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生前究竟是如何研制出杂交水稻的?

作者&投稿:锁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袁隆平是如何发明出杂交水稻的?~

杂交水稻不是袁隆平发明的,在国际上,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粳稻:矮秆、叶窄、色深和米粒短,杂交稻三系配套。 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而袁隆平的研究进展却不是很顺利,1974年才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5年以后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南优2号”的确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汕优63”,这个初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0万元的项目,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横扫中国大地,最高峰时期曾经占据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5%,累积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21%(2006年数据)。更关键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杂交稻刚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广严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将几十万公斤种子封存。由于汕优63对稻瘟病的优良抗性,杂交稻才得以真正进入国人的视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守仁曾说,“汕优63救了杂交水稻的命”。
随后,在1997年时,来自江苏农科院的邹江石培育出了“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在2002年后接替“汕优6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
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1970年,袁隆平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国际水稻所1971年开始研究,1973年放弃,原因也就是当时在该所没有人相信可以解决制种难题。而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袁隆平

提起袁隆平,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被誉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8岁的袁隆平,自从1960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现在已经快60个年头了,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这个比普通的科研更加辛苦的领域,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呢?

上小学时的袁隆平,在一次参观园艺场时,就这个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希望他报考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然义无反顾的报考了农学系,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大师也从此起步。

1960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深切的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第1次迫切的希望能够改变现状,让老百姓都能吃饱饭,然而仅仅靠劳动并不能养活这么多人,他决定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人类袁隆平开始研究,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使他们各自的优良性状得到互补,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但这一想法一开始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袁隆平却丝毫不放弃他坚信杂交水稻拥有巨大的优势,于是他每天都去田里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的寻找合适的实验种苗,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几年辛苦,寻找试验,培育种植,袁隆平在1973年育成了杂交水稻,随后杂交水稻在全国开始推广种植中国的水稻产量增长20%以上。

1981年,51岁的袁隆平获得了我国第1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在许多人都选择退休的年纪,袁隆平却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全世界仍有几亿饥饿人口,于是袁隆平在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他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推广,为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袁隆平这一生都在为农业事业发展做贡献,一直在致力研究杂交水稻,在一次观察中发现一种水稻产量高,个头饱满,后续一直根据这个水稻展开研制,最终获得了成功。

袁隆平这一生都在为农业事业发展做贡献,一直在致力研究杂交水稻,在一次观察中发现一种水稻产量高,个头饱满,后续一直根据这个水稻展开研制,最终获得了成功。

提起袁隆平,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被誉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8岁的袁隆平,自从1960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现在已经快60个年头了,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这个比普通的科研更加辛苦的领域,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呢?
上小学时的袁隆平,在一次参观园艺场时,就这个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希望他报考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然义无反顾的报考了农学系,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大师也从此起步。

是通过每年的实验研制出来的杂交水稻,在当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

“东方魔稻”之父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屡创佳绩,他究竟有何秘诀?_百度知 ...
答:袁隆平为了超级水稻的培养成功,始终坚守在第一线,期间进行了无数次才试验。对于袁隆平来说,超级水稻的研究课题是世界性难题,所以他心里其实没有什么把握;但他始终没有退却过,反而是为了找到合适的样品,他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最终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之后培养出了超级水稻,这就是袁隆平作为科学家给出...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他一个人发明的吗
答:不是,杂交水稻是他带领团队一起种出来的。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

袁隆平的成就
答: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简介如下: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

91岁袁隆平逝世,生前阐述两大梦想,他是怎样支撑起国人骄傲的?_百度...
答: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生活在幸福的国度,里面所以才更不能忘记,那些给我们创造了幸福生活的人们。二,共和国的骄傲毫无疑问,袁隆平老先生是我们伟大共和国的骄傲,我们伟大的共和国能够诞生出这么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以天下苍生的生活为己任,无疑是最大的幸事,他不仅仅是我们共和国的骄傲,也是每...

袁隆平研制出了海水稻,海水为什么可以种植水稻,有什么原理?
答: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一直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米则是我们的主食之一。大米需要在淡水中生存。而如今在袁隆平院士和陈日胜教授的努力下,盐碱地也可以种植水稻了。我国的盐碱地已达数亿英亩。一旦海米高产,给中国带来的价值将无法估量。在此基础上...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初期,袁隆平院士就有着怎样的初衷呢?
答:可能在他的学习生涯当中,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同时想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用到培养杂交水稻。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初期,就坚定心中的信仰,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从袁隆平院士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就帮助了解决世界人民的饥饿问题。因为有了袁隆平院士所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我们才不会...

袁隆平哪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答: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具体事例
答: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

袁隆平的故事有些什么?
答: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

袁隆平生前有两个粮食梦想,他的这两个梦想实现了吗?
答:袁隆平爷爷的付出袁隆平是我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开发者也是第一个创始者,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一直花费心思研究水稻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每顿温饱的场面,也没有了现在的小康生活了!袁隆平爷爷他这一生都在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想着怎么样才能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生产更高产量的水稻,发明出了“两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