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普及率 2020年要到80%,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有无必要保护方言?

作者&投稿:和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

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也是架起全国人民沟通和各项交易往来的桥梁,所以普通话是及其重要的,而地方方言是传统民俗文化,我们不能忘本,更应代代相传,工作普通话,生活方言话这个提议非常好,但是两者应处理好运用,以免在不久将来两种语言出现演异词,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方言也是多样化充满地方色彩,一句普通要是出现多种方言演异词,那么不再会像“买单”二字让人容易理解!由此言之,无论什么语言都应规范学习用语,都要有一个本色!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是融合共赢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保护方言不是拒绝推广普通话。通过推广普通话,方言会改变因地区差别儿难于沟通的缺点;通过保护方言,普通话会增添方言精华的新鲜血液。
就如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结果是,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文言文的精华丰富了白话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中语言是一个最有特色的民族特征。中国的地域十分广阔,因此很多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的家乡方言,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文明特点。现在中国的普通话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普通话已经成为我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我看到新闻里面国家语委声称,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这个做法我觉得是正确的,而是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因为普通话的推广对于中国的语言有实际的意义,同时也时保证全国人民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语言,所以中国普通话必须要继续推广下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不过我们在普通话推广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细节,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保护地方语言,也就是方言和民族语言,因为中国的方言有各自地区的代表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我开篇的时候说的,中国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我们每一个民族的语言和地方的方言,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中国文化。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区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不注意方言的保护,我觉得这是错误的事情。因为方言如果一旦失去,那么中国的文化就等于少了一个支撑,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诸子百家的说法,意思就是要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见解,正在相互的碰撞中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文化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其实就是这个关系。

中国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要鼓励大家学习方言,起码每一个地区的孩子,应该会自己地区的方言。这样既可以推广普通话,又可以保护方言。普通话是全国团结的象征,方言是中国历史文明的积淀,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推广普通话固然重要,保护我们的方言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

每次回到绍兴,下了车站后听到前来拉客的出租车司机操一口地道的绍兴话,虽不免对这种主动贴上来的牛皮糖行为略微反感,但对于熟悉的家乡话,还是感到分外亲切。

遗憾的是,家乡的后生崽子们,很多都已经不会说绍兴话了。长期浸染于校园的普通话环境,而在家中,父母长辈又似赶时髦一般刻意用普通话与自家小孩交流,深怕他未来讲不标准普通话似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方言在最年轻的这一代的世界里,印象越来越淡。

方言的脱节,带来的很有可能就是方言的失踪。

普通话自然应当被普及,作为全国性官方性语言,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对于广域的地区间的联系,人的交流,都大有裨益。

但普通话的普及,不应当以牺牲方言为代价。

这两者,丝毫不相悖。

我也说不出,方言在现时今日,起着怎样的作用。我说不明白,或许有很多作用,或许,百无一用。会说方言的互相说方言,会普通话的,就用普通话交流。

两不相干,是该如此吗?

如若方言在现今真的没了现实意义,那是否,就可以任由它在年轻一代中趋于消淡,直至消逝?

没用的东西,无需保留?

精神寄托?宗族归属?地区认同?文化认同?

如果要阐释方言的价值,那一定是有的。但现实意义,则确实是很飘渺的。不会绍兴话的人在绍兴,照样活得很好。多年生活下来,学了绍兴话,也不见得就会怎样了。

用来研究历史,作为语言学的一种被研究?历史,语言学,这些本都是为许多人所看轻的东西,那方言傍上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

所以从切实直观的角度考虑,方言可能真的是没什么用的。

然而文学在多少人眼中都仅是一种消遣罢了,还有音乐,还有绘画。

你要说这些有什么现实意义,似乎也说不很明白。但它们却在许多人心中无比重要。

越是不具备实际用途的事物,或许越是具备精神价值。越是不能拿来干嘛干嘛的东西,或许越是在某些时刻,缺失它带来的影响无比巨大。

方言就是如此。

精神价值既不能用来造枪炮,也不能用来糊口。

但就像我在回学校下车的时候,听到那一熟悉的绍兴口音,心情就瞬间畅快不少。

有些东西你没有可以衡量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作用,但你就是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就像不能否认你对于家乡人莫名的亲切感一样。不能否认有时候家乡的一草一木,确实比外头更让人喜爱呢。

或许方言,就是每一个异乡人内心永远能够守住的故乡。如果未来的人没有了方言,或许,在远走时,内心的故乡也迟早要被遗忘。

推广普通话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觉得推广普通话跟保护方言并不冲突。另外,推广普通话确实是好的,但是也应该因地制宜,可以推广,但是不能强制性推广,因为有些地方也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必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人口很多,而且因为此前对于普通话的推广,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听得懂普通话,或者可以用普通化表达了,哪怕自己表达的可能并不太准确,说的并不是特别流利,但是并不妨碍日常的交际,这就足够了。

现在说普通话说得多,将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用语的城市,除了一些原本就说普通话的城市之外,加上一些大城市,由于外来人口多,也会慢慢用普通话交流,比如深圳、广州等等地方,这些地方推广普通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可以加强交流,促进本地居民跟外来人口的关系密切程度。

但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他们基本上一生都在自己的这一座小城市度过,他们会遇到的也是自己这一座小城市的人,他们平时说的话,也是家乡话,是自己本地的方言,所以,在这些城市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不大,让他们能够听得懂,并且能够说一些就好了,强制性推广,要求他们平时也用普通话交流则没有任何必要性。

另外,对于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而言,不会因为普通话的推广而消失,比如在广州,很多人都会说粤语,但是回到家乡,依然还会用家乡话交流,不会让家乡话消失,所以不需要刻意保护。对于一些本身使用人数就特别少的方言,这一类的方言哪怕没有普通话的推广,慢慢都会消失,这些方言,有研究价值的最好保护起来。

我认为十分有必要!!!

普通话的存在,首先全中国民族比较多,各民族有自己的放心,互相交流不方便。其次中国走向世界,有必要用一种正规的代表性需要来促进各国的交流,所以诞生了普通话,普通话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不同民族的人有共同的语言,让中国话传播到世界,在世界上有些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语言它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当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个工具的初始模样。普通话也是由方言改变的,主要来自于北方方言,所以南方人学起普通话来比较困难。而方言正是一方土地的结晶,是早些时候祖先们智慧的精华。

交流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所以说语言一定是一个地方的精华,它能够保留很多东西也能够传递出去,在不经意中间,语言的底蕴已经非常深厚,有些文化已经完全的蕴藏在里面。世界上有很多语言已经销声匿迹,成为了没有办法再拿回来的财产,国外努力创办方言学校就是为了这个,而我们中国,民族众多,方言更多。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丧失一种语言就是丧失一方文化。

如今很多家庭里,爷爷奶奶一辈的,几乎普通话都不过关,方言记得很清楚,熟练运用。到了我们孙辈,有好多方言已经不会用了。有些词语表达的意思普通话表达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方言的几个声调几个词语就能让同乡听懂。所以方言还是有一定重要性的。

方言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习普通话之外,我们有必要保护好方言。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地方方言,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博,为了国民的交流需要,普通话的推广有其客观必要性。特别是在进入异域他乡之时,如若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没能达到交流的需求,那势必会寸步难行。然而对于本土人民来说,他们可以利用本地方言,畅所欲言,尽情交流,普通话不过是多了一种表达渠道。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普及,方言正呈现萎缩的态势。在年轻一代,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学校普通话教育,家长为了迁就学校教育成果,以至于方言已经逐渐成为,仅仅跟父辈祖辈进行交流的工具。而在他们同辈交流之间,普通话才是独一无二的选择。

所以,保护方言就摆上了我们的议事议程。方言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是很大的价值。方言是承载地方文化的载体,代表了是地方文化的独特性,甚至也代表了一方百姓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地方方言的衰落,必会慢慢导致文化的趋同,而文化独特性、多样性的消失,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对世界文化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方言的消失,会导致我们无法解读一些由方言构成的文化遗产。

一些有识之士正逐渐认识到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李礼辉等1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及早保护方言的建议,建议加强对方言的调查和研究。甚至在中小学不再禁止方言,适当安排方言教育。这样一种做法,特别是小学生都不再禁止方言,似乎与推广普通话背道而驰。那我相信,普通话的推广并不能依靠对方言的压制而进行,方言与普通话应该是携手并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