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陶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观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中观,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常用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扩展资料:

二种自性“假说自性”与“离言自性”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意谓,将“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结合起来的智慧及其把握的境界,是最高的“真实”,任何现象(事相)都是“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的统一。

此中“假说自性”全称“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实指在世间语言概念和见闻觉知意义上种种有自性、有差别的被公认为真实不虚的事物,如色声香味、地水火风,以及有为、无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认是“有”。

所谓“离言自性”,亦名“胜义自性”、“法性”。意谓“一切法假立自相”,“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中意谓,“假说自性”是“假”,但假说必依“事”而起,如“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

据此,名言乃依事、法而起,无事、法则无名言,但名言不能完全诠表事法,若执以为实,即成“假说自性”;若如实认识假说所依的事、法,而排除言诠的执著,即是“离言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净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种自性



禅宗六祖慧能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把 什么是自性 的本来面目,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1、释义:
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一切都具备,丝毫不缺
‘是诸法空相’:诸法是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或依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2、出处:
《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3、感悟:
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一切都具备,丝毫不缺,“空相”是虚空实体,又是诸法实相。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五蕴等诸法都是缘起相,可是缘起相的本相是真空,因此而说诸法空相。
“空相”真义在大乘法中,是最深最难通达的理。“空”不是一无所有,空是诸法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虚空,当然也没有物质的存在。大乘起信论:“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再说,“空相”理体是真常不变。“他”是宇宙中的理体,也是宇宙间诸缘起相的真理,可名谓天性、天理。

网友可以百度~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2、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

佛教所说的宇宙和天文学里说的宇宙是同一个概念吗?
答:佛教中所说的宇宙,与中国古代对“宇宙”这个词的理解相似,即:四面八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所以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就是无边无际延续的空间,加上无始无终绵延的时间。但佛教所说的宇宙只包括天文学家里所说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天文学家中所说的宇宙,包括所有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物质、...

有谁知道佛教里所说的25有也就是25种因果报应都有哪25种么?
答: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 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 (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 (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

佛教所说的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这七苦...
答:佛教中的苦,一般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贪嗔痴这三个根本烦恼是苦的因而不是苦的果。爱别离苦是指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

佛教所说的众生平等到底是什么平等
答:佛教中所说的众生平等,一般是指六道轮回中的所有生命实际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按照佛教中的说法,今生是个人,说不定下辈子就是狗或者牛了,运气不好说不定还会托生变成个石头或者树啥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其他的生命形式,所以佛学教人不要有分别心,要互相尊重,对各种人都应该以...

佛教中的十大恶,每一罪恶用一个来代表。
答:佛教中所说的十恶分别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在佛教义理上分此为三业,即前三个是身业,四五六七是口业,后三是意业摄。这十恶反过来就成了十善业,如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等,前面分别加上不字,即是不去造恶就是善行...

宣化上人:什么是佛教中说的三苦,八苦,无量苦
答:三苦指:乐是坏苦,乐终有坏故;苦是苦苦,纯苦无乐故;行苦,变化无定故。八苦指: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无量苦:人生在世,由贪嗔痴所产生的无数愿望,于一生中时常处在诸多不满足,不快乐的烦恼中,可称无量苦逼身。对治有觉、正、净三门。觉门,诸法缘起自性...

佛教的口头禅是“阿弥陀佛”,道教的口头禅是什么呢?
答:在道教的认识中,“无量”是表示道法和精神的境界,也就是无限高远的意思,而“太乙救苦天尊”则表示道教的一种悬壶济世的情怀。其实我们从道教和佛教的口头禅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佛教讲的是一种对于修行的态度,而道教则讲的是关于自己的修行和救世的一种心态。但两者的...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中的六根指的哪六根?六尘、六识指的又是什么?
答:在《佛学次第统编》中的解释 依于六根,接于六尘,所生之识有六,谓之六识。识者了别之义,以能了别诸尘之故。六识者:一.眼识 即见色之(见)是。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是。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是。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是。五.身识 即感触之(感)是。六.意识 即...

佛教中说的六大罪恶
答: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叫做:6根本烦恼。在6根本烦恼中,有3个最严重的,叫做:贪嗔痴3毒。其中的“不正见”,具体包括5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5种见,叫做:5利使。另外的贪嗔痴慢疑,叫做:5钝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