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青海建筑文化有哪些特色

作者&投稿:端木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摘要: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其中包括汉、藏、土、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名族,但是汉、藏、回族的传统和文化艺术对她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特色影响最深,在各民族间又经过相互学习、吸收、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建筑之中。那么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一一介绍下就以青海各种具有名族特色的建筑。
一:牧区住居──“帐房”、“包房”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包房”。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质量、规模、形式和装饰都有新的改进。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中间开口,长约1米左右,宽20公分,用以采光和排气,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房内面积一般为12─20平方米不等,其下四周用草泥或土坯块、个别帐房用石块砌成高约50公分的矮墙,沿矮墙堆放青稞、酥油袋及牛粪燃料等。帐房较矮,净高一般只有1米5至1米8左右,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帐房陈设简朴,地上铺羊皮或毛毡,以供坐卧。
除了居住帐房之外,还有经堂帐房、接待帐房、议事帐房、学校帐房等。这些帐房多为布制,供中、上层人物及喇嘛僧人使用,其状有人字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长方形等,其活动面积可容十余人至五六十人,最大可容纳近百人。其周边镶以黑色、蓝色及棕色装饰花纹,有的加上层篷盖或篷罩,嵌以黑色或棕色圈子花边,帐四面白布之上饰以宗教意义的图案,如金鹿法轮、梵文及云纹等,制作精细,非常考究。室内陈设华丽、古朴。部分居住帐房和经堂房前设各色布幡,有立幡和横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包房”通常指的是蒙古包,是青海西南和西部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它一般用200余根约2米长的木杆支架,其顶部为圆伞形木杆,架在用圆杆交叉组成的支架上。圆型平面一般面积为15平方米左右,可宿五六人,多则七八人,有的大蒙古包可纳七八十人聚会、诵经。包外围设有一门扇和一小窗,顶部尖端敞开一圆口,可以透光和排气,遇风雨可遮盖起来;地上是木架板床,上铺地毯,沿边陈设木柜、衣柜及叠放整齐的被褥、毛毯。室内席地而坐,入门左侧布置客位,右侧是主人席位,对门的正上方为高贵客人或长辈之座。入门右侧一方设火炉或灶,靠近有食品、用具、餐具架,以便就餐和招待客人。“包房”外形简洁,有的作各式花边和有意义的图案,室内陈设考究、华丽,显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爱好。
二:青南民居──“碉房”、“碉院”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是农牧兼营的半农半牧区,那里是盛产石材的山峦河谷地带。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80-100公分,墙上开孔少,门窗洞也很小,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
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楼上住人,房内把最好的一间作为佛堂,其旁是卧室和厨房,有个别小的碉房是厨房和卧室同一间。门窗小排列不整齐,室内采光差。屋顶为平顶,草泥面用石磙压光,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
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层碉房之上局部突出两三个房间,多作为经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顶,形成顶点,示为塔状。它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建筑,多是过去百户、千户头人的住居,以示威严,有至高无上之感。
独立式碉房是一幢碉房无院落单独存在,多建在荒山隐蔽的山洼地段,平面随地形而异,分散于山峦河谷之中。在居住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立式碉房是自由布置,高低错落、层叠而上,由小径石阶联系于各碉房之间。
院式碉房除了以碉房为主体之外,前面或三面砌筑院墙,形成封闭式院落,沿院墙布置牲畜圈、杂用房及佣人住房等。这种院式碉房多为贵族头人所住。
在形成村落的地方,有的碉房彼此相连,依山就势,因地成形,突出塔式碉房或院式碉房,在自由多变中形成了一个地区的中心,联系各处的小径巷道,有宽有窄,曲曲折折,这是碉房群体布局的重要特点。
“碉院”是一组较大的综合性建筑,它与院式碉房不同,一般三层,局部为四层,平面为四合院式,中间有较大的天井内院,设小花坛,可种树木、花卉。沿内院四周设回廊,四周外墙用石砌,全封闭,除了门洞之外,墙上开少量小窗。底层为牲畜圈、杂用房;二层多为仓库,接待房,佣工房等;三层为卧室、厨房和粮仓、珍宝库;四层为经堂、佛堂、经书库。碉院内容组成较多,面积、体积大,有的在外墙女儿墙部分,刷以黑色或棕色圆珠图案,窗上檐作一层或二层方椽挑出,作为传统式藏窗形式,丰富了立面,改变了石墙面之笨拙感。
碉房在青南适应性很强,特别是在野兽出没之地,抢夺横行之时,是较好的住居,同时有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等特点,故能被广泛采用和发展。而碉院只是为个别贵族头人、巨商所住,标准高,建造难,投资大,故很少见到。
在半农半牧区的小块平坦地带,在平川四野之旁,也座落着稀疏的碉房,多为土木作,外墙用土坯或板土夯墙,其高度为二层或局部三层,形式与内部布置和石砌碉房大同小异,只是外表经泥抹光之后,显得简单、洁净。
三:农业区民居──“庄窠”
在青海东部盛产小麦、蚕豆、土豆等农作物的田野中,在笔直的白杨树丛中,点缀着疏落的农民住居──“庄窠”。那朴实的外形,碧绿的树木,翻起的麦浪,交织的水渠,黄土的小径,相互衬托、渗透,构成了青海农村特有的风光。
“庄窠”原是较简单的方形封闭式平面住居,从上面看象一颗印,覆盖在大地之上,当地人把它称之为“庄窠”。
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用4至5米高、50-80公分厚的板筑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庄墙无其他开洞,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院中设有花坛,种植果树、花卉,环境幽雅、安静。
农业区是汉、藏、回、土、撒拉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是大分散小集中,所以庄窠形式基本类同,只是在部分设施上有所区别。如回民庄窠在入门多设砖雕、照壁,院内设有自用井;藏民庄窠在室内增加小佛堂,房顶的四角和门前布置各色布幡;土族庄窠的庄墙高大,有套庄和联庄的布局;撒拉族庄窠,庄内多为一面或两面建房,平面以凹廊形式为多,房子进深较大,檐口木作精细,木刻花纹,透雕雀替,较为考究,外露木作多为本色。
庄窠以平房居多,极少数是平楼结合的,平顶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屋面坡度平缓,不易被雨水冲刷,晴日可在屋顶上晾晒东西,也是户外活动场所。
“庄窠”具有中国一般民居的特点,但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墙面感到粗犷闭塞,外形简单、朴实。有的入门砖砌雕饰,造型精美,房屋梁枋雀替,木刻精细,前廊或凹廊造型丰富,雅朴大方。
几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革新改造,创造和完善“庄窠”这种居住形式,使它不断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虽然青海气候干燥,风沙较大,但庄窠内部却很洁净。同时,它还有方便生活,保障安全,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优点。因庄窠有避风沙、保温好、易美化、易建造等特点,所以至今仍被当地农民广泛采用。
四: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各地,历史悠久,保存时间也较长,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独特的风格,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着名于世。
藏传佛教寺院所在地,过去曾是一个地区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甚至是农牧主庄园的经营中心。总体布局是多功能的,是政教合一的。寺院内部建筑组成,有殿堂、佛寺、扎仓(学院)、喇嘛塔、噶哇(襄谦,即活佛公署)、吉哇(办公处)、扎康(一般喇嘛住居)、手工作坊、仓库、粮仓、马厩、杂院等,个别大的寺院还设有刑堂、监狱等,只是规模大小、数目多少不同而已。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尽管所建地址不同,年代不同,所受藏传佛教派别影响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各异,但仍许多共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大都不同程度地受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汉式殿宇建筑艺术的影响,多为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称之为藏汉式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选址,除了个别寺院有一定宗教意义之外,大都选在安静幽雅的山坡或依山的丛林之中,依山就势,靠水邻壑,高低错落,重迭而上,突出顶点,不强调群体轴线对称。建筑疏密结合,平坡交替,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形成多种空间,具有地方自然景色。
寺院建筑的造型,多采取汉式歇山顶和藏式平顶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在坡顶正脊之上安装宝塔、火焰掌,四角安套兽、铜铃,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悬挑,飞椽出檐,四角起翘,明快轻盈。平顶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轮、宝塔、宝伞、布幡等装饰,琳琅满目,光彩耀人。
殿内布置各色幡、帏、绸缎、“哈达”,天花布阵藻井,梁枋精雕细刻,陈设丰富多采。墙身在女儿墙部分采用“蜈蚣墙”横带装饰,墙面作有梯形砖腿和棕色嵌框的藏窗,窗上挑二重或三重短椽,窗间墙涂以黑色和棕色,有的作鞭麻层突出铜镜。殿堂之前多设前廊,作八楞柱或曼八楞柱饰,其上托掌踏、鱼掌、间枋、莲瓣枋、莲珠枋及蜂窝枋,有的再上托以斗拱,挑檐出椽。在青海牧区,特别是青南地区一些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由于材料来源关系,具有碉房形式,但多突出歇山式屋顶,墙面上部为‘蜈蚣墙“装饰。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不仅有独特的造型,而且还有内部精美的壁画,更丰富了宗教建筑艺术。壁画多采用青海黄南“热贡”艺术的手法和技巧,别具一格。壁画多表现释迦牟尼、黄教始祖宗喀巴、四大天王、菩萨、度母、护法神等形象,以佛的活动、佛教故事为主要内容,表现出了人物活动,高原自然风光、河流山川、飞禽走兽、亭台楼阁、草原风貌、花卉彩云等,景物丰富多采,人物栩栩如生。
五:伊斯兰教建筑
西北地区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地区。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区,如西宁、化隆、民和、大通、门源、循化等地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很多,几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个村镇,都建有不同规模、不同式样的清真寺。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扩建、改建,形成了较固定的内容和型式,也是青海地方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清真寺的布局形成的了严格的制度,它的组成由聚礼堂、“米那罗”(召唤楼,变称邦克楼)、浴室、诵经堂组成。大的清真寺还设有教室、办公室及阿訇居室等。
聚礼堂是清真寺的主体,平面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凸形等。堂内清洁、幽雅、安静。堂内容纳礼拜者少则几十人,多则四五百人。聚礼堂前部分有较宽的前廊或檐廊,用木栏相隔。堂的前面有较大的院落或天井,两旁有配房;主殿堂居中高大宏伟,其屋顶多为单层歇山式大屋顶,青筒瓦面,有的用月牙瓦面或琉璃瓦面,屋脊之上装宝瓶、宝剑、新月等。整体为砖木结构,内部为木构架,前廊为卷棚架,四周墙壁用青砖或土坯砌筑,堂内或前廊两侧多用青砖雕饰。砖雕为浮雕,少数为镂空雕;雕刻精美,构图新颖,作工细腻,饰以树木、花卉、云纹及阿拉伯文字花纹、山水等;造型生动,形态优美,图案多样,多为规格化,拼装化,接近大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回族建筑中特有的艺术成就,它多是吸取了甘肃“河州砖雕”的传统艺术和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米那罗”建在寺前,众多的清真寺前设一座,少数设有两座,建一座的位于寺前正中主轴线上,建两座的是左右对称式布置。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分三、四、五层不等,楼尖高耸,飞檐出挑,如汉式宝塔;中有木梯盘旋而上。底座为一层高的实墙面,配以砖雕装饰,造型明快,稳重大方。
青海清真寺建筑形式受我国内地清真寺建筑影响较深,很少见有像阿拉伯、新疆等地的穹窿顶、拱门式建筑,而多为中国汉式殿宇式建筑形式,只是在近几年才出现了穹窿顶、拱门式建筑。
更多青海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青海文化习俗知识大全约你看青海花儿学酥油花赏藏戏识青海
青海宗教文化概述青海主要有哪些庙会
青海花儿有什么艺术特色青海花儿曲调介绍
热贡艺术有哪些艺术特色热贡艺术的历史起源及艺术特色介绍
独具魅力的青海熬茶文化青海熬茶步骤介绍
青海彩陶有哪些文化特点青海彩陶文化概述

西宁文庙中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古建筑?
答:此外,西宁文庙的其他建筑如东西配殿、尊经阁、明伦堂等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各具风采。这些建筑的设计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总的来说,西宁文庙中的古建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

青海古建筑有哪些
答:四、茶卡盐湖古建筑 茶卡盐湖古建筑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一些古老的盐湖生产设施以及相关的文化遗产。这些古建筑见证了盐湖的开发历史,是青海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青海的古建筑多样且富有特色,无论是具有宗教背景的塔尔寺,还是军事防御功能的西宁古城墙,亦或是展现藏族文化的同仁古...

丹噶尔古城中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古建筑?
答:2. 丹噶尔清真寺:位于丹噶尔古城的中心地带,是青海省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清真寺始建于明代,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寺内有大殿、宣礼塔、经堂等建筑,以及大量的壁画和石刻,展示了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3. 丹噶尔文庙:位于丹噶尔古城的东部,是青海省最早的一座文庙。文庙始建...

青海省的玉皇阁有什么特色的古建筑群?
答:万寿观”的阁楼,因为时间已经久远,所以景区内对进去参观的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到青海境内旅游的话,可以去打卡一下这个古建筑群,在当地的知名度还是非常高的,也比较的具有代表性。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或者看法,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评论。

青海有哪些著名的人文古建筑?
答: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的省份。这里有许多著名的人文古建筑,它们见证了青海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首先,青海最著名的人文古建筑之一就是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它被誉为“青藏高原的明珠”,是青海省的象征。青海湖周围有着壮丽的自然...

西宁文庙中有哪些古色古香的建筑?
答:西宁文庙,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是一座供奉孔子的古建筑群,也是青海省最大的一座孔庙。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儒家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西宁文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大成门:大成门是文庙的正门,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镌刻...

青藏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有哪些?
答:青藏地区民居特色藏区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房、碉房、干栏式建筑等。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多在3米以下;墙壁上厚下薄门,窗小,结构稳固;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

海东哪些标志性古建筑值得参观?
答:青石嘴古城:青石嘴古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这座古城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的街道、房屋和城墙都保留着古代的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古朴的建筑风格,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总之,海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青海省贵德县古城墙
答:清同治六年,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传统特色为主,富丽堂皇,布局...

西宁的标志性建筑物
答: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回教徒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 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区伊斯兰的主领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