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襄阳,为什么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投稿:一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古以来中国四大兵家必争之地,这其中有你家乡么~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成者王侯败者寇,多少王朝不断更替,战争不断,而且战争都围绕攻城掠地展开。下面这四个地方,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哪一朝哪一代,在这4个地方都反复的争夺,得之可得天下。

五省通衢:徐州
徐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能拿下徐州,南方五省基本上就是囊中之物,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三国时期,徐州就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当时吕布和刘备占据徐州,让曹操担忧的不行,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拿下徐州,得到徐州后,曹操才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因此,徐州是个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华夏第一城:襄阳
襄阳地处湖北省,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家熟悉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里。蒙古骑兵在南下攻打南宋的时候,在襄阳受到重挫。蒙古人派精锐部队围攻襄阳长达38年之久,最后襄阳城内出现内奸,这才使得南宋丢失襄阳。在没有襄阳作为屏障的南宋王朝,在两年之后就灭亡了。所以有“铁打的襄阳”之美誉,被称为进入中原的南大门。

得陇望蜀:汉中

汉中,汉中是陕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但是在古代,那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汉中是川蜀之地的咽喉,得到汉中就可以控制西南。当年刘邦以汉中为根剧地,夺得天下,可见汉中的重要性。只要得到汉中,就可以占据川蜀,失去汉中,则川蜀不保。
控天下之咽喉——河南

河南河南素有“天下咽喉”之称,古代所说的中原就是河南,换句话说河南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几千年的历史中,就有20几个朝代定都河南。汉光武帝之所以能夺取天下,就是因为拿下了河南,才能威逼关中。别的不说,河南光千年古都就有好几座,特别是开封、洛阳,得河南者的天下,一点也不会觉得夸张。

首都或首府必须是经济政治中心,在军事地位上是占次要位置的,更何况,武汉的军事地位比襄阳还要重要。
襄阳虽然是病假必争之地,但是其经济发展和交通位置相对比喻武汉,还是略有欠缺。

一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

荆州 (现江陵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境内地势西高东低 ,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 ,微缓倾斜 ,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海拔在 20~50米之间。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广 ,北接大巴山 ,地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六省。宋之后 ,荆州辖区渐狭 ,基本限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横贯东西 ,连接吴蜀 ,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 ,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而北以至西北 ,自襄阳西北行入汉中、关中 ,北行入南阳、洛阳 ,或水或陆 ,皆有通道。
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 ,上游大部是山地 ,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 ; 下游则湖泊连绵 ,地势低洼。北当汉水之曲 ,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 ,西南列山如屏 ,群峰对峙 ,地势险峻。
由于襄阳具有枢纽地位 ,历代王朝都以占襄阳为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藉襄阳而有所作为 ,李纲、陈亮等人也曾建议经营襄阳。西晋灭吴 ,隋灭陈 ,蒙古灭南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营;曹操、苻坚、拓拔宏也曾试图争襄阳而图江南。荆州在襄阳之东南部 ,又是东南防御工事的上游要地。三国时期为争荆州而展开的几场大战 ,正是因为荆州的战略位置而引起的。
当时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辖长江南北二十多个郡 ,处于三国的交接地带 ,地理位置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该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 ,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故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地区。而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于群雄逐鹿的汉季 ,与占据荆州这一要地有关。在遇诸葛亮之前 ,刘备事业屡起屡仆 ,重要原因即在于他没能占据一块战略地位重要的地盘 ,缺乏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地理空间基础。而后 ,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 ,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
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 ;也可以顺江而下 ,直捣东吴。其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失去它 ,即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 ,只有守之余地而无攻之优势 ,当然也无法完成兴复汉室大业。正因为如此 ,刘备在赤壁之战“借 ”得荆州之后便苦心经营 ,并派关羽重兵把守 ,但最后却不慎丢失。荆州失守 ,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 ,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的平衡态势 , 并构成了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自刘备丢失荆州、夷陵兵败以后 ,蜀国尽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六出祁山 ,姜维秉承遗训 ,九伐中原 ,但都无力回天 ,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魏、蜀国力悬殊 ,二是丢失了荆州这一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 。
然而 ,以襄阳图江陵容易 ,以江陵图襄阳难。何也 ? 以襄阳来看 ,所谓“铁打的襄阳 ”,是指它有坚固的防御工事 ,并易守难攻。荆州的防御工事并不逊色于襄阳多少 ,却没有襄阳的地理优势。以襄阳攻荆州 ,水陆两路 ,襄阳都处于高势 ,拥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优势。而荆州地处平原 ,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又没有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襄阳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峡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 ,才具有攻打荆州的优势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 ,写过一部著名的历史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 》,在这部书中 ,他是这样阐述荆襄地区的战略关系的 :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 ,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三国争荆州 ,吴人不能得襄阳 ,引江陵之兵以攻魏 ,辄破于襄阳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 ,襄阳挟魏兵以来 ,而江陵之亡忽焉。 五代时 ,高氏保江陵 ,赖中原多故 ,称臣诸国 ,以延岁月。宋师一逾襄阳 ,而国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阳 ,不攻江陵 ,而攻两部也 ,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 。

二  荆襄战略地位形成的地理基础
分析构成荆州重要战略地位的因素 ,主要有三 :一是有山川之险。江陵先后有楚、梁、后梁、南平在此建都 ,作为都城历时 500余年 ,较之“十朝古都 ”南京 ,“七朝古都 ”开封 ,并不逊色。江陵南有长江天堑 ,北有襄阳之蔽 ,东有武昌之援 ,西有夷陵之防 ,地势险要 ,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二是有经济后盾。古谚云:“两湖熟 ,天下足、”对江陵而言 ,这里土地沃野 ,具有丰足的农产和水产。富饶的物质资源 ,给江陵提供了充足的兵粮。三是有交通之便。顾祖禹称 : 江陵 “控巴夔之要路 ,接襄汉之上游 ,襟带江湖 ,指臂吴越 ”。
从江陵逾江而南 ,可经洞庭湖溯湘水至岭南 ,溯长江而上可通巴蜀天府 ,顺长江而下可达吴越 ,北有大道 ,经鄢、邓、宛可出方城 ,直抵中原。交通上贯通南北 ,左右东西的优势 ,赋予江陵以中心辐轴的地位。
襄阳 ,既是东西之间的联系枢纽 ,又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接触部。它处于南阳盆地的南部 ,依托湖北 ,通过汉水和长江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 ,可以北出中原 ,可以西入关中 ,还可以汉中而联络陇西。襄阳又处水陆交通要冲 ,东道武汉。西控商洛 ,北通南阳 ,南蔽江陵 ,进之可以图中原 ,退之可以固东南。在军事上 ,襄阳“北通汝洛 ,西带秦蜀 ,南遮湖广 ,东瞰吴越 ”,向被称作“天下之腰臂 ”,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 ,战事频仍。

荆州是西南政权统一全国的两大出口之一。此出口的关闭标志着蜀汉只能从北面多山地形出发,出秦川来争夺关中、陇西,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前面的损失,几乎不存在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襄阳南郡属于荆州腹地,南郡是三面环水,在长江以北,汉江以南,不缺水,土地肥袄,从经济上面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好的自给自足的地方,而且古代交通不便,不可能架一座桥,用船极易被发现,所以那里相当有一道天堑阻挡了敌人,而且入川只有从南郡走,通过夷陵,白帝城沿长江这些路,所以从南郡走是非常方便的。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图西北。若襄阳失,则江南不保,自古未有失襄阳而保国家者。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襄阳古韵(20张)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用。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一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

荆州 (现江陵 )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 ,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境内地势西高东低 ,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 ,微缓倾斜 ,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海拔在 20~50米之间。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广 ,北接大巴山 ,地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六省。宋之后 ,荆州辖区渐狭 ,基本限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横贯东西 ,连接吴蜀 ,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 ,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而北以至西北 ,自襄阳西北行入汉中、关中 ,北行入南阳、洛阳 ,或水或陆 ,皆有通道。
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 ,上游大部是山地 ,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 ; 下游则湖泊连绵 ,地势低洼。北当汉水之曲 ,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 ,西南列山如屏 ,群峰对峙 ,地势险峻。
由于襄阳具有枢纽地位 ,历代王朝都以占襄阳为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藉襄阳而有所作为 ,李纲、陈亮等人也曾建议经营襄阳。西晋灭吴 ,隋灭陈 ,蒙古灭南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营;曹操、苻坚、拓拔宏也曾试图争襄阳而图江南。荆州在襄阳之东南部 ,又是东南防御工事的上游要地。三国时期为争荆州而展开的几场大战 ,正是因为荆州的战略位置而引起的。
当时的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辖长江南北二十多个郡 ,处于三国的交接地带 ,地理位置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该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 ,经济发达 ,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故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地区。而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于群雄逐鹿的汉季 ,与占据荆州这一要地有关。在遇诸葛亮之前 ,刘备事业屡起屡仆 ,重要原因即在于他没能占据一块战略地位重要的地盘 ,缺乏建立与巩固政权的地理空间基础。而后 ,诸葛亮在隆中为其规划方略使他茅塞顿开 ,从而把占据地理位置重要的荆、益二州作为立国要策之一。
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 ;也可以顺江而下 ,直捣东吴。其对于蜀汉政权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失去它 ,即被限制在长江三峡以西的巴蜀一隅 ,只有守之余地而无攻之优势 ,当然也无法完成兴复汉室大业。正因为如此 ,刘备在赤壁之战“借 ”得荆州之后便苦心经营 ,并派关羽重兵把守 ,但最后却不慎丢失。荆州失守 ,使这一维持蜀汉与曹魏、东吴鼎立的支撑倾倒 ,从而打破了战略格局的平衡态势 , 并构成了蜀汉政权由盛到衰的转折点。自刘备丢失荆州、夷陵兵败以后 ,蜀国尽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六出祁山 ,姜维秉承遗训 ,九伐中原 ,但都无力回天 ,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魏、蜀国力悬殊 ,二是丢失了荆州这一生死攸关的战略要地 。
然而 ,以襄阳图江陵容易 ,以江陵图襄阳难。何也 ? 以襄阳来看 ,所谓“铁打的襄阳 ”,是指它有坚固的防御工事 ,并易守难攻。荆州的防御工事并不逊色于襄阳多少 ,却没有襄阳的地理优势。以襄阳攻荆州 ,水陆两路 ,襄阳都处于高势 ,拥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优势。而荆州地处平原 ,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又没有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襄阳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峡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 ,才具有攻打荆州的优势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 ,写过一部著名的历史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 》,在这部书中 ,他是这样阐述荆襄地区的战略关系的 :昔人亦言荆州不足以制襄阳 ,而襄阳不难于并江陵也。三国争荆州 ,吴人不能得襄阳 ,引江陵之兵以攻魏 ,辄破于襄阳之下。梁元帝都江陵而仇襄阳 ,襄阳挟魏兵以来 ,而江陵之亡忽焉。 五代时 ,高氏保江陵 ,赖中原多故 ,称臣诸国 ,以延岁月。宋师一逾襄阳 ,而国不可立矣。蒙古既陷襄阳 ,不攻江陵 ,而攻两部也 ,亦以江陵不足为我难也 。

二  荆襄战略地位形成的地理基础
分析构成荆州重要战略地位的因素 ,主要有三 :一是有山川之险。江陵先后有楚、梁、后梁、南平在此建都 ,作为都城历时 500余年 ,较之“十朝古都 ”南京 ,“七朝古都 ”开封 ,并不逊色。江陵南有长江天堑 ,北有襄阳之蔽 ,东有武昌之援 ,西有夷陵之防 ,地势险要 ,进可以攻 ,退可以守。二是有经济后盾。古谚云:“两湖熟 ,天下足、”对江陵而言 ,这里土地沃野 ,具有丰足的农产和水产。富饶的物质资源 ,给江陵提供了充足的兵粮。三是有交通之便。顾祖禹称 : 江陵 “控巴夔之要路 ,接襄汉之上游 ,襟带江湖 ,指臂吴越 ”。
从江陵逾江而南 ,可经洞庭湖溯湘水至岭南 ,溯长江而上可通巴蜀天府 ,顺长江而下可达吴越 ,北有大道 ,经鄢、邓、宛可出方城 ,直抵中原。交通上贯通南北 ,左右东西的优势 ,赋予江陵以中心辐轴的地位。
襄阳 ,既是东西之间的联系枢纽 ,又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接触部。它处于南阳盆地的南部 ,依托湖北 ,通过汉水和长江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 ,可以北出中原 ,可以西入关中 ,还可以汉中而联络陇西。襄阳又处水陆交通要冲 ,东道武汉。西控商洛 ,北通南阳 ,南蔽江陵 ,进之可以图中原 ,退之可以固东南。在军事上 ,襄阳“北通汝洛 ,西带秦蜀 ,南遮湖广 ,东瞰吴越 ”,向被称作“天下之腰臂 ”,自古为兵家争夺之地 ,战事频仍。

荆州是西南政权统一全国的两大出口之一。此出口的关闭标志着蜀汉只能从北面多山地形出发,出秦川来争夺关中、陇西,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前面的损失,几乎不存在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襄阳南郡属于荆州腹地,南郡是三面环水,在长江以北,汉江以南,不缺水,土地肥袄,从经济上面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好的自给自足的地方,而且古代交通不便,不可能架一座桥,用船极易被发现,所以那里相当有一道天堑阻挡了敌人,而且入川只有从南郡走,通过夷陵,白帝城沿长江这些路,所以从南郡走是非常方便的。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无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吴国名将伍子胥、楚国名士申包胥、元末起义首领陈友谅、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明朝第一相张居正、著名文学家“三袁(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并称)”等。

襄阳为何敢称“华夏第一城”,到底有什么来头?
答:清代的一名学者就曾说,自从汉代以来,凡是想要争夺天下的人必然会将襄阳列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扼守着南北交通的咽喉,并且本身三面临江,它的军事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名著《三国演义》中看到三国演义一共有120回,其中有31回和襄阳这个地方有关,特别是在赤壁之战败北之后,曹操放弃荆州力保襄阳,...

为什么说襄阳城,是华夏第一城池?
答:从襄阳向南打,基本上是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可以直达江陵,骑兵在7天之内就能兵临江陵城下,从襄阳向西南打,就是夷陵城,骑兵同样可以在7天之内到达夷陵城,只要控制了江陵和夷陵,也基本上控制了荆州。为什么说襄阳城是古代军事重镇,华夏第一城池呢?就是因为襄阳在多方面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具备不可...

襄阳为什么是中国古代最难攻克的城池呢?
答:襄阳为什么难啃?因为它自古位处汉水中游,同时也遏守荆州门户,是俗话说的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军事家们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这样一个重镇,在这里屯粮驻军是绝对不会少的。另外一点就是它有汉水作为地利屏障与樊城互为犄角。一、三国中的襄阳战略位置。世所周知的《三国演义》中曾经多次提到了刘备向东吴借...

襄阳为何在古代的军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答:自古以来,襄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说到襄阳人们总能想到军事要塞,襄阳地理位置优越,乃是古代军事重地。自古以来一个地方想要成为军事重地,那么必然要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何谓优越的地理位置呢?月的地理位置包括地形、河流、物产,风土人情等。古代南北战争,北方人要想到达南方必然要通过河流...

襄阳作为汉水旁的小城市,为何自三国以来,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_百度知 ...
答:襄阳作为汉水旁的小城市,为何自三国以来,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从战略上讲,荆州襄阳分别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处,土地肥沃,粮食充足,夺取天下就有了钱粮的资本。大家知道战争没钱粮是无法维持战争的。从地理上讲,虽然分属两大平原,但它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咽喉之地,占领...

那位知道襄樊或襄阳与荆门的历史渊源啊?
答:襄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

谁能解释一下荆州 南郡 江陵 襄阳 樊城的关系 我搞来搞去就是搞不懂
答:南郡、江陵、襄阳和樊城是历史上荆州地区的四个重要城市。1. 荆州:原指古代的楚国,后来成为地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是周朝至三国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2. 南郡:是三国时期孙吴的一个郡,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其中江陵是南郡的郡治所在。3. 江陵:位于湖北省中部的江陵县,是南郡的...

得荆州者得天下!为什么荆州在中国历史上这么重要?
答:江陵自古就是荆州地区的重镇,这里四面平坦,靠近长江和云梦泽,是屯兵的好地方。要知道屯兵必须是产粮区,山区是屯不了兵的。楚国先是同巴人作战,控制了长江三峡。东面控制了合肥一带的江淮地区,就是伍子胥过昭关的那个地方。北面控制了襄阳——当时还没有襄阳这个城市,在樊城这个位置有个邓国,楚国灭...

七省通衢的湖北省襄阳市,有着怎样的历史?
答: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和三顾茅庐也发生在这里,由于北方战乱,襄阳作为荆州的政治中心,接收了很多来自北方的名士,比如诸葛亮曾隐居在这里,还有徐庶、庞德公、司马徽、王粲都曾客居在襄阳地区,刘备在这里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为刘备提出了夺取天下的大战略,直到今天,这里还有古隆中风景区,...

湖北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四大城市历史
答:襄樊,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宜昌历史悠久,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