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佛教自性的含义

作者&投稿:大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
常用于清净自性。清净自性就是佛教中常说的“一心”。一心的真谛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扩展资料:二种自性“假说自性”与“离言自性”
《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于一切法离言自性、假说自性平等平等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为最第一真如、无上所知边际。”意谓,将“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结合起来的智慧及其把握的境界,是最高的“真实”,任何现象(事相)都是“离言自性”与“假说自性”的统一。
此中“假说自性”全称“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实指在世间语言概念和见闻觉知意义上种种有自性、有差别的被公认为真实不虚的事物,如色声香味、地水火风,以及有为、无为、日、月、涅槃等,世俗共认是“有”。
所谓“离言自性”,亦名“胜义自性”、“法性”。意谓“一切法假立自相”,“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此中意谓,“假说自性”是“假”,但假说必依“事”而起,如“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由此因缘,由此道理,当知诸法离言自性”。
据此,名言乃依事、法而起,无事、法则无名言,但名言不能完全诠表事法,若执以为实,即成“假说自性”;若如实认识假说所依的事、法,而排除言诠的执著,即是“离言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净自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种自性

“自性”是我们每个众生的本来……


2月24日 07:3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问题:人类必须依靠头脑意识,才能学习知识,去认识改造世界啊,以佛经而言,我们该如何面对头脑意识?

答:举个例子,你自己去体验。

黑暗之中,面前有一扇门。
要打开门,必须有钥匙。
于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找到很多类似于钥匙的东西。
摸索着,探索着,试验着,终于将面前的门打开了。

此刻你不得不相信,是手中的钥匙,打开了眼前的门。
此后你绝对会相信,只有找对了钥匙,才可以打开门。
钥匙对于开门,是必须的,离开钥匙就无法开门。

钥匙与开门,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浅显易懂。
你绝对地,信任这种关系,你无法“不信任”开门必须要有钥匙,这个论点与逻辑。

注意,钥匙能开门,开门必须有钥匙。
这个事实现象,逻辑推论,所建立的基础,是——黑暗。

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个场景:
此刻,你的头顶、身后,脚下、四面八方,都亮起了聚光灯。
聚光灯照耀中,你所处的空间内,没有半点阴暗,包括这扇门。
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门,展现出它真实的样子。
原来,你面前只有,这一扇孤零零的门。
门的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墙壁也没有房间,更没有门背后的通道。
仅仅是一扇,孤零零、独自竖立着的木门。

你可以随意地,从木门旁边擦身而过,也可以从木门下面钻过去。
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越过这道门,因为在木门周边都是虚空。

门,对于你的前行,根本构不成障碍。
请问,此刻,你用来开门的,这把钥匙有何用?

开门人比喻自我,钥匙比喻意识,木门比喻世界,前行比喻生存,灯光比喻觉性。

本性移离而有觉性,觉性眯盹幻生存在,存在以心灵感知呈现。
心灵感知,聚合六根色尘,在心愿与意识之间,投射出我们认知的世界。

心灵存在感的体验,投射出我们眼前的空间。
心灵对存在的觉知,投射出存在的形态演化。
也就是随空间移动,而幻觉形成了时间波动。
时间牵引心灵觉知,觉知被空间变化所牵引。

就形成了,在无尽深邃的,无限延伸的,时空交错之中。
能认知时间,感知空间的——心灵认知。
认知,是觉知的衣服;觉知,是认知的本质。

在浩渺无限时空中,心灵“觉知”,随着对存在时空,具体的细分体验。
而形成了无量细腻分别念,与无限细腻感知习气。
分别妄念牵引觉知,形成了认知的主观意志。
感受习气塑造觉知,形成了认知的感受体验。

认知,被主观意志带动,形成了“自我意志”。
认知,被感受体验固化,塑造出“自我愿望”。

因为“自我”,而有“我的”。
我们一生的命运,是自我所投射的“记忆”。

被“自我”心愿主观,所牵引的认知,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
可以脱离身体器官,脱离大脑思维,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头脑”,仅仅是心灵“自我意愿”的,具体表达与延展。
因为头脑意识源自于心,所以我们无论思考什么。
在思维观念中,都带有认知记忆,与感知体验的成分。

比如说“望梅止渴”,比如说“杯弓蛇影”,比如说“疑邻盗斧”。
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任何观念,都受到心灵感知体验的左右。
而心灵体验感知,也会随意识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有所增减。

而在心愿与意志之间,
传递信息,分析概念,体验感受,作出判断的“确认”,
就是“自我”。
自我,从根本上而言,是心灵迷茫的产物。
当心灵陷入黑暗,而有了在黑暗中,探寻生命存在的“心意”。

在身心黑暗的环境中,世界就真的成为了,障碍我们见证“自性”之迷幻。
或者说,意识思维是心灵愿望的延续。
意识对世界的思考,延展着心灵,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于是,站在世界大门前,摸索意识钥匙,企图开门的心灵。
试图以开门前行探索未来,来获取心灵维护存在感,持续性稳定支持。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点燃了内心深处,觉性原始之光。
觉光开启生命智慧,光明由内而外,普照我们的精神与肌体。
就类似于,在深沉黑暗之中,突然间从四面八方,点燃了无数一万瓦特的聚光灯。
强光普照中,黑暗昏沉消散,
智慧觉照中,世界有相无体。

于是,你会发现生命本身,可以不依赖,这个现实物质世界而存在。
就好像,在光明之中,你发现,眼前的木门可以随意穿越,并无阻碍你前行的自由。

此刻,开门的钥匙,就成为了无用之物。
此刻,被开启的门,本无取舍并无挂碍。
此刻,思索的意识,就成为了废弃障碍。
此刻,门前的自己,本来虚幻自在解脱。

光中无暗,是“空中无色”,在觉性普照中。
想要开门的心愿,探索门锁的认知,开启门的意识钥匙,以及被开启的世界之门。
都成为了有相而无体的“错觉”,错觉是正觉的“移位”。
在错觉之中,无有分别,不予取舍,落落清净,如如不动,即不可言说的“觉性”。并没有实有的觉性可以被“获得”。当错觉熄灭,幻觉本无生。本无生灭,本无沾染,本无来去,名正觉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一)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又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
(二)因明用语。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题)之前陈(主词)又称自性,其后陈(述语、宾语)又称差别。[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
(三)印度古代数论哲学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全称自性谛。又称冥性、冥谛、冥态、胜因、胜性。数论派认为,自性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谛、我慢谛等其余二十四谛,为诸变异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为一切现象之生因。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大四三·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金七十论卷上、成唯识论卷一、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一]

在佛经中,一切法无自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法没有本身,没有自己,自性的意思就是自己,本身,自身的意思,如果一切法没有它自己,它本身,自身,也就是说没有一切法,也就是说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举个例子,比方桌子,是由木头,钉子,胶水,人等因缘合和而成,桌子是由其他的东西组合而成,没有它自己本身,关于桌子的自性,自身是什么,你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因为没有自性,没有桌子本身。你看见桌子的颜色,颜色是颜色,颜色不是桌子,声音,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自性",也称"法身" ,也称“佛性", 就是我们内在的不生不灭的本体,  肉体在轮回生生死死,    但自性法身,永恒不生不灭.



佛教中自性是什么意思啊?
答:5. 学习和认识自性的重要性在于回归本源,明心见性,这是佛教中认为的唯一正确道路。6. 自性在人格心理学中是人格的中心,是一个有条理、整合的原型。它通过与其他人格系统的相互作用,维持人格的统一、平衡和稳定。7. 达到自性意味着人格的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能够和谐共存。这是人生的...

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答:自性就是众生本自具有的佛性。因为心迷不能自见本性,佛陀传法与众生,就是要让众生破迷开悟自见本自具有的佛性。

佛教的 诸法空相 的 “自性” 是什么意思??
答:自性就是真如自性,我们的清净自性心,也叫佛性,法身,如来藏等。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佛教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答:自性,众生都圆满具足的佛性,与佛一样的性体,叫做自性。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众生都具足如来的智慧,就是这个自性。

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
答:首先,是何期自性 而不是“其”自性就是佛性 这40个字在诠释着一个意思:自性人人都有,也就是说佛性人人都有,这个东西能了解一切 能生出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众生平等。因为佛性每个生命都有,也就是说自性人人都有。但是你和我的自性被世间的物质和我们的贪欲给盖住了,我们就像被...

佛教中“自性”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
答:你现在能思考、能说话的、能在百度上提问题的‘灵智心’,就是你的自性。但是,我们这个‘能思考、能说话的灵智心’,已经被无量劫来的无始无名所覆盖,是被‘污染’的‘自性’。只要我们能够破除(放下)覆盖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当下就能显现我们本来面目的‘自性’‘本来’。这个自性本身是不...

自性是什么 怎么样才能见自性?
答: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一种性,没有这种性能,就没有众生和一切万法。实际上呢,众生的本体我们叫如来藏,也叫真心,自性就是如来藏之性,也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的性能,也叫佛性。万法唯心所现,众生、万法,都是自性的显现。那么既然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哪里不是自性?什么不是自性?你明白了,也...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答:自性在不同的经典,有着不同的意思,具体看整句话的意思。比如“法无自性”,这个自性表示的是自我,独立存在的意思。“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就因该解释为:法界本自具有的法性。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答: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首先,在法相唯识宗和印度经典佛学中,“自性”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它并不特指心灵(能)或物质(所)的任何方面,而是指一种平常人(凡夫)的认知概念--“存在”。这里必须要强调这里是指“凡夫”的认知--即世间人常识性...

佛说的自性是什么啊,我怎么理解不了
答:自性,应该是我们的本性。什么是本性,我们困了就要睡觉,要在床上睡觉;我们饿了就要吃饭,要吃很多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吃饭,这就是本性。修道的人们,过午不食,而且不会贪睡,这都是动物的习性。这是最本性的一面。还有就是心灵上的问题,发善心、发恶意,起歹徒之心等等。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