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

作者&投稿:熊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

  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 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2、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5、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3、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4、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 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2、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5、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3、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4、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我这里有个“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参考下吧

[转帖]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
论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儒家道德思想之差异

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世界的东方几乎同时升起了两颗灿烂的巨星,那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儒家的奠基者孔子。他们所创立的两大思想体系——佛教和儒学,对整个东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与儒家探讨的对象都是人,都提出了通过个体道德修养实践达到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方法。相比之下,佛教侧重于对世俗人生的超越和对个体终极圆满境界的追求,而儒家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体修养与世俗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应该说,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虽然佛教重在出世,但并未一概否定现实人生。为适应众生的根基,释迦牟尼佛也开演了以指导世间生活为主的人天乘善法。
佛教传来中国以后,为了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使佛教在有着深厚儒家文化底蕴的中国得以生根和发展,不少人都曾致力于对佛儒的会通。东晋著名的儒家学者、文学家孙绰作《喻道论》,提出了“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口号,站在儒士的立场,从思想上调和、会通佛儒;华严祖师宗密以“五常”(仁、义、礼、智、信)配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从道德规范的角度将佛儒进行类比。在一般人看来,更是觉得儒佛都是劝人为善,在世间法这一块似乎没有多大区别。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和考察就会发现,虽然同样是讨论世间善法,但佛教人天乘善法仍与儒家道德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本文着重从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与直接记录了孔子言行的《论语》这两部典藉进行比较,将佛教人天乘善法与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差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建立的基础不同

佛教的人天乘善法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指出有因必有果,如影之随形。《增一阿含经》说:“夫人作善恶,行本有所因;彼彼获其报,终不有毁败。夫人作善恶,行本有所因;为善受善报,恶受恶果报。”认为所有的善恶行为都会形成果报,善业产生好的果报,恶业产生坏的果报。因果自作自受,即使父子亲人也不能互代。因此,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负责。而孔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是指冥冥中操纵一切的主宰者的意志;“大人”指周天子及各国的诸侯;“圣人之言”就是文王周公相传下来的典籍训诰。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君子”,是以对天命和周制的服从为条件,而统治者正是天的代言人。因此,孔子所说的道德,其基础实际上是统治阶层的意志。

佛教的善法以因果为基础,必然与人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人们为了离苦得乐,必然要主动约束自己,断恶修善。不论国王或普通百姓,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拥有特权。即使贵为一国之君,做了恶也同样要受到因果的惩罚。儒家的道德则不同,不论是谁,只要占据了统治地位,就可自称天子,堂而皇之地要求他人服从,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道德实际上已变成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时至今日,国人还常常将“民不与官斗”挂在嘴边。这种不平等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人性的践踏。究其根源,正是出自千百年来占据国人思想的儒家道德观念。

二、善恶的标准不同

《中阿含经》中,波斯匿王曾经问阿难:什么是善的身行。阿难回答说:“谓行身行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觉、慧、不恶相助、得涅槃,趣智、趣觉、趣至涅槃。”可见,佛教所说的善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尊重众生,不侵犯或损恼众生,进而帮助乃至度脱众生;二是排除一切不利于自我修持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指出有十种不善: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对自他的损害和生命的堕落,因此认为是不善,反之即是十种善业。

孔子则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仁”的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把“礼”作为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他认为这种宗法等级制度是不可触犯、高于一切的。一切行为只要符合“礼”就是善的,甚至不需要看行为本身的性质。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即使父亲犯了罪,儿子为了尽孝道,必须隐瞒父亲的罪行。反过来,父亲也要隐瞒儿子的罪过。孔子认为这种互相包庇就是最公正无私的道德,臣对君也是如此。鲁昭公娶同姓女子为妻,违背了周礼,当别人问孔子昭公是否知礼时,孔子却回答说“知礼”。直到别人指出鲁昭公违礼的事实,孔子也不分辩,只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自己把错误包下来,始终不提昭公的错误。

而佛教认为,凡对别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就是恶行,即使为了父母去行恶,同样也会受到苦报。《中阿含经》记载,舍梨子问梵志陀然:“若使有人为父母故而行作恶,因行恶故,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生地狱已,狱卒执捉极苦治时,彼向狱卒而作是语:‘狱卒!当知莫苦治我!所以者何?我为父母故而行作恶。’云何,陀然!彼人可得得从地狱卒脱此苦耶?答曰:‘不也。’”可见,佛教并不认为伦理关系可以超越于因果之上。

以因果与轮回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乃至要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不可以随便杀害它们。《杂阿含经》中,佛陀告诉准备杀生祭祀的长身婆罗门:“云何为身刀剑生诸苦报?谓有一大会主造作大会,自手伤杀尔所特牛,乃至杀害种种细虫,是名身刀剑生诸苦报。彼大会主,虽作是念,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如果不断除自心的贪嗔痴,而妄想以杀害众生作为祭礼来为自己求福,只会造下罪业,反增苦报。

但孔子则相反,认为礼比生命更重要。当子贡想把每月祭祀时用的活羊去掉时,孔子对他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与佛教相比,二者的差别何其明显!

三、道德实践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基于追求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没有超出现实人生。而佛教的人天乘善法虽然也是指导现实生活,但并不以世间生活的富足安乐为究竟,甚至不以升天享乐为目标。因为天道的生活太过享乐,不利于修道,并不值得羡慕。而有苦有乐的人间更有利于修行,因而也更值得重视。佛教的善法最终指向智慧和解脱,其道德实践的重心在于断恶修善,首先要不堕恶道,生在善处,以利于进一步修习佛法,出世解脱,即“先说端正法,后令入佛智”。

从维护纲常伦理出发,孔子认为孝便是对父母的服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孟懿子向孔子请问孝的含义时,孔子回答说:“无违。”而佛教虽然也提倡孝道,要求奉养承事父母,敬爱国王,但修证圣法的出家沙门却不必礼拜父母和国王,相反,可以接受国王和父母的礼拜。这在儒家看来实在是极大的不忠不孝。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沙门不敬王者”,曾引发极大的争论,一些保守的儒者甚至因而提议灭佛。这些都反映出儒佛道德追求的根本不同。

综上所述,虽然孔子的儒家思想与释迦牟尼佛所提出的人天乘善法都是强调现实人生中的道德修养问题,但由于二者建立的基础不同、善恶的标准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因而其道德观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佛教道德是以因果为基础,提倡平等,尊重个体的生命和权力,追求究竟的智慧和解脱;而儒家道德是建立在天命观的基础上,重视以周礼为代表的宗法伦理制度,因而其道德取向有阶级与亲疏的不同,重礼而轻人。

在当代平等、博爱、尊重人权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倡导的社会环境下,儒家道德思想虽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重视平等、尊重生命、尊重自他权利的佛教道德观将更适合时代需要,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如果人人能以因果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准则,“不自害、不害他、不俱害”,社会上自然就会少了暴力、欺诈和种种的不平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自他和乐,建设人间净土也将不再遥远。

先秦儒道文艺思想异同
在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之前,有必要对先秦的文艺思想及理论特点做一个说明。

先秦是中国社会的早期阶段,文学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文艺思想及理论有以下特点:

一、文艺思想处于萌芽状态,文、史、哲、道德、宗教不分。

二、各家各派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讨论而展开。

三、诗乐舞一体,艺术各部门理论相通。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在讨论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时候会经常引用表面上看似不相关的句子加以论证。

一、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相同之处

1、批判社会现实。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不满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文学理论和实践中加以反映和批判。孔子在《论语》《春秋》就对礼乐崩坏的情况委婉地提出批评,孟子对“人君不君”的批评更是直言不讳。庄子在《逍遥游》里面通过对绝对自由的渴望反映现实社会的人身束缚。

2、重视创作主体的个人修养,主张通过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从而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孟子主张“知言”“养气”,从涵养个人“浩然之气”达到儒家所谓的“君子”境界。庄子主张“神遇”“物化”“心斋”“坐忘”,顺应自然万化,达到物我合一,最终达到道家所谓的“真人”境界。

3、“和”的思想。儒道都说“和”。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重视礼乐制度的规范作用,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也说“和”,但是道家的“和”是出于“道”的共同本源。老子说:“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道家说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先秦儒道文艺思想的不同之处

1、在文艺价值取向上,儒家更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道家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儒家偏向提倡积极入世,推崇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关注文艺对社会的价值;道家崇尚出世,追求个人的超然独立,更关注文艺对个人的价值。
2、在文艺审美风格方面,儒家主张中和之美,追求“善”与“美的统一”;道家崇尚自然朴素,追求“真”与“美”的统一。儒家向往的是社会美学,注意发挥文艺规范社会秩序的社会功能,道家向往的是自然美学和生命美学,注重文艺对人类自身提升的作用。
3、在文艺批评标准上,儒家主张“思无邪”,道家主张“法天贵真”。儒家认为文学观照的对象,感情的抒发要受到礼乐的制约,追求“怨诽而不乱,好色而不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能过度;道家则要求按照自然之道,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表达要自然率真,不失本色。
4、关于文艺接受方面,孟子主张“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强调从作家作品角度去鉴赏;道家则强调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老子提出自身要“涤除玄鉴”(《老子·十章》),以虚静状态去感受作品之美。庄子更从虚静基础上提出“心斋”的自我提升方法。

儒家讲仁义,内圣外王,从人道
道家讲道德,顺应自然,从天道
都是道的演化,是同源,只是目的对象不同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老子为什么要修道?法家真的那么严苛吗?



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大神们帮帮忙
答: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虽形似相互对立,而终极又是联系紧密,最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古语有云:“乱则道家兴,和则儒家兴。”在我国两千多年来,儒家和道家历经波折,几度浮沉,最终成为屹立于我国传统思想领域的两座高峰,经久不衰。它们之间会有何异同呢?今天我就凭个人微薄的知识,浅谈一下。

作为两种非常高深的思想,儒家和道家有何异同之处?
答:儒家和道家希望君主可以看到民的力量,民为贵,君为轻。儒家和道家的不同之处有人生观的不同,治国论的不同。儒家思想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入世,要以优越的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人生观,内外兼修,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对社会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道家思想主张出世,道家是要超出世俗琐事,获得自身的...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 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 “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是什么?
答: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5、思想核心方面比较儒家讲求“三纲...

战国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各是什么...
答:兵家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代表,强调战争决策、指挥和统筹。兵家的思想包括对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考虑,以及战争主观指导的重要性。兵家的思想对现代军事理论和战略决策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的来说,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各有其独特的思想主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道家的异同?
答:我说其中一个不同吧,呵呵,因为我觉得这是两者间最大的相异。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前者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而后者着重的是人的自我价值。所以就有易中天关于做人要学道家而做事要学儒家的论断。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按照成先生的这种看法,儒家和道家同样都是“超越自我”来获得自身的存在的意义的,共同指向道德层面,这正是儒道两家统一性所在。在论述儒家的美学时,成先生首先认为儒学就是人学。他从孟子的“人性善”论与荀子的“人性恶”论正反两面论证儒家提倡“仁”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把“仁”确定为儒家思想的...

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在哪?
答:道家与儒家在内容和思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在其实质上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强调“以智慧运行世界”,重视“天人合一”,注重“自然”,强调“中庸之道”,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回归自然宇宙,维护大自然的秩序。而儒家则强调“以德治世”,认为社会的秩序是人们制定的,而不是自然的,...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哪些不同?
答: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在治国上,儒家提倡施行仁政,以德治国,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在阶级观念上,儒家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社会基础上的,提倡君臣、父子、夫妻、师生、贵族与普通百姓等阶级关系,道家提倡人人平等。

儒,道,法,墨,四家如何区别,有何异同之处?
答:儒﹑墨两家均主张爱,但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而墨家的爱是无差等的爱一切人。当儒﹑道两家做比较时,儒家倾向于入世,道家倾向于出世,儒家主张积极有为,道家主张消极无为。但儒家也有入世的积极有为的一面,儒家也有消极无为的一面。儒家与道家社会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处理各种社会事物的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