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几个意思?长安十二时辰外,唐代还有什么称呼?

作者&投稿:保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语词典-京东图书,丰富读物让孩子爱上阅读!~

假如给我们一次机会,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唐代,在帝京长安游玩十二个时辰,我们能够凭借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所教授的唐代称呼,如“圣人”、“阿郎”、“公”……等等,与唐朝人沟通自如吗?



请先看下面这封书信:

“敬爱的五郎:咱们分别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天才发生的事,其实你离京出差已经过去好些日子。不写一卷书信给你,都无法缓解我对你的思念之苦了!满纸大白话,你别介意哈!现在入秋了,天气凉热不定,希望五郎身体健康。这里大君、大家万福安和。近日,中使来家颁敕,说大君封大家为XX县君,敕旨里赞扬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诫,接娣姒而生小功之亲……誉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还说,‘大家对尊君素所亲近,敕令我们带句玩笑话过来给他——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无事时多多思量这句民间俗谚,哈哈哈!’五郎,你说多有意思,大君爱掺合晚辈私房事的毛病怎么就传得满城风雨,连‘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这封信是笔者对唐代一封“妻与夫书”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但其中的各种称谓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没有被信里颠来倒去的“大家”搅晕呢?不错,此处的“大家”有好几个意思,但的确没有一个是我们大家常用的那个意思。



“大家”一词,古义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亲,即婆母,对应信中的前三个“大家”。相应的,丈夫的父亲称为“大君”,对应信中的第一、三个“大君”。

如资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师所说,唐人杜友晋《新定书仪镜》之《妇人书题廿首》有载,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为“大君”、“大家”,告诉丈夫“大君、大家动止万福(公公婆婆万事顺意)”。

【原文:拜别如昨,炎凉数变,不枉翰墨,无慰驰情。秋中差凉,惟五郎动静兼胜,即此大君大家动止万福,男女等无恙。未由宾觌,但增驰系。因使,不宣,谨状。本文开篇书信即依据该书信进行艺术加工。】

不过,笔者认为,当“大家”指代婆母时,应该不止适用于书信等书面语境,也可用作口头称呼。有资料为证:中唐代宗、德宗两朝名将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据唐人赵璘《因话录》记载,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枢结婚。某年,李晟庆生,大摆宴席,女儿李氏回娘家为父亲祝寿。刚吃着饭,有个小婢女跑来,附耳对李氏说了几句悄悄话,李氏点点头,示意她暂退。不一会儿,小婢女又跑进来,继续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觉得很奇怪,问出了什么事?

李氏回禀:“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这里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点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随时了解、通报婆婆的情况。”可见,“大家”是能够用于口语闲谈的。

【《因话录》原文:崔吏部枢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妇耳语久之,崔氏妇颔之而去。有顷,复至,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

有一个值得考究的现象,据《闽南话百科:“大家”变成“婆婆”了 ?》一文介绍,直到近现代,老一辈闽南人依然将婆母(婆婆)称为“大家”(发音dǎi gā),老话叫作“大家惜新妇,吃穿项项有”。这是否说明近现代闽南语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汉语称谓呢?

“大家”古义之二:通“大姑”,古人对贤明女子的尊称,东汉以来,可专门用于指代一个人——《女诫》作者班昭,对应信中的第四个“大家”。



想要看懂《长安十二时辰》必须知道的道家小知识有哪些?
答: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可谓几经沉浮,在道教初期,以老子为始祖,尊老子为最高神,称为太上老君。到了东晋,上清派、灵宝派出,他们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为尊,老子的地位一降再降,在三清尊神中只排到了第三。我觉得吧,老子本人对这些虚名应该是无所谓的,但以老子为先祖的大唐李氏,可就坐不住了,...

《长安十二时辰》被批晦涩难懂,是因为哪些台词藏的意义实在太深?
答:因为对于推断来说,有人非常喜欢,三言两语便能看明白故事的脉络。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就一些推理的人来讲,那些文绉绉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痛苦。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一个关于唐朝国都长安的故事。有少数民族的入侵者想要在长安的上元节,进行一场纵火案,想要将唐朝的长安城化作灰烬。而这时得到风声的...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隐藏的剧情和细节,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
答:以前只在壁画和古画中见到过,另外,这剧对皇上的称呼是圣人,而不是陛下和皇上,也许这就是大家为什么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所在了。为什么别的古装剧我看不进去,就是因为这些剧对皇上的称呼全是一个样,都是陛下和皇上,衣服也千篇一律,你都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第三,这部《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建筑和服装...

网友认为《长安十二时辰》烂尾,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其实我不觉得,说正经的,这部剧结构很有意思:前面30集是侦探动作片,暗线和伏笔处处,33集花萼楼后就变成政治剧。所以导演说,这部剧的主角是长安的确是一点没错。那么这样的结构,就导致了很多观众接受不了,到后面就纷纷说烂尾。我之前分析过,这个剧是罗生门,每一个参与者推波助澜,都以为自己是...

《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与小说情节有何不同?
答:另外【长安十二时辰】的原著里李必的绝对是一个狠辣果决的人物,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跟何执正在很多方面有直接的冲突,李必开始就想要抓狼卫,可是作为何执正则是比较关心太子,所以后面两人会有很大的冲突,但是电视剧里面这点改变很大,这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隐藏剧情/细节?
答:这部剧里面隐藏了很多细节方面的东西,比如全剧的第一个镜头的出现就是采用的长镜头,导演可不是随随便便就用的,这个长镜头从一开始就展现给观众一个有生活气息的长安,出现在第一个长镜头里面的歌姬,小摊小贩,胡饼等等,这都能体现出当时长安市民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也能感同身受,长安城不再繁华...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值得剖析的细节和彩蛋?
答:1、拍摄手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长安十二时辰》的构图方式和《琅琊榜》非常的想像,都是用了人类最舒服的视角来拍摄的。各种大量运用逆光、侧光的镜头不仅让人物和环境完美融合。最厉害的还是一镜到底的拍摄,简直拍出了电影的质感。2、历史还原:听说这部剧由美术指导杨志家和金杨操刀联合北斗北工作室花...

《长安十二时辰》被吹爆了,依然有瑕疵,哪一处剧情很不合理?
答:《长安十二时辰》,豆瓣评分达到了8.8分,俨然超过了之前的《破冰行动》,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大唐盛世的繁华细节展示,都是此剧的亮点,精彩程度自然不言而喻,不过该剧依然存在有瑕疵,一处剧情不合理,还有演员对白是硬伤!首先说该剧最大的败笔就是演员的对白太多文言化了,虽然这是古装剧,但是艺术...

《长安十二时辰》:没有真正的反派,只有终极的不幸
答:他女儿难道没有恨的资格吗?她当然有。萧规也同样。然而,恨“没有用”。这个口口声声说“有用”的人,应当心知肚明自己做的一切其实都“没用”,四方来朝之际、万民瞩目之时,圣人死去,对大唐百姓而言有何裨益?《长安十二时辰》里反复出现“为救很多人而杀一个人是否值得”的无解悖论 ,比如...

《长安十二时辰》刺杀林九郎只是幌子,龙波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答:但是我们也可以知道剧中的主人公张小敬也不是吃素的,最后的剧情该是什么样的结局?我们也现在也是没有办法进行判断的,但我想这个结局肯定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就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的最终结局吧!以上就是我对于题主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些其他的观点,或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