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方法是什么 百度百科

作者&投稿:瞿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度百科介绍葡萄的说明方法15o个字~

【特点】 清徐葡萄粒大、色艳、肉厚、味甜。清徐葡萄有龙眼、黑鸡心、瓶儿、牛奶、驴奶、西营葡萄、白玛瑙、黑玛瑙、紫玫瑰、白鸡心等品种,引入的品种有粉红太妃、卡拉斯玫瑰、保尔加尔、葡萄园皇后、玫瑰香、无核黑、巨峰、零丹等。

补气益血,滋阴生津,强筋健骨,通利小便。主治气血虚弱,肺虚久咳,肝肾阴虚,心悸盗汗,腰腿酸痛,筋骨无力,风湿痹痛,面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首先:要明白说明方法的内涵,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知识点梳理】
  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10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一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人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强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10.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其次,要明确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表述技巧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答题规范如下:
  1、举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了XX (注意:目的是介绍知识)
  示例与分析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说明人工选择大大加快植物进化的进程时,举了牡丹的例子。
  示例与分析②: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着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引用:有力地说明了XX
  示例与分析:《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为说明赵州桥的技艺的精巧,引用了“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其知所以为’”。
  3、列数据(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XX的XX特征(事理)。
  示例与分析:“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从数字可以看出人民大会堂的“雄伟”的特点。
  4、作比较:通过XX与XX比较,突出了XX的什么特点。(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示例与分析:《人类的语言》用类比的方法,将人的语言跟人的走路、吃饭作比较,说明人的语言是“了不起的大事”,又通过人和动物的对比,具体说明了人类吃、走、说的特征。
  5、作诠释:(诠释概念或诠释原因)具体解释说明了XX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6、打比方: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示例与分析:《看云识天气》说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样比喻不但使卷云的特征更为具体鲜明,而且生动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7、摹状貌: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XX
  8、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的几种情况,便于读者理解。(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示例与分析:《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恒星的属性时,分为三种类别介绍:①“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②“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③“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等恒星。”从几个方面的介绍,使读者对恒星有个全面的认识。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9、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了XX使读者对它有了个确切的认识。(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示例与分析:(1)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3)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4)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
  (5)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废气~~氧,这就是光合作用。
  (1)例从作用的角度下定义,(3)例从特性角度下定义。(4)例先下定义再具体说明,(5)例先具体说明再下定义。
  10、画图表:简单、形象、明了地说明了XX比文字更直观,更一目了然。
  示例与分析:《统筹方法》一文中,在说明统筹方法的原理时,就配了三个图表,使道理一目了然。
  再次、通过专题训练,能够做到照葫芦画瓢,举一反三。
  【典型考题】
  题型一:简单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雾》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2分)
  答: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1分)。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便于读者理解。
  2、阅读《绿色塑料》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④ 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下,可分解成4x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 文章笫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述其作用。(3分)
  答: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了我国研究“绿色塑料”起步早,成就大(2分)。(意思对即可)
  3、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1000亿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亿,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 的小点点。
  ▲ 文第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银河比作环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状及与地球的位置关系(2分)。
  4、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
  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重运动负荷,认为(A)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竟猝死在跑步途中。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诱因。(选自2002年南京市语文中考试题,有改动)
  ▲ 文第A处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1分)。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传统体育观念注重体育负荷(2分)。
  5、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
  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重运动负荷,认为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B)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竟猝死在跑步途中。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诱因。(选自2002年南京市语文中考试题,有改动)
  ▲ 文第B处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1分)。有力地说明了传统体育观念强调锻炼时要让身体感到疲劳。(2分)。
  6、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⑦动物的能量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在这方面鸟类可以算是佼佼者了。哺乳动物每奔跑1km,100g体重大约消耗2400J的能量;鸟类每飞行1km,100g体重只消耗680J的能量,后者所消耗的能量不到前者的1/3。
  ▲文第⑦段画线句除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通过哺乳动物与鸟类比较,突出了鸟类的能量利用率高的特点。(2分)。
  7、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着。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A)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②它的另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很高,(B)生物难以生存。大约在4亿年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来到陆地,陆地才出现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C)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器”。
  ▲ 文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主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解释说明了森林有一种为人类作贡献的特殊功能(2分)。
  8、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迷 雾 探 踪
  ⑥ 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C的暖雾和低于0°C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气在凝结核上凝结长成大水滴。三、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选文有改动)
  ▲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方法的作用。(3分)
  答: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1分)。准确、简明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特点,使读者对它有了个确切的认识。(2分)
  9、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卢沟桥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桥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文第①段除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方法的作用。(2分)
  答:还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桥两旁石栏石柱头上狮子被雕刻着的姿态(1分)
  题型二:综合型
  10、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②为什么蛇有这种耐饿本领呢?因为它们有一套节约能量的技术。人们都知道,一摸到猫、狗和鸡身上,总是感到热呼呼的,可是一摸到蛇的身上,却是冷冰冰的。这是因为前者是恒温动物,后者是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身体,好像是只具有恒定温度的炉子。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就要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可是,作为变温动物的蛇就省去了这笔能量开支。它们一年四季的体温固然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体温也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动。所以,它们体内动用的能源物质,远比恒温动物为少。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如果猪每天消耗150份单位重量的能源物质的话,那么蛇只要1份就够了。在冬眠时,蛇所消耗的能量更是微乎其微,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冬眠后,它的体重只不过减轻2%左右。
  ▲本文第②段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答: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准确、具体、清晰、鲜明地说明了蛇能够消耗能量较少的特点(2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迷 雾 探 踪
  ⑥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C的暖雾和低于0°C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气在凝结核上凝结长成大水滴。三、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选文有改动)
  ▲本文第⑥段画线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方法的作用。(4分)
  答: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分)。
  举例分析:①举陕西消雾作业的实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了人工消雾法的可操作性。②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实际效果(2分)。
  1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的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而企鹅到底算不算鸟类,至今仍然大有争议。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乌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乌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方法提炼:第一段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不难看出,其作用在于精确性。第二段将北极鸟的种类与南极鸟的种类放在一起介绍,说明北极鸟种类多;第三段先介绍北极环境,再讲南极的条件,二者形成对比,说明北极的环境有利于候鸟的生存。由此可以判定文章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同样,还可以判定文章还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像第二段中的“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在这里安家落户”、第三段中的对“信天翁”的介绍就属于举例。
  最后、要找准失分点,善于总结,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