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什么铜钱发行?

作者&投稿:老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一共发行多少种铜钱?~

  一共7种
  老满文钱币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铸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年)铸满文“天聪汗钱”。此时的满文为旧 满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节进行拼音而创制,又称无圈点满文,文字结构和语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聪汗钱”尚有不同三种的读法:天聪汗钱、天聪通宝、 聪汗之钱。这一时期铸币种类少,铸量也不多,因为当时长城以北地区以实物贸易为主。1632年对旧满文进行改造,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顺治以后的钱币,使 用的都是新满文。

  顺治通宝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铸钱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大。因此顺治以后流传下来的钱币最多、最常见,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枚清代的钱币。
  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顺治通宝共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初铸的依照明钱形制的“顺治通宝”,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种。小平为光背,铸量不多,宝字内从缶者更少。折二钱背右二,折十钱背穿上十,穿右一两者世存稀少。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沿用明钱, 采用这种形制,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二种背有一个汉字,代表各地区名。有户、工、河、临、宣、蓟、延、原、同、云、荆、昌、宁、 浙、东、福、阳、襄,共18种,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蓟等更少。第三种世称“一厘钱”,即背穿右汉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户、工、同、福、临、 东、江、宣、原、陕、蓟、昌、阳、河、宁、云、浙,共17种,以同一厘及东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种是背满文钱,仅工部宝源局与户部宝泉局所铸两种,种类 虽少,铸量却很大,惟宝泉折二型钱极为罕见。第五种是背满汉文钱,均记局名,有同、浙、临、东、江、宣、原、陕、蓟、昌、宁、河,共12种,铸量也多。清 代钱币恢复了宋代钱币形制的某些特点,如钱背平浅,外廓较宽。

  康熙通宝

  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经济稳定,商业发达,因此钱币的发行量很大。“康熙通宝”厚重圆大,宝源、宝泉局所铸钱币背有两个满文记局名, 外省各局铸钱穿左满文、穿右汉文记局名,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巩,共21种。巩指甘肃宝 巩局,铸量极少,台指台湾,铸量也极少,为红铜质的小型钱,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铸了一些黄铜的大型台字钱,同时也仿铸了少量西字、北字钱,但西 北二字为楷书,与其它钱局字体不同。背广字钱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较少见,大字大形又分宋体、美字、狭广等数种版别。宝泉局的“康熙通宝”熙字左面少一 竖的称罗汉钱,字体与当时的一种宫钱相同,它不含黄金,也不特别稀少。

  从康熙开始,清代的铸币形式正式固定下来,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铸通宝年号钱,各朝通宝纪局多用满文,少用汉字。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出现了大钱。

  咸丰雕母

  咸丰时,钱币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流传下来的祖钱(雕母)、母钱、样钱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钱文多出书家之手,局面为之一新。据《大钱图录》载:清代铸钱的顺 序是先选至洁之象牙玉石为原材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再请皇帝裁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雕母),再用祖钱翻沙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 未经批准铸行的祖钱(雕母),中间仅一小圆孔,凡正式铸钱的雕母中间已开成方孔,钱局内称方孔为金口,开金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铸造时容易粘沙。凡正式 开铸的初铸品大样精美,仍需送交有关部门审核。

  清代银元

  光绪年间,尽管方孔钱依然铸行,先后出现了铜元和银元这两种新的金属货币。铜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广东始铸;清代自铸银元始于吉林,但大规模机铸 银元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造币厂开始。今见铜元有两大类:一类面文为“大清铜币”,另一类面文为“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铜元和银元的图案 设计精美,仅钱背“龙”的图案就有立龙、坐龙、飞龙、长须龙、反龙、大尾龙、曲须龙、游龙、驼背龙等十余种。尤其是宣统年间的第二套“大清铜币”,设计新 颖,图案精致,在晚清钱币中独占一帜,惹人喜爱。又因其流通时间短,铸量少,而成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厌胜钱

  清代的厌胜钱(即花钱、玩钱),经过二千多年的品类繁衍,文字与图案较之历代更加丰富多彩,各臻其妙。从吉语、祝辞、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图案到供养钱、符咒钱、秘戏钱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清代皇宫中常以铜钱做装饰品,其品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它各朝。从乾隆开始,每当新皇帝继位,铸造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钱,作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坠钱。钱背有八卦图案的是上梁钱,据《大钱图录》载:“光绪通宝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时,安置宝合(盒),合中皆贮此钱”。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风、雷、山、泽。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钱,有避兵火、镇风水的功用。每逢春节、元宵,宫灯下悬挂大小各式铜钱,也称挂灯钱,此种钱多有龙凤花纹和吉 语。每逢皇帝生辰(称为万寿年)钱局要铸精美的“万寿钱”以呈进,“光绪通宝”背福寿钱是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铸的“万寿钱”。每逢年节或国家庆 典,由钱局铸“祝圣钱”,乾隆以前的祝圣钱多有龙凤花纹,乾隆以后逐渐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语、颂词,“嘉庆万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语 颂词的,是嘉庆初年专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铸造的。

  清代刻花钱

  在铜钱的钱郭及地张上进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纹图案的称为刻花钱。我国民间历来有在日用小铜器上镌刻吉祥图案的习俗,显示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心 愿,铜钱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钱并不多见,明清以后多了起来,尤以清代为最,特别是康熙和咸丰二朝,咸丰刻花则多见于咸丰大钱。由于咸丰大钱的钱 型大,外缘宽阔,加之铜质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丰刻花钱的钱纹图案种类繁多,还有雕刻各种吉语的,如“平安吉庆”、“风调雨顺”、“长生不老”、 “寿比南山”等。铜钱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货币用,往往充当佩饰或观赏之用。刻花钱不同于铸造的“花钱”,刻花钱是选用流通货币为材,而花钱是非流通货 币,但两者都是属于压胜钱。刻花钱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是研究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文物。

一共7种
老满文钱币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1616)年铸满文“天命汗钱”和汉文“天命通宝”。清太宗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年)铸满文“天聪汗钱”。此时的满文为旧 满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节进行拼音而创制,又称无圈点满文,文字结构和语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聪汗钱”尚有不同三种的读法:天聪汗钱、天聪通宝、 聪汗之钱。这一时期铸币种类少,铸量也不多,因为当时长城以北地区以实物贸易为主。1632年对旧满文进行改造,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顺治以后的钱币,使 用的都是新满文。

顺治通宝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铸钱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大。因此顺治以后流传下来的钱币最多、最常见,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出几枚清代的钱币。
清世祖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顺治通宝共有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初铸的依照明钱形制的“顺治通宝”,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种。小平为光背,铸量不多,宝字内从缶者更少。折二钱背右二,折十钱背穿上十,穿右一两者世存稀少。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沿用明钱, 采用这种形制,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二种背有一个汉字,代表各地区名。有户、工、河、临、宣、蓟、延、原、同、云、荆、昌、宁、 浙、东、福、阳、襄,共18种,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蓟等更少。第三种世称“一厘钱”,即背穿右汉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户、工、同、福、临、 东、江、宣、原、陕、蓟、昌、阳、河、宁、云、浙,共17种,以同一厘及东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种是背满文钱,仅工部宝源局与户部宝泉局所铸两种,种类 虽少,铸量却很大,惟宝泉折二型钱极为罕见。第五种是背满汉文钱,均记局名,有同、浙、临、东、江、宣、原、陕、蓟、昌、宁、河,共12种,铸量也多。清 代钱币恢复了宋代钱币形制的某些特点,如钱背平浅,外廓较宽。

康熙通宝

清圣祖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经济稳定,商业发达,因此钱币的发行量很大。“康熙通宝”厚重圆大,宝源、宝泉局所铸钱币背有两个满文记局名, 外省各局铸钱穿左满文、穿右汉文记局名,有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巩,共21种。巩指甘肃宝 巩局,铸量极少,台指台湾,铸量也极少,为红铜质的小型钱,由于既小又少,有人于清代中期铸了一些黄铜的大型台字钱,同时也仿铸了少量西字、北字钱,但西 北二字为楷书,与其它钱局字体不同。背广字钱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较少见,大字大形又分宋体、美字、狭广等数种版别。宝泉局的“康熙通宝”熙字左面少一 竖的称罗汉钱,字体与当时的一种宫钱相同,它不含黄金,也不特别稀少。

从康熙开始,清代的铸币形式正式固定下来,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铸通宝年号钱,各朝通宝纪局多用满文,少用汉字。道光以前的钱币实行一等制,咸丰之后出现了大钱。

咸丰雕母

咸丰时,钱币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流传下来的祖钱(雕母)、母钱、样钱也多于其它各朝,且钱文多出书家之手,局面为之一新。据《大钱图录》载:清代铸钱的顺 序是先选至洁之象牙玉石为原材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再请皇帝裁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雕母),再用祖钱翻沙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 未经批准铸行的祖钱(雕母),中间仅一小圆孔,凡正式铸钱的雕母中间已开成方孔,钱局内称方孔为金口,开金口需要很高的技术,否则铸造时容易粘沙。凡正式 开铸的初铸品大样精美,仍需送交有关部门审核。

清代银元

光绪年间,尽管方孔钱依然铸行,先后出现了铜元和银元这两种新的金属货币。铜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广东始铸;清代自铸银元始于吉林,但大规模机铸 银元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造币厂开始。今见铜元有两大类:一类面文为“大清铜币”,另一类面文为“光绪元宝”或“宣统元宝”。铜元和银元的图案 设计精美,仅钱背“龙”的图案就有立龙、坐龙、飞龙、长须龙、反龙、大尾龙、曲须龙、游龙、驼背龙等十余种。尤其是宣统年间的第二套“大清铜币”,设计新 颖,图案精致,在晚清钱币中独占一帜,惹人喜爱。又因其流通时间短,铸量少,而成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厌胜钱

清代的厌胜钱(即花钱、玩钱),经过二千多年的品类繁衍,文字与图案较之历代更加丰富多彩,各臻其妙。从吉语、祝辞、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图案到供养钱、符咒钱、秘戏钱等等,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清代皇宫中常以铜钱做装饰品,其品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其它各朝。从乾隆开始,每当新皇帝继位,铸造背文为“天下太平”的大钱,作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坠钱。钱背有八卦图案的是上梁钱,据《大钱图录》载:“光绪通宝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梁时,安置宝合(盒),合中皆贮此钱”。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风、雷、山、泽。古人以梁上安放八卦钱,有避兵火、镇风水的功用。每逢春节、元宵,宫灯下悬挂大小各式铜钱,也称挂灯钱,此种钱多有龙凤花纹和吉 语。每逢皇帝生辰(称为万寿年)钱局要铸精美的“万寿钱”以呈进,“光绪通宝”背福寿钱是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铸的“万寿钱”。每逢年节或国家庆 典,由钱局铸“祝圣钱”,乾隆以前的祝圣钱多有龙凤花纹,乾隆以后逐渐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语、颂词,“嘉庆万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语 颂词的,是嘉庆初年专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铸造的。

清代刻花钱

在铜钱的钱郭及地张上进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纹图案的称为刻花钱。我国民间历来有在日用小铜器上镌刻吉祥图案的习俗,显示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生活美满的心 愿,铜钱上刻花其意亦源于此。早期刻花钱并不多见,明清以后多了起来,尤以清代为最,特别是康熙和咸丰二朝,咸丰刻花则多见于咸丰大钱。由于咸丰大钱的钱 型大,外缘宽阔,加之铜质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丰刻花钱的钱纹图案种类繁多,还有雕刻各种吉语的,如“平安吉庆”、“风调雨顺”、“长生不老”、 “寿比南山”等。铜钱刻花后,一般不再作流通货币用,往往充当佩饰或观赏之用。刻花钱不同于铸造的“花钱”,刻花钱是选用流通货币为材,而花钱是非流通货 币,但两者都是属于压胜钱。刻花钱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是研究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珍贵文物。

清朝制钱品种挺多,进关前,铸有努尔哈赤的天命汗钱(满文),天命通宝(汉文),皇太极的天聪汗钱(满文),制式不定,有多个版本;入关后,开始铸造年号钱。从顺治到宣统都有,标准制钱为通宝,但是,咸丰年间还有咸丰元宝及咸丰重宝大钱,咸丰钱币版本极多,有近千种,同治登基,开始拟定的年号为祺祥,铸有祺祥通宝,祺祥重宝,未正式发行就改年号为同治了,所以传世极少,珍品,光绪登基也发行了“光绪元宝”和“元绪重宝”,“光绪通宝”,上述都是圆形方孔制钱,清末,外国钱币进入中国,大清改革币制,委托各省自行发行铜制无孔的铜币,式样繁多,带有不同面值,光绪,宣统都有,几百种品种,有部分品种铸造稀少,价值不菲;

天命汗钱

天聪汗钱

年号制钱

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是指1900元,至1911年,总共发行的版式有近百种,每个版式的市场情况都是各不相同的,最便宜的市场价格只要十几元,但是最贵的市场价格能够达到上万元的,但是我们生活中收藏到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版式的,市场价格并不是很高的。

方孔钱币



:天命通宝



、天聪汗钱(满文)



、顺治通宝



、康熙通宝



、雍正通宝



、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



、道光通宝



、咸丰通宝



、同治通宝



、光绪通宝



、宣统通宝。



铜币版式繁多,尤以当十者为最。多位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而如今,大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许多收藏家对大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




清朝的铜钱哪个最值钱呢?

一、十珍之大铜圆

1.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五文,一级,210万元。

2.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一级,330万元

3.安徽九星十文开国纪念币,一级,无定价。

4.广西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一级,310万元。

5.吉林光绪通宝辛丑二十个,一级,308万元。

6.奉天光绪元宝中花十文红铜元,一级,315万元。

7.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文,一级,315万元。

8.江西辛亥大汉铜币,一级,210万元。

9.民国十九年哈尔滨军舰一分,一级,225万元。

10.袁像大面型共和国纪念十文,一级,
215万元。

二、十珍之小铜圆

1.“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一级,310万元。

2.“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一级,310万元。

3.“汴”字大清铜币二文,二级,284万元。

4.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一级,218万元。

5.大清铜币中圆孔双花二文,二级,205万元。

6.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二级,215万元。

7.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壹枚(山西),二级,285万元。

8.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一级,238万元。

9.中华民国双旗嘉禾伍百文(河南),二级,240万元。

10.民国廿五年制中心“津”字嘉禾拾枚,一级,216万元。

清朝铜币存款应该不多,因为清朝自康熙以来就停止了铜矿的开采。康熙认为历朝历代所有的暴乱和起义都是从民众聚集开始,而铜矿开采是必然聚集一大批矿工的,所以康熙下令严禁铜矿开采。以至于到了王朝中后期,铜币已经远远的不够用了,出现通货紧缩。

1.

老满文钱币。

2.

顺治通宝。

3.

康熙通宝。

4.

咸丰雕母。

5.

清代银元。

6.

清代厌胜钱。

7.

清代刻花钱。



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的差别?
答:次年,清政府即下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铸,此后,全国开始开机铸造铜圆。大清铜币:开始铸造的原因是因为当时铸造光绪元宝时,清政府未统一格式,全国各地自行开模铸造,而且大多数没有镌刻纪年,导致铜圆种类繁多,泛滥成灾,极不利于市场流通,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铸光绪元宝,改铸大清铜币。

皇太极发行的铜钱吗?是什麽啊?求解
答:清朝太宗皇太极,后金·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始铸。满文,仿造明天启通宝大钱形制,折十,面文读法一次为左上右下,也有释做“天聪汗钱”的。背文左有“十”字,右有“一两”,皆满文。铸造量不大,传世不多,如今很难见到。

请问一下这些铜钱是什么朝代的?求解
答:这些铜钱是清代的,它们有着独特的设计,比如圆形、四方形等不同形状,上面有雕刻明显的龙纹图案。此外,它们也有不同的大小和重量。一般来说,这些铜钱都用“库平”或“文两”来表示其重量和价值。在清代时期,这些铜钱是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

清朝发行过当七十的大铜钱吗?
答:应该没有,正式发行的只有,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这几种大钱而已

清朝的钱币有几种?
答:清代钱币仍多为伪品出现。太平天国建国多年,也铸货币发行,以铜钱为主。币面全为汉文,正面多是"太平天国"四字,前面"圣宝"两字。也有正面"太平圣宝";而背面"天国"。而且背面的"天国"两字有时分别排在穿孔的上下,有时是左右分排。也有正面"天国圣宝",背面"太平"的,种类也多,分不清哪一种是...

什么样的铜币最值钱
答:最值钱的铜钱有清朝道光通宝、明朝嘉靖通宝、南北朝时期刀币以及元朝大钱等等。1、清朝道光通宝 道光通宝是清朝时期发行的一种货币,由于当时国家政局不稳定,所以铸造量较少,现在存世量也较为有限,因此道光通宝的价值较高,其中以道光元宝、道光重宝最为稀缺,价格也最高。2、明朝嘉靖通宝 嘉靖通宝是明朝...

最值钱的古代铜钱图片
答:5. 类型:四川铜钱 名称:四川衫租前铜钱军政府一角 价格:2200元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银铜矿缺乏和军阀割据,四川铜币的发行量巨大,导致物价虚高,影响了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1903年开铸,至1935年法币流通时逐渐退出市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铜币 ...

清朝有哪几种铜钱名称
答:一共7种 老满文钱币,顺治通宝,康熙通宝,咸丰雕母,清代银元,清代厌胜钱 清代刻花钱

清太祖时期用的是什么钱币
答:这一时期铸币种类少,铸量也不多,因为当时长城以北地区以实物贸易为主。1632年对旧满文进行改造,成为有圈点的新满文。顺治以后的钱币,使 用的都是新满文。顺治通宝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统一中国后,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铸钱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大。因此顺治以后流传下来的钱币最多、最常见,...

十帝钱的顺序
答:东西也对 五帝钱和十帝钱哪个好 五帝钱指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铜钱,据说有挡煞、防小人、避邪,旺财之功效。十帝钱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所发行的货币。在风水上是非常好的挡煞助运之物。两者的基本作用相同。看你个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