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有哪些历史名人呢?如虞姬....沭阳在中国又是排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作者&投稿:官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虞姬的故事?~

是“霸王别姬”。
虞姬嫁给项羽之后不久,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即位,由于秦二世的残暴,便爆发了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项羽和叔叔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也树起了义旗,项羽从此戎马倥偬,开始了紧张的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昼夜厮杀。
作为妻子的虞姬,随军行动,项羽战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就这样,在项羽领兵出战时,她给他鼓励,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归来。
在项羽凯旋归营时,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娱曲给他祝贺;在项羽遇到挫折的时候,她便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的话给他抚慰。
甚至她还会穿了战靴,披上绣甲,骑马跟着项羽在阵上冲锋,作他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一强大的精神支柱,项羽越战越勇,所向披靡。
项羽是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子,却也是个用情专一的人。他始终爱着虞美人,成为民间传说上的一段佳话。
相传,刘邦进入咸阳后,项羽跟着进来,一把火烧了阿房宫,收集秦朝宫殿中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到他的根据地彭城,却将阿房宫内成百上千的美女尽数遣散,纯粹就是为了讨好虞美人。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随即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初期,楚军连连大胜,但在楚汉相争的第4年,项羽和刘邦的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
虞美人在帐篷中心惊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着项羽的归来。项羽回来了,这一回他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他虽然靠着一支画戟,有钟离昧、季布在左右奋力相帮,杀散一层又一层的汉兵,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但自己的人马,已丢了八成。
他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尚是破题儿第一回。汉军把项羽的营地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汉营中的韩信,还编出一曲楚歌,教军士在楚营外四面唱和。
其歌词无句不哀,无字不惨,使那些残败的楚兵,无不怀念起遥远的家乡,一时间斗志全无,一个个在夜色掩护下陆续逃散。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烦闷地坐在军帐中饮酒。
当时,面对他宠幸的美人虞姬,面对多年伴他驰骋战场的骏马,楚霸王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心潮难平。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
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然后遂即跨上战马,杀出重围。
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便将爱马乌骓赐予乌江亭长,然后原路返回于汉军交战,项羽怒斩汉军数百人!杀的汉军连连惨叫,然后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1、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末著名军事家、“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同叔父项梁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
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项羽不仅武勇出众、气魄盖世,还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风云,写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话。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和各路诸侯的联军打败,在乌江边自刎,年仅31岁。
2、虞姬
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称“虞美人”。今沭阳县(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颜集乡人,一说绍兴县漓渚镇塔石村人。
据《江西吉安庐陵项氏家谱》记载:虞后生时五凤鸣于宅,异香闻于庭,生于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
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相传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史书中虽然没有介绍虞姬的结局,但后人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
由此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她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这个美丽的名字,将是我们心目中不朽的传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姬

说起沭阳,当然第一个就想到了它的花
中国花木之乡颜集镇
颜集镇位于沭阳县偏西方向,距县城20多公里,是宿豫、新沂、沭阳三县交界处。这里因盛产花木,闻名全国。全镇共有4.3万亩耕地,花木面积竟达4万亩;在14个行政村中,村村种花育苗,专业村占12个,共有8000多个种花大户,花卉品种共2000余种,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1999年堰下村被国家农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2000年5月,颜集镇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首批“中国花木之乡”。
颜集一带生产花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这里就出过一些技艺精湛的花木名师和艳异奇特的名花名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的花木生产,仿若雨后花蕾,迅猛绽放,飞向全国各地。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一些先富的花农,乘坐飞机到各地推销花木。
颜集镇为什么在历史上盛产花木呢?据研究,同这里古老的文化历史有关。据《东南文化》载:颜集境内古遗址甚多,如大墩子为新石器时代、春秋时代遗址;张寒墩为商、周时代遗址。还有点将台、虞姬庙、霸王桥、项宅墩、段墩等,均为汉代至宋代遗址。对于这里盛产花木,有一种更直接的见解认为:由于颜集是西楚霸王项羽爱姬虞姬的故乡,人们世代悼念爱戴这位壮烈英杰美人的高洁灵魂,逐渐养成了爱美的品性,以致通过栽花植木,表达了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说来也奇怪,这儿许多关于虞姬的遗迹,都与花木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生产花木最繁盛的地方。例如虞姬沟:此河发源于江苏新沂市荻邱山(踢球山),从时集乡东南部,流经沭阳县颜集境内,接蔷薇河人海,全长100多公里。据《沭阳乡土地理》记载:“虞溪村为虞姬故乡。”虞姬沟正因虞姬故乡而得名。附近有虞姬庙、霸王桥。现在,虞姬沟宽40米,两岸农户的花圃里鲜花繁盛,到处生机盎然。堰下村的花卉盆景园有3000米长的白色花格围墙,墙内是钢筋制成的40多个各具特色的盆景园。各种花卉盆景千姿百态,争芳斗妍。离虞姬沟不远的冠芹村有一座“花木新品种示范园”,它是颜集镇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建起来的,占地100余亩,花卉新品种共有200多个,远远望去,蔚为壮观,给虞姬沟畔的绿野上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提高花木档次,不断更新品种,他们聘请南京钟山植物园教授为常年指导,专门研究开发新品种,每年引进新品种50多个。现在的品种有五角枫、重阳木、黑松、黄菖莆、罗木石楠、美人梅、小叶石楠等。这些品种除供本地花农种植外,每年有大批外地客商和游人沓至观赏与购买。
根据历史遗文乃至古迹和传说考查,由于两千多年来虞美人享负盛名,虞姬故乡成为文人雅士凭吊和颂扬的胜地,这里形成了浓烈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颜集镇一带盛产花木、美化生活乃至使花木成为商品的重要原因。这里古有虞姬庙,以及许多文人重视虞姬的历史事实,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沭阳县志》载:“虞姬庙在治西四十里颜家集,……明崇祯十七年建,乾隆三十六年邑人吴九龄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修后楼,光绪初宿迁叶祥麟重修。”公元前202年冬,项羽兵困垓下,自知大势已去,虞姬自刎后,家乡人为纪念她,建造虞姬庙。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前往瞻仰凭吊。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沭阳任知县期间,曾瞻仰过虞姬庙,离开沭阳后,到古稀之年,从南京又一次来沭,专程赶来凭吊虞姬庙,并作《题虞姬庙》诗:
为欠虞姬一首诗,
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
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
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
好访君王月下骑。

虞姬(?—前202),秦末汉初人,项羽爱姬,沭阳颜集镇虞溪村人,性刚烈,善歌舞,习武艺,随夫征战四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宋皇祐六年(1054),沈括荫任沭阳主簿,继任东海、宁国(今安徽宣城)、宛丘(今河南淮阳)等地县令。   仲敏(1362-1443),字子聪,别号碧梧处士,南直隶沭阳县人,淑诚之子。为明朝官员,最高官至刑部郎中,南京太仆寺正卿。明宣德八年(1443年)闰八月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一岁,葬沭阳郭北之原,吏部尚书魏骥撰写碑文,颂扬其德。   郇旃,沭阳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考中进士,永乐年间由进士授给事中。郇旃为明开国以来沭阳首名进士,全县官民无不振奋,儒林为之倾倒。郇旃为官清廉,敢于匡正弊端,见识高人一等,每有奏请,明成祖无一不听,宠遇冠于一时,后升任鸿胪寺少卿。   张鹏(1437—?),字凌汉,南直隶沭阳县城人。张鹏自幼聪颖,16岁即为廪生。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乡试中举,但后来科场失意。成化二十年(1484),选任南京户部司务。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升员外。十二年,升本部郎中。十六年,授云南广西府知府。十八年退休,奉诏进阶从三品大夫。张鹏为人方正,执法严明,以勤俭为政,卓有声誉,身后名祀乡贤。   陈秉彝,南直隶沭阳县人,明朝官员。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任四川忠州直隶州(今重庆忠县)知州。当地军民杂处,豪强横肆,陈秉彝将肆虐者绳之于法。岁遇灾荒,陈秉彝尽力赈灾,救民无数。当地有祭祀巴蔓子习俗,香烛昂贵,耗费民财,陈秉彝下令禁止,并作《禁土主庙大烛记》。后来因上京考绩,病卒于途中。百姓为之塑像,并入祀名宦祠。   徐鸾,南直隶沭阳县人,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徐鸾治学勤奋,喜穷根究底,因而学识渊博,尤精通五经,且有口才。曾与诸理学名儒会讲于京师,对儒学阐述精微,常有新义,折服四座,遂有江北徐五经之称。徐任浙江湖州府同知,居官爱民,持身清廉,声名远播,时人比之为陈实、杨震。 胡琏
  胡琏(1469-1542),字重器,别号南津,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抗葡英雄。弘治乙卯(1495)科举人,乙丑(1505)科进士,历任南京刑部郎中、闽广兵备道,累擢升巡抚、户部右侍郎。琏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兵备尤精,胆略过人,改进西洋火器并用于武装军队,为我国学习和改进西方坚船利炮之先驱人物。晚年教授门徒,兼修国史,著有《南津诗集》行世,卒后赠太常寺少卿。胡琏是吴承恩的舅舅,也是其老师,吴承恩为胡效才的夫人牛氏贺寿所作的《寿胡母牛老夫人七秩障词》中称胡琏为“我舅南津翁”。胡家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吴承恩称之为“长淮名门第一”。   胡效才,字汝园,胡琏之子,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授河南道御史,后改任真定府知府。谏官史道、阎闳因建言获罪,胡效才挺身而进,上疏辩护,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德、嘉靖年间宦官当道,败坏朝纲,时人敢怒不敢言。胡效才以国事为重,上疏弹劾宦官,痛斥宦官用事之弊端,朝野为之咋舌。   胡应嘉(?-1570),字祈礼,号杞泉,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胡琏之孙,父胡效忠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官至顺天府治中。应嘉出身书香之家,幼年受良好教育,学业大进,青年即中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及第,初任江西宜春县知县,不久任吏科给事中,后三迁都给事中。晚年汇编《科甲奏疏》。   胡简敬(1631-1695),字又弓,江苏省沭阳县新河人。顺治八年举人,顺治十二年二甲七十七名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司业、吏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十二年(1673)主持重修《沭阳县志》。胡简敬年暮时携康熙御赐的宫廷奇花异草回到新河,扩建先祖胡琏留下的胡家花园。从此,沭阳大开养花植木之风,历经百年,终成为举国闻名的的花木大县,新河也成为中国花木第一乡。在新河周圈花圃中,至今仍成长着胡氏遗留下来的珍贵盆景——地柏“卧牛望月”,贵为沭阳花木之王。   仲选,字思舜,敏之后裔,沭阳万山人,明正德丙子年(1516)举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已辛科进士及第,授云南道监察御史。为人方正,嫉恶如仇,上任不久,整肃吏弊,威著一时。嘉靖年曾上书《陈言消变疏》之道,一曰敦圣学,二曰揽政权,三曰远小人,四曰励百官,五曰录忠直,六曰苏民困,七曰振武备,皆切中时弊。后升任武昌知府,政见与楚藩相左,遂被罢官,下汉阳狱。虽身在囹圄,而浩然之气不减,谓己行正言端,虽死无憾。后冤狱平反,出任莱州知府。明征安南,任云南兵备副使,领兵征战。战事平息后,因在莱州任上曾阻开胶莱河,而得罪上司,被弹劾丢官。仲选回归故里,足不履郡县,但抚恤乡人。   葛维恒(1592—1657),字映长,沭阳人。少有大志,聪颖好学,过目成诵。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进士,联考第一,授成都推官。成都为省会,诸务杂沓,维恒却能从容处置,驾驭自如,无案积压。维恒断狱尤精,公正严明,冤案多平反。上司倚重,使参与筹划大政大狱,附近郡县疑案久拖不决者皆令其公断,世人颂其“清似水,坚如山。”崇祯十年冬,农民义军攻成都,维恒出城请援,并瓦解城中内应,致义军围城两月而未能破之。维恒号称能吏,为政清廉,被众人举荐,转任重庆。时重庆凋敝,社会治安混乱,人心浮动。维恒到任后,兴办学校,严明政刑,处置积案,平衡馈赠,遂使重庆豪右慑服,社会承平。其所得赏赐,分文不取,皆充军需,故重庆官民交口称颂,声名远播。后升任水部主政,不久,被荐治吉水。上任3个月,母亲病逝,告归乡里。时左宁南借口清君侧进兵金陵,烧杀掳掠。维恒坐船被截,乱军纷至登舟,翻船舱,拆行装,唯见图书与旧衣,惊叹不已。退任后,在乡赋闲,浏览诗书,教诲诸生,并辑平生诗文为《燕贻堂文集》,付梓行世。顺治十四年(1657)卒。   耿载民,字春喧,沭阳人。载民学识渊博,清顺治三年(1646),恩贡第一,授福建建宁府推官。时八闽初定,时局不稳。载民执法严谨,治狱有方,以平恕安抚为主,令其自新,深得台司赞赏,谓“得公贤于十万甲兵”。后兼摄邵武府,有惠政,曾拒收千金之贿。卒年84岁。   吴九龄(1718—1781),字景文,沭阳人。任山西长治县令,为官爱民,后以政绩升广西梧州知府。又任广东粮驿道。后调雷琼兵备道,不久升长芦盐运使。曾主修《长治县志》《梧州府志》。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又号存斋,晚年号随园老人,浙江钱 袁枚
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沭阳知县。   吕又祥 ,字瑞龙,一字凤图,沭阳韩山人。17岁在沭阳县衙练习簿书,知县袁枚每有询问,他答对无讹。袁枚极为器重,以为难得吏才。袁枚辞官,又祥随去江宁,向袁枚学习诗文和从政经验。3年后积资北上,出资修路造桥,授都水属官,分管东河水利。后补滕县主簿。乾隆二十九年(1764)治理定河有功被提为曹州府同知。因政绩卓著升任常德知府。后因病辞职回故里。路过南京登门拜访袁枚,袁枚惊喜,竟倒屐而迎,传为美谈。回家乡后又立义学,课乡民。晚年捐资移县儒学于城内。袁枚70岁故地重游,又祥父子迎到家中,彻夜叙旧,饮酒赋诗,相得甚欢。又祥辞世后,袁枚闻之痛哭,奋笔撰写《常德府知府吕君墓志铭》,流于后世。   吕昌际(1735―1807),字峄亭,号莱园,沭阳韩山人。自幼随父亲吕又祥当官去外地,但他不愿做一个纨绔子弟,始终苦读诗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赴广西任职。由于政绩突出,升任商虞通判、捕河通判、山西平阳知府和冀宁道按察使,后因父亲病重辞官归里。吕昌际回到故乡以后,仍然关心民间疾苦。乾隆五十六年(1791),沭阳受灾,吕昌际向官府建议减征,得到大吏认可,减千余顷田赋,晚年娱情花木竹石,颇受地方民众爱戴。在吕昌际面前,李汝珍以晚生自居,称吕昌际为前辈;吕昌际也看重李汝珍的学问,在李汝珍面前也从不拿大,常以兄弟相称,很乐意和他谈经论文。不过每次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都会因观点不同发生争执,大都以不愉快结束。但是,他们都有大家风范,把友谊和学术上的争论决不混为一谈。尽管学术问题说不到一起,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以忧国忧民的大局走到一起。吕昌际在他的《山右宦游录》中记载:“北平子尝以虚讽实。吾以为实则实之,虚则虚也,不可混淆。宦海本就渺茫,弊端百出,应以实砭之。”原来吕昌际研究的是朱程理学,加上对八股文推崇,所以对李汝珍的浪漫主义那一套当然不能理解。李汝珍对他的“宇宙万物和封建秩序都是先于事物存在来决定”的“理”字自然也不能接受。   吕恩湛(1782—1861),原名士泽,字丽堂,吕昌际次子,沭阳韩山人。少年读书勤奋,注重有用之学。恩湛在湖南为官数十年,几遍州郡,由知府升任按察使,每为官一任,都除弊兴利,为政廉明。恩湛赴永州军营总理戎务,运筹调度,详审神速,受朝廷嘉奖,赐翠羽。在辰沅道任上,苗民反抗官府压迫剥削,揭竿而起。恩湛奉檄会同筸军剿抚,为减少流血,单骑赴苗寨,劝谕息争,苗民遂弃戈解甲,一场苗民起义被平息。其所著《平苗纪事》一书详纪此事。恩湛以招抚瓦解苗民反抗,受朝廷奖励,晋升按察使。一年后,因病告退。恩湛平素济穷,对贫民欠债,悉数焚券销账,金额达数千两银。咸丰十一年(1861)卒,终年79岁。   徐碐(1775—1829),字映华,号枳村,亦写作梓村,沭阳人。少年聪慧,被誉为神童,有志经史,振羽词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16岁补诸生,嘉庆六年(1801)拔贡。后因考试受牵连,无端谪居常州,不准应试。徐碐壮年失意,奇气莫舒,嬉笑怒骂,惊骇俗儒。徐碐与当地诸耆宿切磋学问,流露出才子途穷,无心科举情绪。常州学界为其谋求复试。徐碐曰:“吾一辱矣,可再乎?”谪期满回沭,专心学问,上窥六代之文,下迄三唐词章,穷源竟委,含英咀华,自得其乐。王钦霖微时,碐留其家中,情同骨肉,供给纸墨,指点学习,后王钦霖进士及第,仍执弟子礼。碐学识渊博,涉猎很广,尤富词章,著作等身。作品有《易旨》《天爵堂集》《茆宇集》《感红轩诗》《述坡诗存》《艾学诗存》《肩凤斋存稿》《咏物诗八百首》《愍秋堂乐府》《天爵堂文集》《捉刀集》《墨徭集》等12种,另有选本若干。鸳湖王相将《肩凤斋存稿》2卷刻入《友声集》,并在后记中称碐“博闻强识,倚马万言”。徐碐名噪一时,学人无不敬重。道光九年(1829)卒,终年54岁。精于国学的吴铁秋曾慨言:“近三百年来,沭阳仅两个半才子,徐碐为第一”。惜其著述今多已不存于世。   吴甸华(?-1834),字南晌。清朝官员。江苏沭阳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进士,官内阁中书,历任歙县、黟县等县知县,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碧阳书院于迎霭门,嘉庆十六年建成。黟县有棚民,“或结党逞凶,或纠伙肆窃”,嘉庆十六年七月颁布的《禁租山开垦示》。嘉庆十七年,又主修纂修《黟县志》。再升直隶州知州。道光甲午年(1834年)卒。   王钦霖(1800—1847),近代诗文家,初名汝霖,字雨亭,后改字慈雨,沭城东关人。少负才气,豪迈不羁,慕古代慷慨之士,遍览史、汉、百家之言,致力古文、诗词创作。性喜游,行程数万里,笔力更为雄健。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二甲第11名进士,授官吏部考功司主事。考核官吏,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深为世人所重。道光十五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七卒。著有《王吏部遗集)12卷,《海鸥山房诗钞》《红蕤仙馆赋钞》《有真意斋骈文》《疑云集》《边声集》《待兰轩存稿》等8种。   梁学典,沭阳人,佃户。因兄被富豪杀害而手刃仇人,避祸江南。官府追捕甚急,遂联络江南穷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清廷派兵围剿,被义军击败,3人被抛尸长江。两江总督派兵镇压并悬赏两千两白银捉拿梁学典。义军转战苏北在涟水麻垛,攻破地主朱氏庄园,抄得浮财一万多两救济灾民,余作军饷。被沭阳,山阳(今淮安区)两县围剿,会战废黄河南地区,击败官军,但粮尽弹绝,处境危急,遂伪装军官向地方豪绅索要军需,突出重围,后战败,不知所终。   程发春,沭阳人。精技击,擅长行伍。咸丰九年(1859),在军中以智勇获提督王桂林欢心,爱之如子。后袭王职,感恩而易姓王,统勋字左营,转战于苏鲁皖闽等地。同治年间,随钦差大臣崇厚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光绪元年(1875),任福建建宁提督。   白夜(1919-1988),原名费启,笔名白夜,沭阳马厂镇秦马棚小费庄人。白夜幼年受到家庭良好教育,聪明好学。民国21年(1932),进清江浦私立淮北中学读书,常在淮阴师范学校吴觉主编的《大华日报》上发表白话诗,并广泛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郁达夫等名家作品。   吴印咸,沭城镇人,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年代登临云台山拍摄风光艺术照片30余幅,刊于其父吴铁秋的《苍梧片影》一书中。30年代在县城举办影展,开沭阳影展之先河。之后,拍摄了《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4部影片,并首次在上海青年会展出摄影作品56幅。   宋长荣,沭城镇人。1950年下半年进“长”字科学艺。是年淮阴地区戏剧会演,他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1957年6月,在南京演出《玉堂春》、《勘玉驯》等剧目,连演3个月而不衰,被誉 虞姬
为戏剧“明珠”。苏十佳人物。   吴海燕,沭阳颜集人,1954年生于上海。吴海燕本是京剧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马花旦,她从事电影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被时人称为“上影一枝花”。代表作品:《海霞》(1974)、《绿海天涯>(1978)、《等到满山红叶时》(1978)、《白莲花》(1979)、《检查官》(1981)、《水镇情丝》、《还乡》、《特区姑娘》、《你好,太平洋》、《同龄女友》、《伴飞》、《加州来客》。   徐子容清代著名山水画家   张德亭水墨梅花画家   魏鹭西清代诗人   刘清韵清代剧作家   谢仑仙进步诗人   李映庚中国近代军乐的创始人 沈括
  叶祥麟著名文学家   叶蠖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   吴铁秋教育家   吴印禅著名植物学家   孙晓云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赵梅林著名书画家、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   陈士桂著名画家、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亦人著名中医学家

沭阳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有鲁成公九年(前582年)建的郯子国,在今日沭城西北20公里处,仍可寻到留下的一片废墟。前汉时东海郡的厚丘、建陵、阴平、下城、临渣、怀文、服武等古城,皆在境内。后汉,建陵县并入厚丘县。至晋,阴平县也并入厚丘县。宋元嘉十二年,废厚丘县为襄贲县,直到北周建清六年?56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县名沿用至今。
  沭阳县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且是古城封邑所在,自是留有较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新石器时代的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时的孟墩、殷墩,前汉时的厚丘、阴平方城遗址,宋朝大科学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业与虞姬诞生地有关的虞姬沟、虞姬庙、九龙口、霸王桥等;明代抗倭将领刘綎筑的营垒,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遥厅。其中有的经过装饰点缀,益发异采,有的被列入国家保护文物。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常使沭阳人引为自豪。沭阳古为纷争之地,近为革命老区之一。北宋时宋江义军活动于海、沭一带,南宋时韩世忠在此抗金。清顺治年间,以榆园山为首的农民义军,奋起反抗清庭统治。民主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李一氓等同志,皆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
历史名人
  虞姬(?—前202),秦末汉初人,项羽爱姬,沭阳颜集镇虞溪村人,性刚烈,善歌舞,习武艺,随夫征战四方。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宋皇祐六年(1054),沈括荫任沭阳主簿,继任东海、宁国(今安徽宣城)、宛丘(今河南淮阳)等地县令。
  仲敏(1362-1443),字子聪,别号碧梧处士,南直隶沭阳县人,淑诚之子。为明朝官员,最高官至刑部郎中,南京太仆寺正卿。明宣德八年(1443年)闰八月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一岁,葬沭阳郭北之原,吏部尚书魏骥撰写碑文,颂扬其德。
  郇旃,沭阳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考中进士,永乐年间由进士授给事中。郇旃为明开国以来沭阳首名进士,全县官民无不振奋,儒林为之倾倒。郇旃为官清廉,敢于匡正弊端,见识高人一等,每有奏请,明成祖无一不听,宠遇冠于一时,后升任鸿胪寺少卿。
  张鹏(1437—?),字凌汉,南直隶沭阳县城人。张鹏自幼聪颖,16岁即为廪生。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乡试中举,但后来科场失意。成化二十年(1484),选任南京户部司务。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升员外。十二年,升本部郎中。十六年,授云南广西府知府。十八年退休,奉诏进阶从三品大夫。张鹏为人方正,执法严明,以勤俭为政,卓有声誉,身后名祀乡贤。
  陈秉彝,南直隶沭阳县人,明朝官员。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进士,任四川忠州直隶州(今重庆忠县)知州。当地军民杂处,豪强横肆,陈秉彝将肆虐者绳之于法。岁遇灾荒,陈秉彝尽力赈灾,救民无数。当地有祭祀巴蔓子习俗,香烛昂贵,耗费民财,陈秉彝下令禁止,并作《禁土主庙大烛记》。后来因上京考绩,病卒于途中。百姓为之塑像,并入祀名宦祠。
  徐鸾,南直隶沭阳县人,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徐鸾治学勤奋,喜穷根究底,因而学识渊博,尤精通五经,且有口才。曾与诸理学名儒会讲于京师,对儒学阐述精微,常有新义,折服四座,遂有江北徐五经之称。徐任浙江湖州府同知,居官爱民,持身清廉,声名远播,时人比之为陈实、杨震。
胡琏  胡琏(1469-1542),字重器,别号南津,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抗葡英雄。弘治乙卯(1495)科举人,乙丑(1505)科进士,历任南京刑部郎中、闽广兵备道,累擢升巡抚、户部右侍郎。琏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兵备尤精,胆略过人,改进西洋火器并用于武装军队,为我国学习和改进西方坚船利炮之先驱人物。晚年教授门徒,兼修国史,著有《南津诗集》行世,卒后赠太常寺少卿。胡琏是吴承恩的舅舅,也是其老师,吴承恩为胡效才的夫人牛氏贺寿所作的《寿胡母牛老夫人七秩障词》中称胡琏为“我舅南津翁”。胡家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吴承恩称之为“长淮名门第一”。
  胡效才,字汝园,胡琏之子,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进士,授河南道御史,后改任真定府知府。谏官史道、阎闳因建言获罪,胡效才挺身而进,上疏辩护,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德、嘉靖年间宦官当道,败坏朝纲,时人敢怒不敢言。胡效才以国事为重,上疏弹劾宦官,痛斥宦官用事之弊端,朝野为之咋舌。
  胡应嘉(?-1570),字祈礼,号杞泉,南直隶沭阳县新河人,胡琏之孙,父胡效忠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官至顺天府治中。应嘉出身书香之家,幼年受良好教育,学业大进,青年即中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及第,初任江西宜春县知县,不久任吏科给事中,后三迁都给事中。晚年汇编《科甲奏疏》。
  胡简敬(1631-1695),字又弓,江苏省沭阳县新河人。顺治八年举人,顺治十二年二甲七十七名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司业、吏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十二年(1673)主持重修《沭阳县志》。胡简敬年暮时携康熙御赐的宫廷奇花异草回到新河,扩建先祖胡琏留下的胡家花园。从此,沭阳大开养花植木之风,历经百年,终成为举国闻名的的花木大县,新河也成为中国花木第一乡。在新河周圈花圃中,至今仍成长着胡氏遗留下来的珍贵盆景——地柏“卧牛望月”,贵为沭阳花木之王。
  仲选,字思舜,敏之后裔,沭阳万山人,明正德丙子年(1516)举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已辛科进士及第,授云南道监察御史。为人方正,嫉恶如仇,上任不久,整肃吏弊,威著一时。嘉靖年曾上书《陈言消变疏》之道,一曰敦圣学,二曰揽政权,三曰远小人,四曰励百官,五曰录忠直,六曰苏民困,七曰振武备,皆切中时弊。后升任武昌知府,政见与楚藩相左,遂被罢官,下汉阳狱。虽身在囹圄,而浩然之气不减,谓己行正言端,虽死无憾。后冤狱平反,出任莱州知府。明征安南,任云南兵备副使,领兵征战。战事平息后,因在莱州任上曾阻开胶莱河,而得罪上司,被弹劾丢官。仲选回归故里,足不履郡县,但抚恤乡人。
  葛维恒(1592—1657),字映长,沭阳人。少有大志,聪颖好学,过目成诵。明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进士,联考第一,授成都推官。成都为省会,诸务杂沓,维恒却能从容处置,驾驭自如,无案积压。维恒断狱尤精,公正严明,冤案多平反。上司倚重,使参与筹划大政大狱,附近郡县疑案久拖不决者皆令其公断,世人颂其“清似水,坚如山。”崇祯十年冬,农民义军攻成都,维恒出城请援,并瓦解城中内应,致义军围城两月而未能破之。维恒号称能吏,为政清廉,被众人举荐,转任重庆。时重庆凋敝,社会治安混乱,人心浮动。维恒到任后,兴办学校,严明政刑,处置积案,平衡馈赠,遂使重庆豪右慑服,社会承平。其所得赏赐,分文不取,皆充军需,故重庆官民交口称颂,声名远播。后升任水部主政,不久,被荐治吉水。上任3个月,母亲病逝,告归乡里。时左宁南借口清君侧进兵金陵,烧杀掳掠。维恒坐船被截,乱军纷至登舟,翻船舱,拆行装,唯见图书与旧衣,惊叹不已。退任后,在乡赋闲,浏览诗书,教诲诸生,并辑平生诗文为《燕贻堂文集》,付梓行世。顺治十四年(1657)卒。
  耿载民,字春喧,沭阳人。载民学识渊博,清顺治三年(1646),恩贡第一,授福建建宁府推官。时八闽初定,时局不稳。载民执法严谨,治狱有方,以平恕安抚为主,令其自新,深得台司赞赏,谓“得公贤于十万甲兵”。后兼摄邵武府,有惠政,曾拒收千金之贿。卒年84岁。
  吴九龄(1718—1781),字景文,沭阳人。任山西长治县令,为官爱民,后以政绩升广西梧州知府。又任广东粮驿道。后调雷琼兵备道,不久升长芦盐运使。曾主修《长治县志》《梧州府志》。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又号存斋,晚年号随园老人,浙江钱 袁枚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沭阳知县。
  吕又祥 ,字瑞龙,一字凤图,沭阳韩山人。17岁在沭阳县衙练习簿书,知县袁枚每有询问,他答对无讹。袁枚极为器重,以为难得吏才。袁枚辞官,又祥随去江宁,向袁枚学习诗文和从政经验。3年后积资北上,出资修路造桥,授都水属官,分管东河水利。后补滕县主簿。乾隆二十九年(1764)治理定河有功被提为曹州府同知。因政绩卓著升任常德知府。后因病辞职回故里。路过南京登门拜访袁枚,袁枚惊喜,竟倒屐而迎,传为美谈。回家乡后又立义学,课乡民。晚年捐资移县儒学于城内。袁枚70岁故地重游,又祥父子迎到家中,彻夜叙旧,饮酒赋诗,相得甚欢。又祥辞世后,袁枚闻之痛哭,奋笔撰写《常德府知府吕君墓志铭》,流于后世。
  吕昌际(1735―1807),字峄亭,号莱园,沭阳韩山人。自幼随父亲吕又祥当官去外地,但他不愿做一个纨绔子弟,始终苦读诗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赴广西任职。由于政绩突出,升任商虞通判、捕河通判、山西平阳知府和冀宁道按察使,后因父亲病重辞官归里。吕昌际回到故乡以后,仍然关心民间疾苦。乾隆五十六年(1791),沭阳受灾,吕昌际向官府建议减征,得到大吏认可,减千余顷田赋,晚年娱情花木竹石,颇受地方民众爱戴。在吕昌际面前,李汝珍以晚生自居,称吕昌际为前辈;吕昌际也看重李汝珍的学问,在李汝珍面前也从不拿大,常以兄弟相称,很乐意和他谈经论文。不过每次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都会因观点不同发生争执,大都以不愉快结束。但是,他们都有大家风范,把友谊和学术上的争论决不混为一谈。尽管学术问题说不到一起,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以忧国忧民的大局走到一起。吕昌际在他的《山右宦游录》中记载:“北平子尝以虚讽实。吾以为实则实之,虚则虚也,不可混淆。宦海本就渺茫,弊端百出,应以实砭之。”原来吕昌际研究的是朱程理学,加上对八股文推崇,所以对李汝珍的浪漫主义那一套当然不能理解。李汝珍对他的“宇宙万物和封建秩序都是先于事物存在来决定”的“理”字自然也不能接受。
  吕恩湛(1782—1861),原名士泽,字丽堂,吕昌际次子,沭阳韩山人。少年读书勤奋,注重有用之学。恩湛在湖南为官数十年,几遍州郡,由知府升任按察使,每为官一任,都除弊兴利,为政廉明。恩湛赴永州军营总理戎务,运筹调度,详审神速,受朝廷嘉奖,赐翠羽。在辰沅道任上,苗民反抗官府压迫剥削,揭竿而起。恩湛奉檄会同筸军剿抚,为减少流血,单骑赴苗寨,劝谕息争,苗民遂弃戈解甲,一场苗民起义被平息。其所著《平苗纪事》一书详纪此事。恩湛以招抚瓦解苗民反抗,受朝廷奖励,晋升按察使。一年后,因病告退。恩湛平素济穷,对贫民欠债,悉数焚券销账,金额达数千两银。咸丰十一年(1861)卒,终年79岁。
  徐碐(1775—1829),字映华,号枳村,亦写作梓村,沭阳人。少年聪慧,被誉为神童,有志经史,振羽词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16岁补诸生,嘉庆六年(1801)拔贡。后因考试受牵连,无端谪居常州,不准应试。徐碐壮年失意,奇气莫舒,嬉笑怒骂,惊骇俗儒。徐碐与当地诸耆宿切磋学问,流露出才子途穷,无心科举情绪。常州学界为其谋求复试。徐碐曰:“吾一辱矣,可再乎?”谪期满回沭,专心学问,上窥六代之文,下迄三唐词章,穷源竟委,含英咀华,自得其乐。王钦霖微时,碐留其家中,情同骨肉,供给纸墨,指点学习,后王钦霖进士及第,仍执弟子礼。碐学识渊博,涉猎很广,尤富词章,著作等身。作品有《易旨》《天爵堂集》《茆宇集》《感红轩诗》《述坡诗存》《艾学诗存》《肩凤斋存稿》《咏物诗八百首》《愍秋堂乐府》《天爵堂文集》《捉刀集》《墨徭集》等12种,另有选本若干。鸳湖王相将《肩凤斋存稿》2卷刻入《友声集》,并在后记中称碐“博闻强识,倚马万言”。徐碐名噪一时,学人无不敬重。道光九年(1829)卒,终年54岁。精于国学的吴铁秋曾慨言:“近三百年来,沭阳仅两个半才子,徐碐为第一”。惜其著述今多已不存于世。
  吴甸华(?-1834),字南晌。清朝官员。江苏沭阳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进士,官内阁中书,历任歙县、黟县等县知县,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碧阳书院于迎霭门,嘉庆十六年建成。黟县有棚民,“或结党逞凶,或纠伙肆窃”,嘉庆十六年七月颁布的《禁租山开垦示》。嘉庆十七年,又主修纂修《黟县志》。再升直隶州知州。道光甲午年(1834年)卒。
  王钦霖(1800—1847),近代诗文家,初名汝霖,字雨亭,后改字慈雨,沭城东关人。少负才气,豪迈不羁,慕古代慷慨之士,遍览史、汉、百家之言,致力古文、诗词创作。性喜游,行程数万里,笔力更为雄健。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二甲第11名进士,授官吏部考功司主事。考核官吏,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深为世人所重。道光十五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七卒。著有《王吏部遗集)12卷,《海鸥山房诗钞》《红蕤仙馆赋钞》《有真意斋骈文》《疑云集》《边声集》《待兰轩存稿》等8种。
  梁学典,沭阳人,佃户。因兄被富豪杀害而手刃仇人,避祸江南。官府追捕甚急,遂联络江南穷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清廷派兵围剿,被义军击败,3人被抛尸长江。两江总督派兵镇压并悬赏两千两白银捉拿梁学典。义军转战苏北在涟水麻垛,攻破地主朱氏庄园,抄得浮财一万多两救济灾民,余作军饷。被沭阳,山阳(今淮安区)两县围剿,会战废黄河南地区,击败官军,但粮尽弹绝,处境危急,遂伪装军官向地方豪绅索要军需,突出重围,后战败,不知所终。
  程发春,沭阳人。精技击,擅长行伍。咸丰九年(1859),在军中以智勇获提督王桂林欢心,爱之如子。后袭王职,感恩而易姓王,统勋字左营,转战于苏鲁皖闽等地。同治年间,随钦差大臣崇厚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光绪元年(1875),任福建建宁提督。
  白夜(1919-1988),原名费启,笔名白夜,沭阳马厂镇秦马棚小费庄人。白夜幼年受到家庭良好教育,聪明好学。民国21年(1932),进清江浦私立淮北中学读书,常在淮阴师范学校吴觉主编的《大华日报》上发表白话诗,并广泛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郁达夫等名家作品。
  吴印咸,沭城镇人,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全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年代登临云台山拍摄风光艺术照片30余幅,刊于其父吴铁秋的《苍梧片影》一书中。30年代在县城举办影展,开沭阳影展之先河。之后,拍摄了《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等4部影片,并首次在上海青年会展出摄影作品56幅。
  宋长荣,沭城镇人。1950年下半年进“长”字科学艺。是年淮阴地区戏剧会演,他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1957年6月,在南京演出《玉堂春》、《勘玉驯》等剧目,连演3个月而不衰,被誉 虞姬为戏剧“明珠”。苏十佳人物。
  吴海燕,沭阳颜集人,1954年生于上海。吴海燕本是京剧舞台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马花旦,她从事电影工作,可以说是半路出家,被时人称为“上影一枝花”。代表作品:《海霞》(1974)、《绿海天涯>(1978)、《等到满山红叶时》(1978)、《白莲花》(1979)、《检查官》(1981)、《水镇情丝》、《还乡》、《特区姑娘》、《你好,太平洋》、《同龄女友》、《伴飞》、《加州来客》。
  徐子容清代著名山水画家
  张德亭水墨梅花画家
  魏鹭西清代诗人
  刘清韵清代剧作家
  谢仑仙进步诗人
  李映庚中国近代军乐的创始人
沈括  叶祥麟著名文学家
  叶蠖生著名哲学家史学家
  吴铁秋教育家
  吴印禅著名植物学家
  孙晓云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赵梅林著名书画家、江苏省书协、美协会员
  陈士桂著名画家、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亦人著名中医学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3676.htm

历史上虞姬是哪里人?
答:历史上虞姬出生地沭阳颜集,因此是沭阳人。沭阳县颜集镇为虞姬故乡,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沭阳,隶属江苏省直管县 ,因在沭河之阳而得名。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也是颇多。据介绍,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

历史上 虞姬是一个怎麼样的人?
答:回答:虞姬yú jī(?—公元前202),秦末人.   一说虞姬是充满悠久文化的美丽江南名城绍兴,具体出生地是今绍兴县漓渚镇美女山脚下的塔石村,风光秀丽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邻书法圣地兰亭和西施故里绍兴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为奇。   一说姓虞,今沭阳县颜集乡人。该乡...

虞姬的精彩故事有哪些?
答:虞姬,秦末虞地(今江苏省吴县)人,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姬,善舞剑。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项羽入关后,自立为西楚霸王,虞姬 与项羽形影不离,感情甚笃。秦亡,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公元前二零二年,项羽被刘邦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他饮酒帐...

虞姬的真名叫什么?
答:虞姬的真名没有记载。史书中对虞姬的记载的较少,甚至连本名、种族、出生地、生卒时间、与项羽相识的时间、与项羽相识的过程最终结局全都没有记载。西汉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两种说法:一是有人推测“虞”是美人的名;二则推测“虞”是美人...

历史上的虞姬是什么人,为什么不被列入四大美
答:虞姬,是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名虞,(一说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不详,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相传虞姬为今江苏宿迁或沭阳人,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后人曾根据《垓下歌》,以及相传是虞姬所作的《和...

霸王别姬的相关人物
答: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风云,写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话。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和各路诸侯的联军打败,在乌江边自刎,年仅30岁。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称“虞美人”。今沭阳县(沭阳,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因位于沭河之阳而...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虞姬这个人
答: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淂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一说虞姬是充满悠久文化的美丽江南名城---绍兴,具体出生地是今绍兴县漓渚镇美女山脚下的塔石村,风光秀丽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邻书法圣地兰亭和西施故里绍兴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为奇。一说姓虞,今沭阳县颜集乡人。...

虞姬在现在有后人吗
答:”看来这美人是真有其人了。一个盖世英雄,一个绝代美人,加上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这是何等壮丽的历史片段。怪不得传统戏剧要反复演绎这段历史故事了。那么虞姬此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据《后汉书·列女传》说,虞姬是秦末虞地(江苏吴县)人(一说今沭阳县颜集乡人),有美色,善剑舞。本名虞...

历史上是否有虞姬
答:其诗云: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民国期间,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抗战期间,因兵燹失修而圮毁。 历史悠悠,千百年来,沭阳民间关于虞姬的传说佳话颇多;京剧中也有一出震人心弦的...

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
答: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项羽,但是对于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却知之甚少,那么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方面的信息:项羽是西楚霸王,虞姬是他的爱妾,经常跟随项羽出征打仗。公元前201年,项羽和刘邦两个人争夺天下,当时项羽被刘邦围困在了垓下,并且刘邦的手下开始唱起了楚歌,目的在于动摇项家军的军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