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于""以"常做什么词性

作者&投稿:斐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的书法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名词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

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②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③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⑤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⑥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译文:山谷间飞起美丽的黄莺,它轻轻地降落在灌木林丛,婉转的鸣叫声这般动听。

“之”的用法和解释:(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意思:1〉到••••••去。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3〉指示代词。这、此。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代词的: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二、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三、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至于古今异义,这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多看一些课外的自己积累。有古义缩小的:如“江”,“河”有古义放大的:如“金”有意义改变的:如“讽刺”有古义为多字合义,今义双音节词语的:如“指示”

古文中,于一般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X;
以,一般是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中文言文
答:“是”在古文中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1、名词: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例句:“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代词:此,这。 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中的古文意思
答:问题一: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1.内,里。2.半,一半。3.不高不下,中等。4.zhong(四声)符合适合 zhōng ①内;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②中间;内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③<形>半;一半。《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④中等;不高,...

文言文的的几种用法
答:(《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

在古文中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一、作名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2、姓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

有哪些字在古文中表示“几个,很少”意思
答:在古文中,以下字可以表示“几个,很少”的意思:1. 鲜:鲜有闻,表示很少有听闻。2. 寡:寡助之至,表示帮助的人很少。3. 罕:罕有,表示很少有。4. 匪:匪薄,表示不多、甚少。5. 罕:罕罕,表示稀少、罕见。6. 戋:戋帛,表示很少的丝绸。7. 厮:厮锣,表示音色低沉的锣,发出的声音...

是在古文中如何表示?
答:在古文中,“是”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具体如下:1. 作代词,表示“此”、“这”。例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彼人是哉,子曰得非。”2. 作代词,表示“然”、“是的”。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贾逵请从之,未获而纳盟,盟于王庭。”3. 作代词,表示“这样”。例如:《...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意思为“是”的字是?
答:文言文中“是”字的含义: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2)又如...

文言文带中字
答:1. 古文中的“以”字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

古文中要怎么说
答:古文中的究竟:1、穷尽。①《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②汉 马融《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③《魏书·儒林传·刘献之》:“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

文言文性
答:1. 古文中(文言文)的“性”是什么意思 性,读作xìng。基本含义:①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性能等:性质、性格、性命(生命)、性能、个性、属性、粘性、弹性。②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性、开放性、指令性。③男女或雌雄的特质:性别、男性、女性。④有关生物生殖的.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