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国家秘密审查?

作者&投稿:柴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并对参加人员进行保密教育,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十一条 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并对参加人员进行保密教育,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第三十二条 机关、单位应当将涉及绝密级或者较多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的机构确定为保密要害部门,将集中制作、存放、保管国家秘密载体的专门场所确定为保密要害部位,按照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配备、使用必要的技术防护设施、设备。




  第三十三条 军事禁区和属于国家秘密不对外开放的其他场所、部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决定对外开放或者扩大开放范围。


第三十四条 从事国家秘密载体制作、复制、维修、销毁,涉密信息系统集成,或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等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经过保密审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机关、单位委托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前款规定的业务,应当与其签订保密协议,提出保密要求,采取保密措施。



什么时候通过保守国家秘密法?
答:2010年4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公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为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什么情况需申请办理国家秘密载体许可证
答:保密措施要求。涉密载体在制作、复制、使用、保存和销毁过程中严格实行保密管理,包括限制传递途径、采取加密措施、控制访问权限等。确保保密措施的有效实施,相关单位或个人申请办理国家秘密载体许可证。

国家秘密是什么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
答:这些信息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专业性,只有符合规定的人员才有资格知悉。对于其中涉及技术或产业的重要机密,保密办公室可能会增派外部专家来协助评估风险和提出建议,以确保相应的措施得到恰当和完善的实施。总之,国家秘密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遵循保密法规必须由符合资格的人员保管,并在取得相关权限的情况下才能...

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
答:其中,对于泄露国家机密的行为进行打击应该是最重要的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比如说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过滤非法违规内容、改进组织管理制度等等。总之,对于泄露国家秘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从多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让国家机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什么情况下可能申请定密授权
答:有定密权但经常产生国家秘密事项的机关、单位,或者虽有定密权但经常产生超出其定密权限的国家秘密事项的机关、单位,可以向授权机关申请定密授权。《国家秘密定密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 没有定密权但经常产生国家秘密事项的机关、单位,或者虽有定密权但经常产生超出其定密权限的国家秘密事项的机关、单位,可以...

经常是指国家秘密事项的情形
答:“经常”主要是指近三年来年均产生六件以上国家秘密事项的情形。申请定密授权,应当向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应当向其上级机关提出。申请定密授权,应当书面说明拟申请的定密权限、事项范围、授权期限以及申请依据和理由。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绝密级、...

国家秘密如何定密
答:第十一条 授权机关应当对被授权机关、单位行使所授定密权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定密授权不当或者被授权机关、单位对所授定密权行使不当的,应当通知有关机关、单位纠正。 第十二条 被授权机关、单位不再经常产生授权范围内的国家秘密事项,或者因保密事项范围调整授权事项不再作为国家...

国家秘密具备哪三个要素
答:(3)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这是国家秘密的时空要素。国家秘密不可能是永远的秘密。随着一定的时间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变更密级或解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密级由低变高的现象。国家秘密的接触、知悉的范围必须限定在需要知悉的范围内,不能控制知悉范围的信息就不能称其为国家...

什么情况下需申请办理国家秘密载体出境许可证
答:属于国家秘密的公文。申请办理国家秘密载体出境许可证是属于国家秘密的公文、文件资料、图表、音像制品等载体,在境外停留、传输、处理、存储、展示和出版复制的情况下办理。

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什么
答:确定知悉范围应当坚持最小化,即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知悉范围尽量限定在最小,并最终限定到具体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秘密切实可控、可管,有利于有针对地采取保密管理措施,也有利于明确保密责任,特别是在泄密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进行查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第十六条国家秘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