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到二战期间美日是怎样争夺东亚太平洋地区霸权的?

作者&投稿:司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门户开放是针对中国提出从而使中国恢复到由几个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它是九国公约其中的一项内容,九国公约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也有着负面影响

“北进”计划是指侵犯西伯利亚,南进”指的是进攻南洋。
中国抗战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
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和西伯利亚、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根据国际反法西斯的战略需求,中国抗战尽管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还是毅然派出远征军,紧急开赴缅甸,直接支援盟军作战。

扩展资料: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侵略中国作为“既定国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南进”政策逐步占了上风。1940年7月,日本政府决定建立“大东亚新秩序”,8月又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9月派军进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今越南),并同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缔结了三国同盟,形成了加紧侵占南方的态势。
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后,尤其是随着日、美矛盾的激化,日本将南北并进战略统一为南进战略。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为加强南进,“不辞对英、美一战”,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开始推行其所谓的“南进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独特功勋

19世纪末是美日军事力量大约同时起步时期。只不过从1853年美国军舰第一次敲开日本大门起,美国对于亚太地区有明显的优势,而日本还是受外来列强侵略的封建国家。
第二阶段是19世纪60,70年代,日本发动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不但摆脱了列强控制,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走上了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而美国因为南北内战,暂时放松了对亚太地区的控制,也给了日本迅速发展的空间,给以后日美的力量竞争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是90年代,其中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波多黎各的战争,都表现出美国,日本海军力量的飞速发展,也是日后两者争夺太平洋霸权的基础。
第四阶段是一战后,由美国确立的华盛顿体系,使美国取得了与英国世界范围内同等地位的制海权,并限制了其他国家的海上力量,表明此时的美国成功地用政治外交手段获取了对日的力量优势,迫使日本不得不在20,30年代更进一步壮大海上力量,以至于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本提出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则在美西战争后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列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束缚了日本军备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日本对此极为愤恨。到了30年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企图排斥美国在华势力,进而独占中国,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美矛盾恶化。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是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的,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争上,而“南进”可以获取大量的石油、锡、橡胶等战略物资。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德国在欧洲战争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1940年春夏,法西斯德国席卷西欧大陆,法、荷等国相继沦亡,英国困守本土。“德国的连战连捷,使日本人陶醉如狂”。到了1941年10月,希特勒的侵略军已逼近莫斯科城下,这对日本更是一个极大鼓舞,侵略气焰更加嚣张。1942年12月1日,日本天皇作出了对英、美开战的决定。

美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是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
答: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靠着良好的制度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以及乐观充满奋斗精神的国民性,几乎从一建国开始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节奏,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发展成了全世界工业规模最大,国民总产值最高的国家。到二战之后,就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直到现在 ...

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全面扶持计划 美国战后的经济崛起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辅助因素,那就是美国所实施的全面扶植计划。美国最开始是希望能够借助账户的契机迅速占领日本,但是伴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美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邀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必须通过扶植日本而不是占领日本,而且为了...

日本二战前后战略文化是怎样的?
答:总的来说,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开始到昭和初期的“统帅权独立制”基本上没有成为政治军事对立的争论点。相反,在大正时期和昭和初期日本的政治和军事保持了协调优先的关系,基本体现了军事服从政治的原则。一次大战以后,日本军方通过对欧洲战争的考察认识到未来的战争必然是“总体战”,需要动员全体国民参与...

描述一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整体社会现状。
答:从19世纪末的平民党主义到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 从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再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宪章、“四大自由”。 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和林登·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政策,直到克林顿政府的“新民主党人”政策,...

中美关系的历程与现状总结
答:近代时期 晚清时期 ⑴追随英法,染指中国①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②1867年美国单独侵略台湾失败,转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⑵“门户开放”①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

为什么从一战到二战时间那么短?人类为什么没有吸取教训?
答:世界大战是由于世界大国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这和吸取教训没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处理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和德国超过英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个时候世界的殖民地已经瓜分完毕,当时的世界工业国家都是靠殖民地掠夺...

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俄美德日6各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策略
答:英国经济增长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明显放缓的局面,原因有亮点:1,本身科技处发达的英国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热情不高。2,英国殖民地广阔,产品倾销市场十分广阔,产品面临的竞争较小。政治上这段时间是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繁荣稳定,是英国自我完善的时期,这个时期,两党制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纷纷初现...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为什么没有配冲锋枪?
答:二战时期,日军有装备冲锋枪,可以搜索“百式冲锋枪”但是只生产了3万把左右,而且绝大部分配属了南方军,中国战场很少见到 日本军队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一、 陈旧的战术指导思想 远在十九世纪末的日、俄战争中,当时俄军主要使用的步枪为老式的滑膛枪有效射程只有300多米,而日军则使用了...

十九世纪后中日政治文化对比
答: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始为日本关注,并逐步引进吸收。 两国的文化传统对近代化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西方诸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中日等国东方国家要从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唯一途径进是吸收西方文化。因此,对西方文化吸取的方式,吸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中日...

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
答: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