同一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比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重点是在其周边国家开展地质填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重点是在全球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其境外地质工作的重点是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价,同时开展基础和矿产地质调查;90年代迄今,工作重点则转向对全球重大地质和环境问题的调查,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而美国地质调查局试图在其中发挥核心和领导作用。

1.资源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

典型代表是日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地质调查局。

日本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组建专门机构,包括“石油公团”和“金属矿业事业团”,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了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本特别成立了金属矿业事业团(1963年)和石油公团(1967年)。这些准政府性质的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日本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务,特别是对日本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目前日本金属事业团在世界11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各办事处还负责周边国家的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国的资源信息。特别是针对资源国潜力和矿业投资环境的信息、重要勘查开发项目的信息、国际矿业走势追踪、跨国矿业公司动态分析、矿业权市场状况和矿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和经济援助/合作,降低企业在境外勘查开发的风险。作为日本政府的“政府援助计划”的一部分,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在受援国实施矿产勘查的技术合作项目和矿产资源的区域调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他国的资源情况,为本国公司参与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帮助。三是在境外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承担项目前期风险,引导企业选点。日本在境外进行的基础地质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称为“境外地质调查”,完全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用日本政府的钱进行;另一种方式称为“境外联合地质调查”,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与资源国联合进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这相当于在境外从事前期勘查的风险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了。在找到了矿或圈定了远景区后,再由日本企业申请取得矿业权。

美国地质调查局也大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矿产资源的全球争夺成为世界政治和美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这期间,美国政府聘用了三名杰出的地质学家(C.K.Leith,G.O.Smith和J.E.Spurr)作为政府顾问。这三位地学家提出的建议,对美国外交政策和矿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卓越的贡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国联”(联合国前身)中,三名地学顾问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同时促成了在1928年成立了国家矿产顾问委员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邻近,地学家提出预防矿产供应中断的建议,于是1939年美国建立了战略矿产储备,1942年,当时的经济福利局资助了一个计划,到拉美采购矿产并鼓励拉美的矿业开发。在这些活动中,美国地学家作为政府顾问,作为拉美采购委员会成员,或者作为美国政府代表去资源国调查。美国对拉美矿产生产和供应的关注,导致美国地学家首次大规模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其方式是通过1938年成立的部门间科学和文化合作委员会(ICSCC)。美国地学家开始在拉美国家开展矿产调查评价,包括圈定战略矿产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福利局及其更名后的对外经济管理局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期间,美国地调局组织了60多位资深的地质学家,在16个拉美国家开展了矿产调查评价。此外,政府还委派了大量地质学家,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和西太平洋开展地形分析、工程研究和水文调查,以支持现实和潜在的军事目的。这导致美国地调局组建了军事地质分局,支持美国军事部门的战略规划。

2.环境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

典型代表是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地质和矿产调查等,目前已经不是英国地调局国际合作业务的重点,他们现在更多地关心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其一,英国地调局在全球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和环境研究方面,正在发挥突出和领导作用。一是环境地球化学。目前英国地调局正在玻利维亚、肯尼亚、墨西哥、所罗门岛、苏门答腊、斯威士兰等地开展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在津巴布韦开展微量元素失衡与动物健康关系问题研究;在中国和印度开展煤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津巴布韦和乌干达开展耦合地球化学模拟和填图;在马来西亚、泰国、津巴布韦和厄瓜多尔开展采矿和选矿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砷、汞元素地球化学;在东南亚开展砂锡采矿的环境影响;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巴西,研究陆海污染物流动;在菲律宾和厄瓜多尔,研究减缓与采矿有关的汞污染危害的方式;在中国和斯里兰卡,研究人体硒失衡的预测及复原;在乌干达研究硅肺问题;在泰国和阿根廷,研究环境砷暴露对健康的威胁及地球化学解决办法等等。二是地下水砷污染研究。近8年来,英国地调局在孟加拉、加纳等许多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研究。三是在摩洛哥开展的1∶10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英国地调局通过长期的国际合作,收集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地球化学数据。据此,英国地调局建立了国际地球化学数据仓库,包括自1965年以来的全部数据。还建立了全球重点国家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其二,英国地调局在水文地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其三是工程地质领域。

近期,英国政府设立了一个特别计划,即知识和研究项目(KAR),由英国国际开发署资助,英国基础设施及城市开发部(IUDD)管理,宗旨是提高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其中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能源、应用地学、信息和通讯技术、运输、城市化、供水,其中地学项目由英国地调局为主实施。这是英国境外战略(英国政府国际开发白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战略要求英国地调局实施的项目做到:促进建设符合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要求的全球工程知识库;促进建设能够加强南北关系的信息库;促进工程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有所创新。国际地学项目包括5个主题。一是推动环境友好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包括两个子项目,分别是:推动小矿山/手工采矿的有效发展(包括小矿山如何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童工与妇女问题等);推动矿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进制定发展规划时的减缓地质和土工灾害战略。三是加强矿产开发的废物和毒性物质的认识及其对地质资源开发的环境健康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减轻环境影响的战略和技术(地球化学灾害)。四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地质物质工程性质的研究,推广其工程和环境应用(建筑材料)。五是制定保持和加强国家地学信息服务的战略和系统。

3.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

许多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目前开展的是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牵头负责重大国际项目,发挥全球领导作用,从而整体上提高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地质调查局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近期的一些重点包括:与越南地质矿产部合作研究海平面上升综合评价;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以及菲律宾大学合作,开展淘金热地区环境管理、规划和风险交流多学科研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究减轻地震灾害的方式,量化表示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究东北亚成矿系统;等等。日本地质调查局规划和协调办公室负责相关国际活动。重点包括:参加国际组织,如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地质调查局国际联合会(ICOGS)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等等;支持建设地学信息网络。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国际科学技术中心,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南亚应用地学委员会,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社区和小规模采矿,IGCP等。

这三类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没有本质的界限,很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最近开展的“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既是一种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也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一项国际性合作项目,评价全球未发现非燃料矿产资源的潜力。“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将研究和测试用于评价全球未发现矿产资源潜力的方法。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某几种未发现矿产资源的全球潜在分布地区,并且确定1km深度内这些未发现矿产资源的潜在数量。目前,超过70种化学元素在100多种矿床类型中被发现。“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第一批重点关注的矿种是:铜、铂族元素、钾盐资源,第二批评价考虑的矿种是铅、锌、镍、金和磷酸盐岩。对于铜资源,重点评价斑岩铜矿和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铜矿,这两种类型的矿床占全球铜资源的80%。铂族金属包括铂(Pt)、钯(Pd)、锇(Os)、铱(Ir)、钌(Ru)、铑(Rh)六种金属。铂族金属以其特别可贵的性能和资源珍稀而著称,与金、银合称“贵金属”。铂族金属供应相对稀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意义,在高技术产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优先选择开展铂族金属调查评价的原因。钾盐与粮食安全有一定关系,美国钾盐的80%以上靠进口,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第一批调查评价的矿种中就选择了钾盐的原因。当前全球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取决于各种来源的矿产资源供应的充足性。尽管在近期非燃料矿产资源的供应从全球看不会出现短缺,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但是,矿产资源的全球发现难度加大,开发难度也日益加大,土地利用冲突也日益加剧,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的背景和依据。“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的目标是:①根据最新可得资料,对全球非燃料矿产资源进行连续性和综合性的信息分析;②研究提出并且不断改进开展大区域调查评价的方法;③研究提出用于分析全球矿产资源评价的新模型和预测性工具,并且将分析结果运用于解决可持续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相关问题;④通过将成矿作用研究和大地构造分析相结合,推动对成矿系统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识;⑤通过加强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矿业界的合作,推动全球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领域的国际合作。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的组织:一是按矿产品类型组织;二是按地理区组织。为此,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签订了相关的研究合作协议。

(三)不少国家为开展境外地质工作而组建专门机构

1.地质调查机构的专门部门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英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均有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能,并且这种职能是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规定的。

英国地质调查局是1835年成立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地质调查局,英国高度重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1893年成立帝国研究院,其矿产资源部专门在境外开展以地学调查为主的科学调查;1947年撤销帝国研究院,组建专门的“殖民地地质调查总局”,开展英联邦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地质调查;1957年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殖民地地质调查总局更名为“境外地质调查局”,在更多的国家开展地质调查工作。1965年,应时代要求,将境外地质调查局与大不列颠地质调查局合并,成立地学院,即现在的英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调局内部专门设立国际业务部,负责设立、执行和管理地调局的境外地质项目,重点是国际援助项目。国际业务部由为数不多的几个经验丰富的区域地学经理和协调员构成(按区域组织,如拉美和加勒比项目经理、南部非洲项目经理、亚洲、中东、欧洲项目经理、法语系非洲项目经理等),这些专家有能力将英国地调局内部地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织起来,并且在必要时,可以组织其他机构和公司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

2.地质调查机构的常设项目组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在性质上这类机构等同于地质调查机构的专门部门。与专门部门(如,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境外事业部,或国际合作部)相比,通过常设项目组负责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调动更多部门的力量,运行机制上也可以更加灵活。俄罗斯的境外地质研究所也是这类机构。

3.准政府机构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典型实例是日本的金属矿业事业团。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JOGMEC,也可以翻译为日本油气和金属国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截至2007年3月31日,其股本资本为1879亿日元,2007年度的预算为15亿日元),由原日本石油公团和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合并而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日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矿产的稳定供应。其主要职能是,向日本私人公司提供财政资助,开展境外的油气及金属矿产勘查、生产和储蓄,并且为了使得这些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同时,系统收集、分析和向日本公司分发有关全球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信息。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注重通过联合地质调查、技术合作、培训计划及其他活动,加强与资源国合作。

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的金属战略和勘查部,向日本私人公司的境外采矿作业提供支持。提供的服务包括境外地质调查和矿床研究、勘查评价,重点包括潜在成矿区的卫星图像分析及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测量(其专长是SQUID-TEM)。日本政府通过其油气和金属事业团提供资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日本公司在境外勘查矿产资源的风险,特别是早期勘查阶段。

境外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查一般流程是,由JOGMEC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测量(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开展油气潜力评价,这样降低了日本石油公司的风险,加强了与石油资源国的联系,帮助日本公司取得油气的探矿权和开发权,然后由日本公司开展勘查和开发。JOGMEC完成地质调查后,全套数据和技术报告交给东道国,同时交给日本政府和公司。JOGMEC还开展室内工作(包括:勘查潜力分析、开发和生产方案以及成本分析),帮助日本石油公司寻找境外新的投资机会。

除油气和金属外,日本还通过1997年组建的日本煤炭能源中心(Jocoal,由以前的3个部门合并而成)加强境外的煤炭地质工作。实际上,日本的煤炭境外地质调查开始于1982年,迄今已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多个国家开展过工作。

(四)不少国家为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拨付专门经费

1.与对外开发援助相结合的境外地质工作

英国、美国和日本,包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境外地质工作均与对外开发援助紧密结合。如美国,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技术援助和经济合作的名义下输出矿业资本,对全球矿产资源加强资本和技术控制。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明确委托早在1879年成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探明矿产资源能够导致跨国矿业公司进行投资的国家进行矿产资源评估。美国国务院声称要利用地质调查局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国务院要求内政部对有关外派外交人员进行矿产资源方面的培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推行的“国际地质计划”,就是利用自己的地质勘查技术优势,以“援助”为条件获取受援国的矿产资源信息,为本国的境外投资和矿产品贸易选择目标。在执行“国际地质计划”过程中,发现了哥伦比亚、巴基斯坦和泰国的斑岩铜矿,哥伦比亚的铅、锌矿,泰国的大钾盐矿。在巴西、菲律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这些国家的铬、锰、镍和铁等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评价。通过对沙特阿拉伯区域地质填图的援助,强化了它在沙特石油业中的地位。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发援助”目标,一是知识的传播,二是满足南北对话中“北对南的信息需求”。DFID的项目主要包括6个领域,即能源、地学、信息通讯技术、运输、城市化和供水等。在地学方面,DFID主要靠英国地调局来履行其职能。DFID和英国地质调查局同属于英国贸工部(DTI),而DTI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产品研究和市场研究,目的是在国际上创造公开、透明和有效的市场。显然,这是为其企业的市场准入服务的。英国的开发援助,主要是通过境外开发署(外交部)提供官方援助(ODA),受援国达135个。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英国反而削减了其ODA的额度。

2.基于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境外地质工作

根据双边或多边合作计划,根据受援国的要求,开展境外地质工作。

3.境外地质工作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

4.由专门基金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

主要的例子是日本。日本专门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基金,包括19项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援助工作,具体包括:前期联合风险勘查;境外地质调查;境外联合地质调查;矿山周边基础设施F/S调查及完善;勘查融资;股权并购融资;对境外矿业公司及矿山建设提供融资;直接出资;帮助外国矿业公司融资;民营企业的债务担保;对日本企业为债权人的信贷项目提供保险(含资源能源综合保险);境外投资保险(含资源能源综合保险);境外勘查准备金特别扣减(税收支援);稀有金属冶炼及回收技术调查;矿山现场技术支援;境外开发计划调查及技术合作(经济产业省委托事业,也叫境外规划调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集团研修;技术合作项目(派遣专家、个别人研修);境外投资风险准备金(损失准备金)。

(五)中国需要创新境外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地调局,加强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形成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新格局,是一个客观选择,也是一个必由之路。建议:

(1)制定《境外地质调查条例》,或将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纳入拟研究制定的《地质调查条例》中。这样,境外矿产调查工作就有了较为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政策支持。

(2)组建境外地质研究所(或国际地质研究院),专门负责境外地质工作以及相关全球资源战略的实施工作。

(3)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境外地质工作的经费来源。一是,建议商务部增加援外基金的规模并将用于境外地质工作的比重加大。二是,与财政部协调设立经常性的境外地质工作项目,纳入经常性预算支出。三是,与开发银行等机构合作,促使境外地质工作经费来源多元化。

(4)制定境外地质工作规划,与资源外交相衔接,明确境外地质工作的区域重点和矿种重点。

(5)加强与从事境外资源勘查开发的矿业公司合作,国家境外地质工作与矿业公司开展的境外风险勘查有效衔接。



地质工作野外生存的特点
答:1)野外环境气候条件的复杂性、恶劣性和危险性。野外地质作业一般分布在人迹较少、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林区、沙漠、高原等工作环境下,具有较大的危险性。2)野外作业时间长。野外地质作业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常要求地质人员在野外工作、生存较长的时间,这对野外地质工作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性。3)...

地质-生态学科交叉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答:俄罗斯在生态地质填图方面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和一套完整的调查方法。 我国也在近年部署开展了地质-生态调查与填图试点工作。邹立芝、侯春堂、石建省等分别承担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不同区域地质-生态填图试点任务,尝试探索我国新一轮地质-生态调查填图的内容、方法和成果表达形式,并已经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

国外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答:3.做好基础信息录入与标准制定工作 借鉴英国做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统一登录,建立国家地质遗迹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名称、规模、环境特征、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物、动物等。研究建立地质遗迹科学的分类、分级标准和评估标准。 4.做好地质公园规划 我国地质公园现存的突出问题是重视...

国内外地质工作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答:当今,人们已经广泛地运用信息。信息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我们清晰地看到,信息化把人类带进辉煌的21世纪,信息系统建设在地质工作的各个领域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基本完成国家基础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并服务于政府、企业...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答: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岩溶石山区分散中小型岩溶泉和暗河引、提、堵、蓄工程技术。 现代地下水勘查已成为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从单一方法向地质测绘、地面物探和综合测井、“3S”技术等综合方法密切配合方向发展。在不同岩溶...

境外实物地质资料收集方法探讨
答:同国内实物地质资料相比,境外实物地质资料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利用价值:①我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刚刚起步,对国外地质矿产条件及资源潜力了解甚少,因此充分开发利用已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勘查成果的重要途径。②境外实物地质资料是反映全球地质矿产特征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为科研以及专业教学、...

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答:本文初步分析了国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的形势,提出了借鉴国外严谨、先进、成熟的服务理念,推进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信息服务 集群化 产业化 1 概述 地质资料具有形成成本高、应用范围广、可反复利用等特点,是集科学记录性、经济价值性、社会共享性、原始记录和历史再现性为一体...

(四)对地质工作发展基本经验的探讨
答:发达国家对地质工作作出结构性调整,更好地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从地质工作部署来看,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资源与环境问题,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同时,较好解决环境问题,以避免走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老路。 2.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 地质工作既有调查研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

当前世界地质工作发展趋势及几点思考
答:国际地质调查机构随之出现结构性调整,重新确定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地质调查机构定位于科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服务,以美国地质调查局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在经历了 “生死”考验之后,重新确立了地质工作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得到了新...

地质工作的基本特点
答:这反映了地质工作是经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的特点,也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应如何去培养地质人才问题。 四、地质工作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质工作是一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同时又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微观尺度讲,地质工作无法与生产和销售直接挂钩,这是许多人认为地质工作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