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降雪的条件是?

作者&投稿:德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就这一类的例:形成降雪的条件~

1、形成盐碱地的条件是:(1)水位上升;(2)然后气温升高,蒸发量大;(3)地表聚积盐分。
2、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1)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3)地势高,空气稀薄。

下雪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水汽饱和
饱和水汽量是指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当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所以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二、空气中有凝结核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大气凝结核由固态物质、溶液滴或两者的混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很复杂,最常见的是氯、氮、碳、镁、钠、钙等化合物。大气中的水汽能在其上凝结而成小水滴的悬浮微粒,通常称凝结核。
若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扩展资料:
通常人们对雪的最大是和寒冷挂钩的,但雪其实还具有保温的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人们冬天穿棉袄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
覆盖在地球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雪

形成降雪的条件包括:

1、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2、空气里有凝结核

没有凝结核的话,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有时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扩展资料

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同,雪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个等级。

1、小雪:0.1~2.4毫米/天;

2、中雪:2.5~4.9毫米/天;

3、大雪:5.0~9.9毫米/天;

4、暴雪:大于等于10毫米/天。

又根据积雪稳定程度,将我国积雪分为5种类型:

1、永久积雪:在雪平衡线以上降雪积累量大于当年消融量,积雪终年不化;

2、稳定积雪(连续积雪):空间分布和积雪时间(60天以上)都比较连续的季节性积雪;

3、不稳定积雪(不连续积雪):虽然每年都有降雪,而且气温较低,但在空间上积雪不连续,多呈斑状分布,在时间上积雪日数10~60天,且时断时续;

4、瞬间积雪:主要发生在华南、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平均气温较高,但在季风特别强盛的年份,因寒潮或强冷空气侵袭,发生大范围降雪,但很快消融,使地表出现短时(一般不超过10天)积雪;

5、无积雪:除个别海拔高的山岭外,多年无降雪。雪灾主要发行在稳定积雪地区和不稳定积雪山区,偶尔出现在瞬时积雪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雪



降雪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另外,雪的形成还必须有凝结核。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成为雪花。

天冷了。温度0度以下、

据悉,在气象上,雪被称为固体降水。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晶;还有一种是水汽不经过水,直接变成冰晶,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华。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降雪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水汽饱和。另外,雪的形成还必须有凝结核。   在初春和秋末,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冬季,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等,因此,气象上的降雪等级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气象上一般把雪按24小时内降水量分为4个等级:0.1-2.4毫米的降水量称为小雪;2.5-4.9毫米的降水量称为中雪;5.0-9.9毫米的降水量称为大雪;10毫米以上(含10毫米)的降水量称为暴雪。从降水量看,即使暴雪的量级也仅仅相当于雨量中的中雨。粗略地估计,10毫米深的积雪仅能融化为1毫米深的水。

温差

形成降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形成降雪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空气中含有较冷的冰晶核、水汽饱和、气温低。雪是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其主要成分是冰晶,颜色一般呈白色,不透明。在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一般不会下雪,因为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雪其实是降水的一种形式,是由大量白色不...

下雪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条件: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

形成降雪的三个条件
答:1.气温低 要想形成雪花是不能有较高的温度的,这也就是夏天为什么不会下雪的原因。当然形成雪花不一定就要求温度低于零度。雪花是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形成的。当云下气温低于零度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形成降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零度时,则可能出现雨夹雪。2.水汽饱和 空气...

下雪的条件有哪些
答: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饱和水汽量,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通过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才能凝聚成水滴,从而形成降雪。下雪的条件有两个,分别是水汽饱和...

下雪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4. 地面温度:地面温度也会影响雪的形成。如果地面温度足够低,雪就会在地面上堆积。如果地面温度较高,那么雪可能会融化成水。5.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如风速、湿度等,也会影响雪的形成和分布。例如,高湿度和高风速会增加雪的形成,而低湿度和高海拔则可能导致降雪不足。综上所述,需要注意,这些...

降雪的形成条件
答:降雪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低温、水汽饱和以及凝结核的存在。首先,低温是降雪形成的基础条件。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需要低于0°C(32°F),以使高空中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直接形成雪花,而不是雨滴。当冷空气流经较暖的湿空气时,湿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冷空气中凝结,形成云。随着冷空气的进一步冷却,...

形成降雪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凝结核: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因此没有凝结核,地球上...

什么情况下才会下雪
答:降雪必须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降雪的条件
答: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降雪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风速、风向、气压等。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影响水汽的输送和空气的抬升来间接影响降雪。例如,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一个低气压系统可能会带来大量的降雪,因为它可以引起空气的强烈上升和冷却。综上所述,降雪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包括低温、水汽、合适的...

形成降雪的条件
答:形成降雪的条件主要包括:低温、水汽和合适的抬升机制。首先,低温是降雪形成的基础条件。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需要低于冰点,也就是0摄氏度,这样才能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冰晶。当然,高空中的温度要求更低,通常需要达到零下几度甚至更低,才能确保水汽在高空中凝结成雪花。其次,水汽也是降雪形成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