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作者&投稿:衅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抓重点~

孔子的管理思想把人放在首位,其基础是仁的学说,反映提民本管理思想.在管理手段中,孔子首推教育手段,孔子的经济管理目标是遵循“义利观”而实现民众富足.

儒家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1、礼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2、德治
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
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章 孔子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其缺憾

孔子管理思想是儒家管理的根基。它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最有价值的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管理哲学范畴,也体现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和缺憾。

孔子管理思想源于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允执其中”的继承。《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述了中华管理文化的主流传统。它的主旨是允执其中。而实现执中的方法是“执两用中”。中式管理的传统就是执两用中,持中致和。“允执其中”是变易达到和谐的通路,这要借重于“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易卦模式。

《易经》由阴阳两端的符号化开始,用两端的中间组合:“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构造出了一种用以描述事物中间状态的结构图式系列及其哲理。帮助人们执两用中,持中致和。但这种结构图式系列工具相当复杂,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和使用。这就使《易经》长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难普及于世。也就是说,使用易卦模式执两用中达成持中致和的社会成本过高,难以实现。

孔子则把古代的智慧集中用到一点上来,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办法(《中庸章句》),用一套社会成本较低的中庸之道来达成持中致和。

所谓中庸,庸者,用也,“中庸”也就是用中。《礼记•仲尼燕居》载: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庸思想要求人们“无过无不及”地用中,而所守的中就是“礼”。中庸就是谨守礼制,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不改不易。经过这一番苦心的改造,使民众易于信守。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古代圣贤所教导的“允执厥中”被孔子转换成了比较简单的礼、义、和等信条,用于教化万民,达成社会的和谐。《论语•泰伯》记载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道出了孔子认为百姓可以使他们按指引的道路走,不可能使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的本意。明确地宣示了孔子将古代流传下来的“允执其中”的智慧改造成让老百姓照着做的“中庸”信条的良苦用心。孔子的智慧是:老百姓掌握“执两用中”实在太难,只好取其次,给老百姓“中庸”的信条,老百姓遵循“中庸”的哲理,依循“守礼”、“重义”的路走就得了,简单易行。“易则易行,易行则有功”,孔子的这一改革,的确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伦理和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确实有利于管理。这比要求老百姓搞明白“执两用中”的道理,而且学会应用的社会成本实在要低得多,也行得通——应该说,孔子找到了现实可行的一种治理方案,虽然不是没有负面作用的最佳方案。

这样,在经过孔子改造之后所形成的中庸思想框架里的中道和执两用中,重点也就不在于思维方法,而在于礼制、道德伦理和修养方法了。执中成了简单的守中道、守礼制。在此变化的过程中,思维方法也就逐渐僵化了,从哲学方法向侧重儒教信条的方向蜕化,也就逐渐丧失了活力。这是孔子成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致到了末世的儒学大师朱熹手里,道统就蜕化成“唯理是从”的死守信条的宗教式教义了。理学大师朱熹说:“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中即理也,孔子的守“礼”,已经被泛化为守“平常之理”,执中也就被诠释成了守“理”,遵守教条死理。中华哲学的活的灵魂也就灭失得一干二净了。曾经有过积极作用的儒家思想,从此也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了“以理杀人”,阻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腐儒,而终被五四开始的革命运动的大浪所淘汰。

老子最早看透它的弊端。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其大意是:上乘的德不依据世俗的所谓德,依此而有了真正的德。下乘的德不失却世俗的所谓德,依此就没有了真正的德。上乘的德依从无为的法则,因而没有什么是它不能做的。上乘的仁做了也没有什么作用。上乘的义做了尚有些作用。上乘的礼做了但民众不肯响应,只好揎袖出臂强牵引之迫民众就范。所以人君失却了道尔后以德为治,失却了德尔后以仁为治,失却了仁尔后以义为治,失却了义尔后以礼为治。因而礼是忠信的微薄,动乱的始端。自以为能先知的,是抓住了道的光芒,而这正是愚笨的始源。因此大丈夫应当居于道的厚实之处,而不居于它的微薄之处;居于道的敦实之处,而不居于它的光环之中。所以去掉那个而取这个。老子对借助于礼、义、仁来进行治理的方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抓住了枝末而没有抓住根本。管理的根本在于无为而无不为,遵循规律来治理。管理上的舍本求末将带来无穷的祸害。不幸言中,末代儒者的处境,正好是深陷灾祸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总之,中庸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执中思想的修正。中庸思想让传统的执中思想的哲理和方法退居二线,如孔子所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章句》),明白地说是“用其中于民”,而不是民众自己“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主语变了,由圣人代替了民众,圣人来思考,来“允执其中”,而后用在民众身上,民众只需紧随其后就可以了。对于中庸思想,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让这些正道和定理不偏地得到遵守,并且“不易之谓庸”,信守而决不改变。庸,也平常之谊,使之成为平常的状态。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制、道德伦理教化的普及。这虽然是很现实有效的治理方案,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执中思想了。过分地依赖于圣人,而忽视以“执两用中”为核心的管理哲学的根本性作用,是孔子管理思想体系的根本性缺憾。

对于这个缺憾,孔子心知肚明,或视之为“大过”,晚年也极力弥补。《论语》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称,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帛书《要》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帛书《要》篇记载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指明孔子晚年注重易的研究,关注其中的“德义”哲理,希望以易哲学来填补管理思想体系的缺憾。《周易》也就终于成了儒家的经典之一,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但是,甚至于《论语》、《史记》关于孔子学《易》的记载都受到后世一些儒家学者的怀疑,可见孔子填补儒家管理思想体系缺憾的努力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融入儒学体系,真正获得成功。历史的现实是,继承和完善传统的管理哲学,是由老子的《道德经》所完成的。因此两汉实施有缺憾的儒学治理所导致的危机,使得综合儒、道,“内道外儒”成为魏晋时期的风尚。《魏书•逸士传》云:“得道于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内道外儒”,由充分继承和发扬《易》的形而上学的老子哲学补充儒家管理哲学建树之不足,才实际上成了完善儒家治理体系的现实方法。

孔子管理思想是儒家管理的根基。它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了最有价值的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管理哲学范畴,也体现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和缺憾。

孔子管理思想源于对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允执其中”的继承。《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表述了中华管理文化的主流传统。它的主旨是允执其中。而实现执中的方法是“执两用中”。中式管理的传统就是执两用中,持中致和。“允执其中”是变易达到和谐的通路,这要借重于“执两用中”的思维工具易卦模式。

《易经》由阴阳两端的符号化开始,用两端的中间组合:“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构造出了一种用以描述事物中间状态的结构图式系列及其哲理。帮助人们执两用中,持中致和。但这种结构图式系列工具相当复杂,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和使用。这就使《易经》长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难普及于世。

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仁”和“礼”,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一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洽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 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 管理等方面。治...

法家,道家,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谢谢
答: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儒家提出那些重要教育管理思想
答:孔子本身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从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说孔子的教育内容并非这些专门技能。孔子弟子曾子就曾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笾豆之事”是指行礼之仪式,“有司”是执掌此仪式的专家,这样说,并非曾子鄙视礼之仪节,而只是说这样的专门技能有有司管理,君子所贵...

孔子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答:孔子的管理思想把人放在首位,其基础是仁的学说,反映提民本管理思想。在管理手段中,孔子首推教育手段,孔子的经济管理目标是遵循“义利观”而实现民众富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管理要左右逢源
答: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做事情恰到好处,不能走极端的意思。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答: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如远古时代火的发现,西汉时新式粮食加工机械--水碓的运用,东汉和三国时新式炼铁鼓风器--水排的...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哪些?
答:1、儒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仁政德治论。等到最后提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2、法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法制刑治论。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3、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论。认为要实现的管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2 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管理的中心。民生、民心、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就是,要给民众实惠,才能够很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为其办事。儒家管理思想认为,要想达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管理境界,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他有哪些思想观点
答: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 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思想体系的特点总结为:一是体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礼,四是行道。大到治理国家之大法,小到为人处事之礼貌;渗透生活的中庸思想,是 孔子学说的哲学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大同...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管理思想有哪些?要具体的!(很急!)
答:(2)综合评价与考核:大部分科举制考试包含多种内容和形式,从笔试、面试到论文、习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信息;(3)多层筛选与录用:科举制实践中比较注重自下而上的多层次筛选,并在适当的层次给予录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在秦始皇时代,就修建起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