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跳 楼自 杀的人多吗???古代大部分自 杀的人选哪种最多?是不是上 吊

作者&投稿:戎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代很少有人自杀,现代自杀的人层出不穷?~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没有简单的答案。以下是可能的一些解释:
1. 社会变化: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价值观、家庭结构、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比如经济压力、职业竞争、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挑战可能导致现代人更容易感到绝望和无助,从而选择自杀。
2. 文化价值观:在古代,自杀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反了社会的生命价值观。而在现代,有些人可能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的方式,或者认为自杀是一种个人选择,这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可能会导致古代人不太可能选择自杀。
3. 心理健康问题:现代人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人们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从而选择自杀。而在古代,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处理。
4. 现代传播技术:现代的传播技术使得自杀事件更容易被传播和宣传,比如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这些技术可能会使自杀事件显得更加普遍和突出。
总之,古代和现代自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自杀问题。

彭咸,
商朝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孙夫人,
名不详,孙坚之女孙权之妹刘备之妻,刘备战败,有讹言传入吴中,道刘备已死,孙夫人伤心不已,望西痛哭,投江而死。后人为其立庙,号曰「枭姬庙」

骆宾王,
唐著名诗人,徐敬业兵败于高邮,退兵润州途中,骆宾王投江自沉(载自《朝野佥载》)

江万里,
北宋丞相,1275年退隐后,以78岁高龄在饶州(今江西波阳)与元军血战,寡不敌众,率子江镐及家人投水自尽

黄观,
明朝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靖难之役,黄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

史可法,
1645年死守扬州城,城破,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而死(之后便是著名的扬州十日)

陈子龙,
反清名士,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十三日被捕押往南京,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江以死

夏允彝,
夏完淳的父亲,1645年南京沦陷,投水死

裕谦,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镇海阵前指挥守城,九月初四镇海被攻破,投水殉国,是鸦片战争死难者中官阶最高的朝臣

翁守瑜,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战爆发,率“超勇”战斗,船毁,管带黄建勋蹈海殉国。翁守瑜“曰:全船既没,吾何生为?一跃而逝”

王国维,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

最后补一个,估计知道的人不太多,不是古代,但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常隆基,满洲国伪军一个最低贱的马倌,1943年6月12日日本驻满洲最高军事顾问兼陆军中将楠木实隆检阅部队,常隆基为其牵马,上午10点,楠木来到了五顶山的小西河子坡,来到半山腰,这马上不去拉,楠木正眼都没看马夫一眼,就示意扶他下去。马夫是照办了,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这个叫常隆基的马夫刚一扶楠木中将下马,立刻反手“啪”一个大嘴巴子扇了过去,楠木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马夫会打他耳光,顿时蒙了。常隆基可没停手,顺手从马粪袋子里抽出了事先藏好的手枪,对着楠木胸前的金色勋章“砰”“砰”就是两枪,这家伙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发到地狱里去了。 当时在场的所有日伪军可都没想到会突然发生这种情况,一时全楞住了,常隆基乘机飞身上了楠木的马飞奔下山而去。 为了不被抓住,最后他毅然投江殉国, 残忍的日军把常隆基的尸体捞了上来,挖心祭奠楠木中将。

各位,我来给你们说一下,
古代跳楼的自尽的,不多,但是有。
因为古人的观点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还是很在乎的,让自己的尸骨爆露于大厅广众之下,是很不情愿的,
所以古人一般是关门自缢(上吊),再就是投井,投水,

下面我就给你讲一个古人跳楼的例子,
杜牧有首诗中有一句是“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里的坠楼人,指的是一个美女,叫绿珠,她是古代比较出名的跳楼死的人

很多,因为封建礼教压抑人性.方式主要有:上吊,投水,服毒,吞金,碰头,自刎,自焚,生吞很多干豆子然后喝很多水,把自己涨死.其它没有了.

古代楼多吗,不多,即使有也不太高,估计也摔不死!
差不多是上 吊,叫自缢!

不多,多上吊,如果要跳的话,基本上都会选择城墙上跳下来,那里最高嘛

肯定不多了,一般会选择投河呀,或者上吊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