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 它为什么要发光?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萤火虫的光的特点是: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冷光,即大部分能源用来发光,而很少发热,这与传统的白炽灯有根本的不同。
萤火虫发光的原因:萤火虫在夜间活动,雌、雄萤火虫为了找到对方,用尾部发光器发出的光互相联系,所以萤火虫在人造光强烈的地方会受到干扰,造成无法繁殖。

萤火虫发光原理
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在虫的腹部下部有着很多白色斑块。其实是它的甲壳中对光透明的部分。在内部有一块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以在日间这个部位呈现白色。

一、萤火虫的光的特点
1、萤火虫发出的光是黄绿色的荧光。荧光几乎不产生热量,这是它最不同于日光的特点。
2、由于大部份的能量都转为光能,只有少部份化为热能,所以荧光几乎不产生热量,萤火虫的光称之为冷光。
二、萤火虫发光的原因
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是吸引配偶,闪烁的黄绿色荧光是萤火虫互相交流的工具。
雄性萤火虫会发送出所属种类专用的信号,雌性萤火虫只会以特定的闪烁模式回应来自同一种类雄性的信号,并表明自己的性别。雌性火虫更喜欢闪烁持续时间较长的雄性,一旦雌性找到了合适的伴侣,它们的闪烁式交流将持续数个小时。


扩展资料
关于萤火虫的诗词:《秋夕》
一、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二、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三、翻译
秋叶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花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的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火虫

萤火虫光的特点是:光属于冷光,即有光但不发热。颜色多数是黄色和绿色。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因为在其发光器的部位,存在著一种含磷的发光质与一种催化酵素。萤火虫在发光器上会有一些气孔,由气孔引入空气后,发光质就会透过酵素的催化与氧进行氧化作用。然后透过这样的机制来发出光。

生活习性:肉食性,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然后再吸入体内。通常一只蜗牛会有许多只萤火虫来分享。卵、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

在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它发出的能量只有约一成多转为热能,其余多变作光能,其光称为冷光。

萤火虫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的,但是如果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把它们主要分为水生和水生两种但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萤火虫。一般情况下生活在陆地上的萤火虫,多数会选择在树木生长比较茂盛的,空气中的湿度较高并且相对比较隐蔽的地方栖息。

而生活在水中的萤火虫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保证水质没有受到污染,还要保证没有收到灯光的污染。即使是萤火虫的幼虫也是分为陆地和水生两种,幼虫需要经过6次的蜕变之后才能到蛹的阶段。

萤火虫的幼虫在食物的选择上都会吃海螺类的或者是甲壳类的动物,它们在捕捉到猎物之后首先会把猎物进行麻醉,然后再把自身的消化液注入到猎物的身体里,把肉进行分解。

扩展资料:

在萤火虫中,发光反应所需的氧气是从被称为腹部气管的管道中输入。一些生物,如叩头虫,含有多种不同的萤光素酶,能够催化同一萤光素底物,而发出不同颜色的萤光。萤火虫有2000多种,而叩甲总科(包括萤火虫、叩头虫和相关昆虫)则有更多,因此它们的萤光素酶对于分子系统学研究很有用。

该科昆虫小至中形,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头小,前胸背板发达,盖住头部。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在额的前方,两眼之间具触角1对,触角左右相接近,11节,锯齿状,雄性为栉齿状或扇状。上颚弯曲,贯穿有沟。

雄虫—般有鞘翅,盖住腹部和后翅。雌虫常无翅,但黄萤属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细短毛,鞘翅缘折基部宽。前足基节圆锥形,有亚基节;中足基节圆筒状,两基节左右接近;后足基节横阔形。足细长,无特殊膨大的部分,跗节5节。腹部7~8节,第6、7节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火虫萤光素



萤火虫光的特点是:光属于冷光. 即有光但不发热。颜色多数是黄色和绿色.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因为在其发光器的部位,存在著一种含磷的发光质与一种催化酵素。萤火虫在发光器上会有一些气孔,由气孔引入空气后,发光质就会透过酵素的催化与氧进行氧化作用。然后透过这样的机制来发出光。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物更是千奇百怪,动物、植物都有不少会发光的,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萤火虫,每到夏季的夜晚,它们就会在丛林或田间一闪一闪,就像一个个小天使,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今天,我们就来从生物学、化学、物理角度,了解一下这种小动物的发光机理。

一、萤火虫的发光机制

简单地说,萤火虫发光是荧光素在催化下,发生的复杂生化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会以光的方式释放能量。也就是说,萤火虫的光和世界上所有的光源一样,都是能量的释放。

萤火虫有2000多个品种,不同品种发光形式不同,光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有黄色、橙色、红色、黄绿色及绿色等多种颜色的荧光,今天就不展开说了。

具体地说,萤火虫发光的部分是其腹部的一个发光器,这个发光器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细胞等组成。发光器的构造有点像汽车大灯总成,发光细胞就是灯泡,反射层细胞就如车灯反光镜和灯罩,将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

发光细胞中含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叫作荧光素,另一类叫作荧光素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并释放能量,主要以荧光的形式发出。因此,萤火虫发光是一种生化反应。

萤火虫发光为什么会一闪一闪呢?这是因为萤火虫也在呼吸,气管中输送的氧气不均衡,氧气充足时,发光细胞里的化学反应就强烈,亮度就强;反之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

在萤火虫体内,还有一种叫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物,能够调节荧光素的发光功能,在荧光变弱时重新发出光来。

萤火虫发光的作用一是对自己觅食起到照明作用,二是对敌人起到恐吓和防御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了求偶而发出的信息交流。成虫在晚上会通过发出不同的光寻找伴侣,雄虫一般发光时间为0.2秒,间隔时间为2.2秒;雌虫在雄虫发光后0.5秒做出回应。

二、萤火虫发出的也是光子吗?

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光都是电磁波,而且都是由光子为媒介传导的。那么一只萤火虫能发出多少光子呢?这就要从可见光的波长说起了。

可见光是约由7种颜色组成,波长约在380~760nm(纳米)之间,不同颜色的光波长是不一样,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萤火虫发出的光有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等多种颜色或渐变色,从绿色到红色光的波段介于492~760nm之间。

我们折中一下,平均为626nm,这样我们就可以大约计算出萤火虫发出的光子有多少。先要计算出626nm光子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hc/λ。这里的E代表能量;h代表普朗克常数,约6.626*10^-34J·s;λ为光量子波长。

这样,我们可以计算出626nm波长的光子每个能量约3.17*10^-19J(焦耳)。那么萤火虫每秒钟能够发出多少个这样的光子呢?这得看萤火虫的光度有多大了。搜索许久,都没有找到专门研究萤火虫亮度的资料,只找到有一项研究认为,1000只萤火虫相当于一只20瓦的电灯泡的光度。

不同种类电灯的光效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电灯能量转化成光子发出的效率是不一样的,白炽灯最小,发光效率只占到其能量的15%,其余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了;相对比较,日光灯光效率可达50%,LED节能灯光效率可达90%。

该研究没有说这1000只萤火虫发出的光是相当于那种20瓦的灯泡,但一般与灯泡相比只能是指白炽灯。按白炽灯来计算,20瓦灯泡光效率只有15%,也就是约3瓦,每秒发出的光子能量就是3J,这样,每秒释放626nm波长的光子就约有9.5*10^18个。

除以1000只萤火虫,每只萤火虫每秒钟释放的光子就有约9.5*10^15个,就是9500万亿个。不少啊,难怪我们看到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很亮。

一些研究认为,萤火虫的发光效率很高,可以达到88~90%,还有的说高达95%,因此能量极少转化为热量,是公认的冷光源。现在的LED发光效率达到了90%,和萤火虫发光效率差不多,因此也应该属于冷光源。

三、萤火虫的冷光源机制带给人类的启示

冷光源的发光原理,是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子碰撞激发荧光材料而产生发光现象,具有优良的光学特性和较高的发光效率。总体上说,冷光源工作时基本不发热或者少发热。

萤火虫的发光特性带给人类很多启示,人们从萤火虫的发光器中成功提取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酶,通过分析了解了其成分,再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成功制备出这些物质,应用在发光设备上,大大提升了发光效率。

如日光灯、霓虹灯、液晶显示屏、LED等,都是得益于萤火虫的启发而发明出的冷光源。当然,冷光源并不是一点热量也不会产生,只是发光效率提升了很高,比如日光灯就比白炽灯提升了35%,而LED则提升了75%。

但也有人认为,萤火虫的发光效率并没有过去认为的那么高。日本东京大学秋山英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测定发光最亮的北美萤火虫,发现其发光量最大的时候光线强度也只有体内发光物质能够发出能量的41%,这还没有日光灯的发光效率。

但日光灯还是有温度的,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为热能。如果萤火虫发光只使用了总能量的41%,但萤火虫并没有发热,那多余的能量转化成什么了呢?看来还值得进一步研究,需要有更多的证据说话。

在动植物世界,还有许多发光生物,如海洋中有一种深海鮟鱇鱼,头上就有一个会发光的“小灯笼”;一种“月亮鱼”也会发光,有些水母也会发光;还有一些会发光的植物,如“灯草”、“鬼树”等等。

这些动物植物会发光,有的就和萤火虫一样,身体构造存在荧光素和光素酶,有的则是身体中具有某种特殊蛋白。如在发光水母的体内就有一种叫埃奎林的蛋白质,在与钙离子结合时就会放出亮光。

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的鬼斧神工,将动植物雕琢得极其精细完美,其中的机制无比复杂。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对大自然的模仿还不及其万一。现代发展起来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叫仿生学,就是通过弄清动植物界的各种机理,制造出更精美的工具或食物。

通过学习弄清萤火虫等动植物的发光机制,未来的光能技术也将越来越高级。

今天就说这些,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萤火虫光的特点是:光属于冷光,即有光但不发热。颜色多数是黄色和绿色。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因为在其发光器的部位,存在著一种含磷的发光质与一种催化酵素。萤火虫在发光器上会有一些气孔,由气孔引入空气后,发光质就会透过酵素的催化与氧进行氧化作用。然后透过这样的机制来发出光。

生活习性:肉食性,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然后再吸入体内。通常一只蜗牛会有许多只萤火虫来分享。卵、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

在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它发出的能量只有约一成多转为热能,其余多变作光能,其光称为冷光。

萤火虫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的,但是如果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把它们主要分为水生和水生两种但是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萤火虫。一般情况下生活在陆地上的萤火虫,多数会选择在树木生长比较茂盛的,空气中的湿度较高并且相对比较隐蔽的地方栖息。

而生活在水中的萤火虫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既要保证水质没有受到污染,还要保证没有收到灯光的污染。即使是萤火虫的幼虫也是分为陆地和水生两种,幼虫需要经过6次的蜕变之后才能到蛹的阶段。

萤火虫的幼虫在食物的选择上都会吃海螺类的或者是甲壳类的动物,它们在捕捉到猎物之后首先会把猎物进行麻醉,然后再把自身的消化液注入到猎物的身体里,把肉进行分解。

扩展资料:

在萤火虫中,发光反应所需的氧气是从被称为腹部气管的管道中输入。一些生物,如叩头虫,含有多种不同的萤光素酶,能够催化同一萤光素底物,而发出不同颜色的萤光。萤火虫有2000多种,而叩甲总科(包括萤火虫、叩头虫和相关昆虫)则有更多,因此它们的萤光素酶对于分子系统学研究很有用。

该科昆虫小至中形,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头小,前胸背板发达,盖住头部。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在额的前方,两眼之间具触角1对,触角左右相接近,11节,锯齿状,雄性为栉齿状或扇状。上颚弯曲,贯穿有沟。

雄虫—般有鞘翅,盖住腹部和后翅。雌虫常无翅,但黄萤属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细短毛,鞘翅缘折基部宽。前足基节圆锥形,有亚基节;中足基节圆筒状,两基节左右接近;后足基节横阔形。足细长,无特殊膨大的部分,跗节5节。腹部7~8节,第6、7节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

有光是冷的特点。发光是为了找到同伴,让夜间寻食的鸟知道他是哪种昆虫。给了科学家可以发明不烧手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