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和意义

作者&投稿:枝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述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和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同时,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永不变质的思想;等等.
  与此同时,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他认为,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周恩来提出了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他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所有这些,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根据和理论基础,其思想成果的基本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形成的一系列积极的思想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xx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是指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性,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是: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认识?
答:第三,发展内涵.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主线和主旋律.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再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

如何认识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其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其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经过了一个反复的探索过程,其间也经历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艰难曲折和局限性
答:2、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当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思想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经历的曲折
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教训。总之,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准备。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始于毛...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认识的曲折发...
答:在探索中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尽管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甚至有的还不系统,但却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毛泽东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答这个历史课题的过程。 我们党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泽东。毛泽东在建国后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但后来走上了弯路。到文革结束后,中国又一次面临向何处走的问题,邓小平经过探索,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