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解读-详谈之杨浩涌

作者&投稿:佟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2021年解读的第 15 本书,全文 2185字,预计 6 分钟

杨浩涌是瓜子二手车创始人,也是毛豆新车的创始人,早年也是赶集网的创始人,后来因为资本的对抗和58同城无法形成差异化,而最终以资本的方式「和解」这本书是李翔很3次对杨浩涌做采访的记录,其中包含疫情前的2018年以及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内容比较零散,我就直接把对我影响比较深刻的思考分享给大家,引发你们对杨浩涌的好奇,有需要可以去看看原书。

001记录的目的是对抗遗忘。

002 护城河分为三层:第一层线下的组织管理;第二层是品牌;第三层是数据和算法。

我的理解是一个公司组织或个人核心竞争力也分三层:

第一层是硬实力,比如算法数据;

第二层是软实力,比如品牌;

第三层是无形,比如内外部管理风格,性格是由环境决定,在潜移默化中也就决定了你成事的能力。

003 学到一个新名词「无提示第一提及率」意思是,在市场随机采访 10 个人,问二手车,你能想到什么,如果有 8 个人回答了「瓜子二手车」那么无提示第一提及率就是 80%。杨浩涌强调,只要能达到 70~80%,哪怕对手给你体验差不多,甚至雷同,都无济于事。基本上品牌的护城河就挖的足够的深了。比如今天的百度,你做一个一模一样的百度都打不到它。

004 资本挑起的战争有什么共性?

第一,产品本身无法在用户端产生产异化的竞争;

第二,一定会以资本的方式结束战争;

所以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千团大战、看到了打车大战、看到了共享单车大战,无一不是这个规律。

同时,如果你的产品和其他通品类产品做不到差异化,功能已经完全差不多了,那就只能通过资本补贴来寻找新增,虽然危险,但是都是被迫而为之。

005 核心竞争力一定不是在补贴上,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补贴一单结束,消费者都是脚投票,所以在补贴的同时,重心一定在提效降本上。补贴结束时,规模起来了,同时把你的效率提升起来了,成本降低了,这时候,同样的售价,你是赚钱的。

006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瓜子二手车和毛豆都是杨浩涌的,是因为做二手车的路上,发现新车的路上需求也很旺盛。所以开辟了新车,但是这是一个闭环,比如我有 100 辆新车,将来就是 100 辆二手车,相当于几年后它又回来了。很多人在跟风做新车业务和传统车商去厮杀压力很大,没看明白他们这里面这个逻辑。

007 常胜将军为什么是常胜将军?因为他经常参与 2 打 1,3 打 1,10 打 1 的仗,所以他经常胜。但是那些奇袭、以少胜多为什么经典?因为少见,在传播的过程就容易神话。所以我们不要一天想奇迹,多去琢磨一下大概率事件。

008 做服务平台,特别是后来者,一定是先搞定商家端,让用户感觉到,进入你的这个平台,和其它头部平台一样。比如外卖就先搞定店铺,打车就先搞定司机,首先确保的是,用户上来能点到外买,能打到车。

010 新零售这个词这几年很火,我零零散散看了很多解释,只有杨浩涌在书中提到的这个解释我是最服气的。

新零售的真正本质是未来智能商业时代,你的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这三部一步一步为依托,但首先你得有数据。

并不是简单的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瓜子二手车的数据化,基本做到了,用户、销售、员工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数据,比如一个消费者,哪一天去了哪个仓库看了车,看了哪个车,在什么车型面前停留了多长时间…

这些数据最后整合起来,就可以结合自动挪车系统,根据数据、算法,把用户最喜欢的车型,放在流量最好展位,在你还没有进仓库之前,提前给你把车停好,等着你来看,来试驾…

现在新零售做的最好的就是盒马,每一个选址都是数据选择的,商品的价格根据人流量,和每天的交易量在实时动态变化,所以盒马没有导购、没有收银员、价签是电子墨水屏,一切都是为了逼迫走系统、留痕、留数据…

杨浩涌提到,哪些行业适合做数据化、智能化的新零售呢?越是非标准化、定价非标准化,靠主观经验比较多,这类行业,刚好就是大数据算法可以改造的行业。比如一本书10块钱,就是标准商品;比如一套房子,一辆车的价格,影响的因素包含很多,随时可能价格不同,这类就属于非标准化。

011 杨浩涌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大幅提升行业效率,消费者因此而受益」

比如出售二手车,传统商家凭借经验觉得 8 万块钱,而瓜子通过系统,大数据,扣除各种成本,最后可以给到 7 万的价格,最后还比你赚的多,就迫使这个行业同样车型,能出 7 万及以下的商家能活下来,其他的都淘汰了。

012 员工在企业工作,就应该满足到他的期望。简单的说,上班不外乎几个诉求:要么求发财,要么求发展,同时求成长。大体分为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每个人期望不一样,比如一个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她的期望是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要你能精准的满足到她的期望,她会很愿意为公司付出。

013 用年人均消费来计算市场的盘子,超过万亿的就那么几个,这个思维方式很有说服力,超过万亿,就至少人年均消费在1000元。

反过来说,你的用户群体在平台上,年人均消费达不到1000,那数据就会不好看,规模就提升不起来,也就导致成本降不下来。

如果你的用户群里做不到人年均1000,其实是可以把市场进行分层来切割的。比如你切出来一部分,然后他人年均100元,通过规模和后期转化,绕一个弯子来达到目的。

比如杨浩涌提到的在线教育,第一梯队是1对1辅导,客单价高,年均消费就高,你可以做第二梯队1对多,你也可以做多对多,虽然客单价低了,但是不同市场层,越往下走,人群越多,等把系统跑通,规模大了,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再想办法做高客单价转化也是可以实现的,只是过程曲折了一点。

014 店不如仓,仓不如社区团购。这句话的意思是,越后面的方式,管理成本就越低,获得的利润就越高,现在这些模式我们这一代人都在经历,你回想一下生活周边就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