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博议文言文

作者&投稿:福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请问(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这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2. 东莱左传博议译文

东莱左传博议原文: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翻译:

天下间的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事,也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联合出兵攻伐郑国,郑国快要灭亡了,烛之武去出城游说秦穆公,不顾旧日与晋的恩情、召来晋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危险。如果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么能像这样呢?

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引诱,便视晋国如眼泪鼻涕,把它丢弃掉了,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改变的很快而彻底,去谋取那种利益的!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吕祖谦,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亦有“小东莱先生”之称。婺州人,原籍寿州。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出身“东莱吕氏”,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大器之子。

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著有《东莱集》、《历代制度详说》、《东莱博议》等,并与朱熹合著《近思录》。

创作背景

东莱左传博议,是宋人吕祖谦为诸生课试而作。评价了《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



似甚垂涎是成语吗?
答:: 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出处】: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卷三:“至贵之无敌,至富之无伦,染指垂涎者至众也。”【举例造句】: 病民诸好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 ★《元史·郝经传》【拼音代码】: rzcx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文言文中有没有一句话来讽刺不知廉耻的人?
答:【名称】:恬不知耻 【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之乎者也造句
答:不太能读得懂;至于读外国名著,更没有想读的冲动。10、读《之乎者也》,我们知,强作古人(古文)之滑稽,不会赞成今人搞文言文编纂清史这种贻笑后人的荒唐事。拓展:释义:形容事物或情况很复杂,交叉点很多。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第一卷:“陪洙酒之席去耳皆德者;纵横交错。”

之乎者也造句 之乎者也怎么造句
答:不太能读得懂;至于读外国名著,更没有想读的冲动。10、读《之乎者也》,我们知,强作古人(古文)之滑稽,不会赞成今人搞文言文编纂清史这种贻笑后人的荒唐事。拓展:释义:形容事物或情况很复杂,交叉点很多。出处:宋·吕祖谦《东莱博议》第一卷:“陪洙酒之席去耳皆德者;纵横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