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科技活动

作者&投稿:承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科技活动~

指在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内,即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科技活动。所谓有组织的、系统的科技活动,指在一个机构的范围之内,并列入这一机构的工作计划,由这一机构的人员有计划地进行的科技活动。目前,我们统计的科技活动,指调查范围内有组织有系统开展的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活动及科技服务活动

节能减排的领域有很多,可根据目前国家的科技方向来选择课题。
如:
1、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及产品
2、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设备及产品
3、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及产品

2004年11月23日,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会议(地方)在江苏徐州召开。鹿心社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切实加强地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

2005年1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首批5个重点开放实验室正式挂牌,分别是: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开放实验室、地壳变形地表过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地下水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5年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中国申报的浙江雁荡山、福建泰宁大金湖、内蒙古克什克腾、四川文兴4家地质公园通过评审。

2005年2月16日,由中国地质大学组建的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审查。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5年3月15日,《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两刊分别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华美金凤鸟化石

2005年3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公布了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发现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省。认为这是世界最原始的鸟类化石。

2005年3月28日,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005年4月18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举行竣工典礼,曾培炎副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孙文盛部长主持典礼,鹿心社副部长宣读表彰决定,授予王达等16位同志“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曾培炎副总理向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进工作者颁奖

2005年4月22日,第36个“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在国土资源部举行,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为“世界地球日”纪念邮票首发式揭幕,李元副部长主持了首发式。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枚“世界地球日”纪念邮票。

何鲁丽副委员长和孙文盛部长为“世界地球日”纪念邮票首发式揭幕

学生们观看“世界地球日”宣传展板

2005年4月30日,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务结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派出7位科技人员参加了这一重大的科学考察活动。

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务结束

2005年5月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3位科学家刘晓春、任留东、徐刚完成了对南极普里兹造山带地质考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对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2005年5月31日,“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为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5年6月25日,第15个“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现场

鹿心社副部长认真回答记者提问

2005年6月29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孙文盛部长为这次研讨会发来贺信,鹿心社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并对今后几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研讨会现场

“金土工程”项目发布会现场

2005年8月7日,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测定及其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科学家丁悌平报告了硅原子量测量的最新成果。

2005年8月18日,第八届国际矿床地质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5年8月26日至29日,第六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和中国地质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孙文盛部长向大会发来致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先生在大会上致词。

2005年9月14日,“大型科学装备远程共享示范——离子探针质谱仪远程共享控制系统”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首次实现离子探针质谱仪远程测定锆石年龄。

2005年9月14日,我国政府与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联合举办的第42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汪民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5年12月16日,国土资源部科学家杨文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

2005年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这是中国地质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6年1月23日,中国地质学会第10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评选揭晓,评选产生了10个金锤奖、40个银锤奖。

孙文盛部长向金银锤奖获得者颁奖

2006年1月24日,由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的“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国土资源部科学家参加并实施的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我国测定珠穆朗玛峰“身高”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2m等3项地学成果入选。

2006年3月1日,国土资源部网站在国务院信息办组织的2005年度中国政府网站评估中名列前茅。

2006年3月18日,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中国委员会成立,孟宪来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中国委员会主任。

2006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确定用15年时间显著提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推动并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

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年4月3日,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就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做出重要批示,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2006年4月3日,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曾培炎副总理出席颁奖仪式。

曾培炎副总理向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颁奖

领导参观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展

2006年4月5日,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孙文盛部长做重要讲话,提出了“科技兴地”战略的总体思路,李元副部长做大会总结。会议讨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举办了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展。

2006年4月22日,第37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鹿心社副部长参加纪念活动并致辞。

2006年4月27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七个主要预期指标和七项主要任务。

2006年5月10日,国土资源部做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标志着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战略正式启动全面实施。

2006年6月16日,国土资源部科学家尤海鲁等撰写的“中国西北早白垩世两栖型今鸟类化石”一文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认为中国甘肃鸟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今鸟类化石。

甘肃鸟化石

2006年6月20日,为了加强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孙文盛部长任组长,李元、鹿心社、贠小苏、汪民、王世元副部长任副组长。

2006年6月25日,第16个“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李元副部长,王世元副部长到现场参加活动。

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现场

李元、王世元副部长认真回答群众提问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6年7月2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庆祝建馆90周年暨“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孙文盛部长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并为巨型山东龙雕塑落成剪彩。

2006年8月19日,中国白垩纪大陆科探井开钻。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集团总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技术人员和钻井工人参加了开钻典礼。

2006年9月5日,《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审查实施办法(试行)》出台。

2006年9月16日至21日,第六届国际地质及环境材料分析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是:资源与环境材料的现代分析技术。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6年9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科学家在西藏发现全球第三颗超过40亿年的碎屑锆石。

2006年10月9日,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孙文盛部长任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贠小苏副部长任大会组委会主席。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地下水的现状和未来。

2006年10月12日,为全面实施“科技兴地”战略,促进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快推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国土资源部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由48位专家组成,李元副部长任主任委员。

2006年10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50周年。曾培炎副总理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题词: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李元副部长代表孙文盛部长致辞。

2006年11月15日,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50周年院庆现场

专栏一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节选)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颁布。为贯彻落实《决定》,2006年4月3日,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曾培炎副总理莅临大会并做重要讲话,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地质工作,要努力做到”四个统筹”,即统筹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

曾培炎副总理在全国地质工作会上讲话

《决定》指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一)推进地质科技进步。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编制全国地质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低品位资源、难利用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实施地壳探测工程,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提高现有地质装备利用的效率,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长期观测站网等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质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地质科技领域的作用。建立多渠道的地质科技投入体系。

(二)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地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地质类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共建。加大对地质类教育的财政投入。保持合理的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提倡高等院校地质类教师到地质勘查单位挂职,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地质一线就业。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三)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专栏二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

孙文盛部长和李元副部长向先进个人颁奖

2006年4月5日至6日,国土资源部建部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部署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动员整个国土资源系统,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

孙文盛部长在会上做重要讲话,重点部署了“科技兴地”战略,并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三条政策措施: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切实保障科技投入;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方式。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大会发布了《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讨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决定成立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导小组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大会对国土资源系统50个“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140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展,展示了国土资源部的科技实力。

为贯彻落实本次科学技术大会的精神,国土资源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2006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

2006年5月10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决定》颁布。

2006年6月20日,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2006年9月5日,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审查办法(试行)》出台。

2006年10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专栏三

孙文盛部长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节选)

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显著增强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人才培养机制,整体提升系统人员素质。促进科学技术更加紧密地与国土资源工作相结合,促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服务,努力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孙文盛部长在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

(一)必须确立实施“科技兴地”战略的重点目标任务。实施“科技兴地”战略,重在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增强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国土资源工作的贡献率。

(二)实施一批带动性、突破性、原创性的重大科技专项。落实“科技兴地”战略的重点任务,必须按照有利于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有利于实现关键技术集成,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有利于改善科技基础条件的原则,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任务是要建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这就是要围绕国家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为主,形成由公益性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和相关高校组成的部和地方配置合理、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不断培养杰出人才。一定要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和凝聚优秀人才、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坚持从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原则,以国家和部重大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能解决重大问题的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国际一流的学术团队,在省、市两级培养一大批青年科技骨干,形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老中青结合的科技队伍。

专栏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胜利竣工

曾培炎副总理与许志琴院士在亲切交谈

2005年4月18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竣工典礼在江苏省东海县大陆科学钻探现场举行。孙文盛部长主持典礼,曾培炎副总理出席竣工典礼并讲话,强调要加强地球科学理论研究,加快地球探测技术发展,并向广大地质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加强重大地质课题研究;二是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深化地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四是重视地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五是扩大地质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典礼上,王达等16位同志被授予“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被称为“入地工程”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中正在实施的20个项目里最大的项目。科钻一井开钻1353天,在坚硬的结晶岩中钻进5158.2m,连续取心钻井,不仅在我国没有先例,在世界上也属于高难度的钻井工程。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化了对地壳成分、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在工程技术方面,有力地促进了钻探、测井、实验测试等地质探测技术的发展,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钻进系统,提高了我国地球科学理论和地球探测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

竣工典礼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