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整理

作者&投稿:博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为了帮助初二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我整理了初二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供参考!
一、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3. 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注意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厚尺子要垂直放置;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 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5.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6. 特殊方法测量:累积法、卡尺法、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 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物袭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5.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 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7. 测平均速度:原理:v = s / 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8. 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 温度计: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5.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 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是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7.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 蒸发现象:定义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9. 沸腾现象:定义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0. 升化和凝化现象: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11.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 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
5.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6.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8. 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9.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 平面镜对光的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的大小,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12.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 平面镜的应用: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 透镜及分类:透镜是透明物质制成,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5.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是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是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是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6. 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决定成像的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和像距(v)。
8.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
七、质量和密度
1. 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质量的测量: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
3.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
八、力
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概念的理解: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力的作用效果: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4.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
5. 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6.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7.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8.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 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画出受力物体,确定作用点,确定标度,画线段,力的方向,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 力的示意图: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 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12.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3. 合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