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河的流域概况

作者&投稿:洪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沣河概况~

  沣河,古名穷水,淮河支流,源出霍邱县三元南丘陵区,流经三元乡、卢粉坊、赵河沿、椿树店、河口镇、朱塔寺、卧龙集、砖桥店、白莲乡、城西湖,绕县城西,北流至临淮岗,从临淮岗深孔闸入淮河。河流全长75公里(一说73公里[1] ),总落差37米。汇水面积1774平方公里(一说1840平方公里[1] ) 。流域涉及霍邱县乌龙、户胡、众兴、河口、长集、岔路、白莲、宋店、龙潭九个乡镇以及叶集试验区的三元乡部分耕地。流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是霍邱县商品粮的主要产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地处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中段,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地理位置位于东经97°37′~102°06′,北纬37°44′~42°40′,流域范围南以祁连山为界,北止居延海,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以大黄山与石羊河接壤,西与黑山、疏勒河为界。东西长400余千米,南北长80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13万平方千米。
黑河流域所处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丝绸之路和今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在这里,有我国的卫星发射基地,有漫长的与蒙古国接壤的边界线。这里历史上曾繁华一时,沧桑巨变,黑水古国、楼兰古国消失了,变成了今天的戈壁沙滩,这一切都与水系相关。因此,建立黑河流域地下水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摸清其地质结构,对于流域内干旱区找水、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气象
黑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夏季,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可途经我国大陆,翻越秦岭和黄土高原,影响本区;西南气流因受青藏高原影响,可把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等南亚洋面的水汽带入区内的东部;西部大西洋和北部北冰洋气流,远途跋涉欧亚大陆,经中亚、黑海,翻越准格尔界山、天山,到本区西部已是尾翼,变得水汽缺少、空气干燥,影响较弱。在冬季,本区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显得格外寒冷和干燥。总体来说,本区南部山区降水量最大,中部与北部平原区降水量最少,东部比西部降水量大;蒸发量则相反,北、西部蒸发量大,东、南部蒸发量小。
据1957—1983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mm,年内降水量60%~70%集中在7~9月,一次降水量在10mm以上者甚少;年平均蒸发度为3755mm,是降水量的89倍左右,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出现在5~8月,约占全年蒸发量的50%左右。降水和蒸发随地势的升降而变化,一般地势越高降水量越大,蒸发量越小,地面标高每增加1000m降水量增加3.5~4.8mm,蒸发量减少25~32mm;多年平均气温8.04℃,最高为41.8℃,最低为-36.4℃,日温差一般为14~17℃,最高达34.2℃;年日照时数3325.6~3432.4t;年均绝对湿度4.2mb,相对湿度32%~35%,湿润系数低于0.009%~0.012%,盛行西北风,年均风速4.2m/s,最大风速15.0m/s,8级和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均54天,沙尘暴日数年均29天,大风多在春季和夏初。
2.水文
流域内的主要河流为黑河,又称弱水(或称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分东西两支,东支称黑河,为干流;西支称北大河,汇流于鼎新南,经双城子流入额济纳旗境内,至狼心山西麓的巴彦博古都分为东、西两河。东河向北分8个支流呈扇形汇入东居延海(索果淖尔),西河向北分4个支流汇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河流全长821km,流域面积1.28万km2。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长303km,流域面积1.0万km2;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正义峡以下为下游。
流域内天然湖泊很少,只在黑河干流的尾闾有东居延海(索果淖尔)和西居延海(嘎顺淖尔),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系淡水湖。历史上西居延海湖水面积350km2;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1958年湖水面积35.5km2,现有水面20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m,蓄水量约2000万m3。
流域内的大小冰川428条,分布在河流源头,覆盖面积129.79km2,估计冰储量3.3km3左右,年补给河流的冰川融水量约3.65亿m3,占流域地表径流量的9.8%。
(二)区域地形地貌
黑河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南部祁连山脉海拔高,山峰高程大多在3000~5000m之间,最高峰为5564m;中部海拔多为1500~2500m,以青龙山海拔为最高,达3600m;北部海拔多在1000~1500m左右,高程变化相对平缓一些。
黑河流域南部为祁连山山脉,山势高耸陡峻,沟谷切割剧烈,峭壁横生,主要是水流刻蚀及冰川剥蚀景观。流域中部多为低山地形,有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现代地貌景观虽与高山区大体相似,但受干燥气候影响,风化地形较为发育,部分区域半荒漠、荒漠化景观较为明显。北部平原处于黑河下游冲洪积平原,地势较低,相对高程较小,由于受近代强烈的风力及剥蚀作用,在平原上形成了广大的沙漠、风蚀洼地、堆积地形、丘陵及波状准平原地貌特征,同时,北部山体山势大多宽广低矮,山顶平缓,沟谷不发育。
区域内地貌形态比较丰富,依据地貌的基本成因及形态,可将本区地貌划分为山地、平原、戈壁、沙漠几种类型,对每种类型可分为若干亚类型。如山地有褶皱断块高山、褶皱断块中山、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剥蚀堆积垄岗状丘陵。平原有陡倾斜的洪积扇形平原、洪积平原、冲积-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地貌单元:构造剥蚀地形、主要是一些褶皱状的高中低山及丘陵地带;剥蚀堆积地形,主要是一些山间平原、沟谷平原;堆积、冲洪积、湖积平原及风积地形;戈壁;沙漠。
(三)区域地质构造
1.构造概况
区域内构造复杂,包括了较多地质单元。各构造单元的边缘,基本都有大的断裂所控制,如在祁连山山麓,有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叠瓦式断裂,控制着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另外,还有许多隆起带和凹陷带的分布,与断裂一起,把流域平原切割为几个大的盆地。
构造运动表现为在南部山地上升,走廊盆地相对下降,为第四系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如酒泉东盆地和张掖盆地。中部山地和北部山地相对稳定,上升幅度小,盆地的第四系松散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南盆地,因此厚度较薄,沉积颗粒较细。
在流域内第四纪地层出露较为齐全,而各盆地的基底可分为下古生界以前的变质岩和火成岩组,侏罗系至上古生界碎屑岩组,第三系、白垩系以泥岩为主的细粒岩组。还有部分的Q1岩组。
2.构造运动
区域内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升降运动:主要表现为山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盆地则处于下沉过程中,如南北山体的处于上升运动,平原区则处于沉降运动过程。山地以祁连山、大黄山上升为剧,盆地以大马营、永昌盆地沉降幅度最大。
褶曲变动:在第三系下及第四系下、中更新统广泛形成褶曲构造,证实了第四系早期新构造运动是十分强烈的。
断裂运动:区域内断裂构造屡见不鲜,有的出露于地表,有的隐伏于地下,这些构造多见于山麓地带,丘陵区和平原区,断层线长度从几千米到数十千米的均有。性质上多属压性或压扭性逆断层、平推断层。出露地表的断层比较明显,一般有断层构造破碎带存在。隐伏断层多分布于山麓地带及平原区,如祁连山北麓大断层等。这些断层对盆地地下水的形成和运移起着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可以作为盆地的分界线。
地震作用:据史料记载,区域内地震活动频繁,有的地震震级高,破坏性严重,这也是现代地壳运动活跃的反映,是新构造运动的又一佐证。
(四)区域地层
流域内的出露地层较为齐全,新老地层都有出现,在山区古生、中生界较多一些,如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都在建模剖面上有所展现。本次建模主要涉及平原区的盆地,在山区由于勘探资料少,在此不予考虑。
在地层中还有许多侵入岩存在,如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超基性岩,它们岩枝或岩脉的形式侵入到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在盆地第四系中也时有出现。
区域内各个盆地广泛发育着第四系,这也是我们建模的主要对象。下面具体就各个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系进行说明。
全新统(Qh):此地层广泛分布于区域内地表,但沉积厚度较薄,成因类型比较复杂,有洪积、冲积、淤积、湖积、风积类型。洪积代表岩性有砂碎石层,含泥质成分较高,碎石分选性差。冲积分布于冲积平原沟谷古河道地带,以砂、砂砾石居多,砂砾分选及磨圆性均好,砂以细砂和中细砂为主,水平层理发育,松散,局部夹薄层粘土。淤积分布于剥蚀洼地,为现代沟谷洪水携带物质最终沉积的场所,以粘土亚粘土为主,夹粉细砂。湖积主要分布于湖盆地带,岩性为粘土夹薄砂层。风积主要在沙丘形式出现,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冲积、湖积和湖沼沉积分布于黑河流域中下游河床两侧与河流的古河道内,分布范围较为狭长。
上更新统(Q3):分布广大平原上。上更新统一般以含砾砂和砂为主。洪积类型成因的地层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以砂砾石层为主,成分因地而异。洪积扇岩性以砾卵石为主,细土平原由亚砂土、砂和亚粘土组成,厚度数十米至百余米。
中更新统(Q2):岩性主要为砾卵石、亚粘土、亚砂土、粘土与砂互层,上层多被上更新统砂砾石层覆盖,由于强烈的剥蚀作用,在洼地的周边可见露头,以灰黄色粘土夹薄层粉细砂为主。中更新统的堆积物是在继承了下更新统的沉积环境上接受沉积的,故岩性及厚度在纵横方向的变化规律与下更新统是基本一致的。
下更新统(Q1):在流域平原内分布较广,岩性主要由粘土夹砂土组成,沉积厚度与岩性变化较大。局部为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夹砂岩,泥钙质胶结,在南盆地的北部和北盆地中,形成以泥岩为主的第四系松散层的基底。
(五)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由于第四系沉积物岩相的差异和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的不同,并且受基底起伏形态的变化影响,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有明显的差别。
祁连山前的盆地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大,疏松多孔,是赋存地下水的有利场所,潜水水位埋深较大,一般为100~300m。由南向北,至中部地带,基底抬升,地下水水位埋深变浅,许多地方地下水甚至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在北部盆地,主要为细土平原带,地下水类型为多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结构。
断层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很大,往往伴随着地下水的跌水和溢出现象的发生。断层两侧水位埋深相差很大。

沣河流域,源头区在秦岭山地,主要干流流经黄土台原地区,南依秦岭,北和西安市接壤,东与蓝田相邻。其间有渭河的数条支流切穿,台原与河川相间分布,面积为187.1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74%。海拔高度约在480~681米之间,川道和原面最大高差约200多米,地下水埋深深,提水困难,灌溉条件差,蒸发量大,故原面上“没雨苗不长,下雨流黄汤”。水土流失严重。
其中,少陵原(鸿固原) 位于潏河、浐河间。南起大峪,北抵西安市雁塔区的三爻、陆家村一带。宽6~10公里,县境内长约14公里,最高点海拔623米(大兆乡东)。南部上覆洪积扇,北部边界不分明,地表物质为洪积沙、亚粘土、亚沙土,上部黄土覆盖约110米。原面宽阔,多洼地,有一定起伏。
沣河入渭河段,属于河漫滩,进入咸阳市境后,由于汇入支流较多,滩面宽广,可达1~5公里。组成物质以亚砂土、砂砾石、砾石为主。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尚书·禹贡》说:“漆沮既从,沣水攸同”。《集传》说:“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丰镐遗址,丰京和镐京,均是西周的国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在长安地区出现最早的两大全国性都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周原是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文王姬昌迁于沣河西岸营建丰京,武王姬发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自丰镐出发,反商灭纣,建立周朝。至公元前770年,丰、镐一直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丰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西岸,北极客省庄、张家坡、南达新旺村、冯村,东至沣河,西至灵沼河,总面积6平方公里,镐京遗址在今沣河中游东岸,北极落水村,南达斗门镇,东至昆明池故址,西至滈水故道,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周文王灵台遗址,位于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距沣河200多米。关于文王灵台,史书记载较多,《诗经·大雅》中有“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左传》中有:公十五年“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侯,……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说明在春秋战国之际,灵台尚存。关于周文王灵台的位置及其作用,《三辅黄图校证》(1980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载:“周文王灵台,在长安(笔者注;指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汉代郑玄注释这段话时说:“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根据郑玄的注解,灵台乃是为观测天象而筑,其位置在汉长安城西南四十里。宋敏求《长安志》载:“灵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今长安县灵沼乡阿底村南1公里,有周文王灵台遗址。唐代在此建有平等寺,建筑物早已无存,地上仅留几个石柱础。
昆明池遗址,位于斗门镇东南。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斗门镇北所见残碑记载昆明池地界“北极沣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圆柳坡(即今常家坡),西极斗门”,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昆明池开凿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用以操练水师,供长安城用水,供皇室游幸,又是关中大运河漕渠的主要水源。唐代几次疏浚昆明池,并把沣水引入池中,基本保持汉时风貌。约到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年),因向昆明池输水的石垯堰堵塞,池水逐渐干涸,变为大片农田。60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谦盈勘察后,在《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1980年《考古与文物》创刊号)中,把昆明池分为汉昆明池和唐昆明池,并认为“唐昆明池的范围比汉昆明池要大一些”,“(唐)昆明池遗址今日从地面上仍然清晰可辨。遗址是一片面积约10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地势比周围岸边低2~4米以上,池的南缘就是细柳原的北侧,即今石匣口村,东界在孟家寨、万村,西界在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沣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汉代昆明池“北缘在今常家庄之南,东缘在孟家寨、万村之西,南缘在细柳原北侧,即今石匣口村,西界在张家村和马营寨之东。池的面积约十平方公里”。他勘察中还发现昆明台和豫章观遗址,在万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白杨观遗址,在孟家寨东南;细柳观遗址,在石匣口村西约100米处;宣曲宫遗址,在沣河西岸,今客省庄一带;织女、牛郎二石雕的位置,今石婆庙内是男像,即“牛郎”,石爷庙内是女像,即“织女”。这和古代文献记载:牛郎在东,织女在西,是吻合的。
沙河桥遗址,位于秦都区钓台乡西屯和资村交界的沙河古河道。东北距咸阳市区约8公里,北离渭河岸约2.5公里。1985年当地村民拉沙时暴露一号桥,1986年在一号桥北端暴露出二号桥,两桥相距约300米,均为木架结构。秦都区文管会和陕西省考古所先后进行了调查、试掘和发掘清理。一号桥木桩排列整齐,清理出16排143根桥桩。二号桥清理出5排40根桥桩。东西排列、南北对应。第一排有辅助桩,南北竖列,起承重和稳固的作用。木桩表皮有明显裂痕,上端参差不齐,形状各异,有砍砸陈迹,另有一些似有榫卯结构。这些桥桩表面涂过一层油质或漆类防朽保护物,并用火烤过。有些桩外面虽无表皮,但同样有一层与内部木质颜色不同的保护层。木桩直径0.34—0.48米,间距2.10—3.20米。木质主要有松、柏、柳、漆、梨、槐木。木桩上端断面形状区别较大,有圆锥形、夹榫形、平榫形、凸凹形、子母卯形等。一号桥桥桩排距4.5—5.5米,桥宽约17米以上。附近出土有变形葵纹瓦当、素面半瓦当、几何纹方砖、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等。年代较早,与秦都咸阳遗址中出土同类遗物相似。云纹瓦当与汉长安城等地同类文物的陶色、制法和风格相同。其西南13.5米处出土一大型铜饰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均铸有花纹,一面是简化夔纹,另一面是三角几何纹,时代属战国晚期,为桥自身的附属物。在一号桥南端,还出土大型槽状铁构件7件,长7米,宽1.1米,高1.05米,厚0.03—0.06米。二号桥桥桩排距6.5—7.2米之间,桥宽约16米以上。附近出土遗物有板瓦、铜甑、铜熨斗、铜鱼、铜釜、铜戈以及陶罐、铺地砖等。 樊川,位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南接终南(山),北临西安(城),潏河纵贯其间,土肥水美,景色秀丽。汉高祖刘邦曾将这川道封为爱将樊哙食邑,这大概便是樊川名称的由来。据传,今樊村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晋镇南大将军杜预之后、唐太宗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韦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隋唐年间,僧侣云集樊川,先后建成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经、洪福、观音等八大寺院。樊川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真可谓一步一珠玑。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的传闻轶事,则更是俯拾皆是,引人入胜。
樊川道上,名胜有:兴教寺、杨虎城将军陵园、华严寺、牛头寺、杜公祠、香积寺、桃溪堡 。桃溪堡,称“人面桃花”,位于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镇东南。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县)人崔护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来年清明,崔复往寻之,未见女,便在门扉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后,引出一段风流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剧《金碗钗》《人面桃花》《借水赠钗》俱述其事。
青华山,位于沣峪口东1公里处,海拔1269米,距西安33公里。青华山风景幽雅,众多的古迹掩映于丛林之中。进山第一道关名曰过风楼,为仿古城楼建筑,上有箭楼,下有门洞,气势雄伟,扼守山口。青华山有天门四道,沿二天门西侧小路进入毛竹林深处,有一清泉涌流。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经此去翠微宫途中,口渴难忍,突然发现一只梅花鹿,即令随从追捕,鹿到此处突然消失,一股清泉涌出地面,太宗饮后大喜,即命名为“鹿引泉”。
万华山,位于喂子坪乡境内,北距西安46公里,海拔1988米。该山东至石砭峪山梁,西至黑沟南岭,一字排列九座山峰,状如锯齿,峰顶又有用单层石块垒起的九个塔状小山,故名“九顶万华山”;又因山有正景、中景、北景、南景、通天门、顶天柱、棺材石、献蜡石、千年柏等九景,故名“九景万华山”。万华山胜景有玉兰峰、吊钟峰、沉香劈山峰、千年铁树、童子拜观音等。传说明万历娘娘来此修身,太子等随行,出长安进子午,故沿途留下了见子河、搂子坪、找儿岭、喂子坪等地名。
西留堡温泉,在滦镇西留堡村,距西安34公里。水温56.5℃,含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疗效。温泉西邻草堂寺和高冠潭瀑布、圭峰山旅游区,东南相接沣峪水库、净业寺、丰德寺、灵感寺。
北大温泉,在东大乡北大村,水温40℃,含有14种矿物质,对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病有疗效。
子午温泉,在子午镇,距西安20公里。水温54℃,含硫铁等十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疗效。温泉附近有香积寺、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石砭峪水库、三教堂等风景名胜。



八水是哪八水,具体有什么意义吗?
答:2、泾河。是渭河一级支流,也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黄河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老龙潭,北源出于固原大湾镇,于高陵县陈家滩注入渭河。3、沣河。发源于秦岭北麓的西安市长安区沣峪,流至咸阳市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 据载,大禹...

有几条河流经过西安
答:八水之中,渭河汇入黄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汇入渭河。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与沣河的交汇。渭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2亿立方米。渭河绕西安之北。泾河:...

西安位于那两条河的交汇处?
答:泾河: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干流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于高陵县蒋王村汇人渭河左岸。全长455公里,流域总面积4542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1.4亿立方米。泾河绕西安之北。其他六条河流规模较小:沣河:发源于长安县沣峪,流至咸阳市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

沣西沣河建筑外立面要求
答:沣西沣河,黄河支流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西安市长安区(原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_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全河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

沣河的水利工程
答:沣河是贯穿长安区境南、北的一条大河流,沿河有12个乡镇,48个村庄,约25万人,24万亩耕地,并临近西安市郊,对西安西部交通影响重大。1957年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沣河堤防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由陕西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分4年修建。长安区境内的工程有:沙河分洪工程,沙河是沣河的一条分洪河道,全长11.7公里,...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答:据《长安地名志》引述吴振峰编著的《陕西地理沿革》讲,现代考古发现,客省庄沿岸“不到14里长的区域内,有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38处,比现在的村庄还要稠密”。考古发现不但是对《诗经》记载的有力佐证,更表明了沣河流域应该是尧舜时期先民们的主要栖息地,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沣河上游多条...

八水绕长安是哪八水
答: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在户县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滈河绕西安之南。浐(chǎn)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经西安灞桥区广太庙附近注入灞河,全长70公里。浐河绕西安之东。灞(bà)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63.7平方公里,据史载,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

长安自然资源
答:长安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水力、生物和矿产资源。沣河、浐河两大水系,属于渭河水系,其中沣河流域有沣峪河、高冠河等河流,浐河流域则有浐河、汤峪河等。全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到61682万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量为22150万立方米,体现了长安的水资源丰富。每平方公里平均产水摸数为38.96...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答:大禹治理的是黄河流域。传说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

长安是现在的哪个市?为何叫八水长安?
答: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浐河成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为潏河的支流,潏河与沣河的交汇。渭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2亿立方米。渭河绕西安之北。泾河: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干流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宁夏回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