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不用毫升表示,而用

作者&投稿:其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降雨量为什么不用体积或质量单位,而用毫米作单位?~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毫升?

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雾和雾淞等各种降水形式。

降水量(主要是指:降雨量、降雪量)的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100毫米的降水量等于100升/平方米的降水量。如果换算为降水量的平均水深,100毫米的降水量等于1平方米平均有0.1米深的降水量。

降雪量的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降雪量是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降水多少的数据。

气象上,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那么1毫米的雨究竟是多少呢?1毫米的雨量,表示在没有蒸发、流失和渗透的平面上,积累了1毫米深的水。如果按一亩地的面积计算,就等于往一亩地里倒了0.667立方米的水,也就是667公斤水。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单位面积(每平方米面积)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 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 :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降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

降雪由于含水量不同、温度条件不同,积雪深度也不相同。在气象观测上,需要用一个标准进行界定。降雪量就是这样一个指标,它是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量降雪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雨量筒接雪,然后将筒中的雪融化成水,用雨量杯测量,以毫米为单位;另一种是用专用仪器称重,然后换算成毫米单位。

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例如:2009年11月初,北京市出现降雪时,气温还相对比较高,而此次降雪温度很低,雪花比较松软,因此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厘米或米?

至于为什么用毫米,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平时就只下几毫米,如果非要用标准单位“米”,那么所有的记录单上都要记成“0.00*”米了,记得累,占用的纸也多,说的时候也别扭。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毫升?

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雾和雾淞等各种降水形式。

降水量(主要是指:降雨量、降雪量)的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100毫米的降水量等于100升/平方米的降水量。如果换算为降水量的平均水深,100毫米的降水量等于1平方米平均有0.1米深的降水量。

降雪量的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降雪量是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降水多少的数据。

气象上,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那么1毫米的雨究竟是多少呢?1毫米的雨量,表示在没有蒸发、流失和渗透的平面上,积累了1毫米深的水。如果按一亩地的面积计算,就等于往一亩地里倒了0.667立方米的水,也就是667公斤水。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单位面积(每平方米面积)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 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 :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降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

降雪由于含水量不同、温度条件不同,积雪深度也不相同。在气象观测上,需要用一个标准进行界定。降雪量就是这样一个指标,它是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量降雪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雨量筒接雪,然后将筒中的雪融化成水,用雨量杯测量,以毫米为单位;另一种是用专用仪器称重,然后换算成毫米单位。

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例如:2009年11月初,北京市出现降雪时,气温还相对比较高,而此次降雪温度很低,雪花比较松软,因此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厘米或米?

至于为什么用毫米,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平时就只下几毫米,如果非要用标准单位“米”,那么所有的记录单上都要记成“0.00*”米了,记得累,占用的纸也多,说的时候也别扭。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

今天,办公室的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毫升?也就是说,为什么采用长度单位而不采用体积或质量单位;第二,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厘米或米?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毫升?

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雾和雾淞等各种降水形式。 

 降水量(主要是指:降雨量、降雪量)的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100毫米的降水量等于100升/平方米的降水量。如果换算为降水量的平均水深,100毫米的降水量等于1平方米平均有0.1米深的降水量。

降雪量的单位是:毫米或升/平方米。降雪量是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降水多少的数据。

气象上,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那么1毫米的雨究竟是多少呢?1毫米的雨量,表示在没有蒸发、流失和渗透的平面上,积累了1毫米深的水。如果按一亩地的面积计算,就等于往一亩地里倒了0.667立方米的水,也就是667公斤水。 

降水量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单位面积(每平方米面积)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它的单位是毫米。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 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 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 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 过程。

  中雨: 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 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 :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 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 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三种。暴 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 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 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 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数。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降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 

降雪由于含水量不同、温度条件不同,积雪深度也不相同。在气象观测上,需要用一个标准进行界定。降雪量就是这样一个指标,它是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量降雪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雨量筒接雪,然后将筒中的雪融化成水,用雨量杯测量,以毫米为单位;另一种是用专用仪器称重,然后换算成毫米单位。 

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例如:2009年11月初,北京市出现降雪时,气温还相对比较高,而此次降雪温度很低,雪花比较松软,因此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厘米或米?

至于为什么用毫米,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平时就只下几毫米,如果非要用标准单位“米”,那么所有的记录单上都要记成“0.00*”米了,记得累,占用的纸也多,说的时候也别扭。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这是降水量定义决定的。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在一亩地(666.7平方米)上面的降水量到达水深1毫米。

扩展资料:

按降水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 今天,办公室的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 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第一,降水量的单位为什么是毫米,而不是毫升?也就是说,为什么采用长度单位而不采用体积或质量单位;

那是国际通用的

下雨是怎样来计量的?
答:所谓雨量,就是在一定时段内,降落到水平面上的雨水深度。用雨量计测定,以毫米为单位,气象台站在有降水的情况下,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一、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二、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

降雪量如何换算成降水量
答:10厘米 * (0.2克/立方厘米) / (0.8系数) = 2.5立方厘米 2.5立方厘米 * 1毫升/立方厘米 = 2.5毫升 2.5毫升 * 1毫米/毫升 = 2.5毫米 因此,降雪量为10厘米的地区对应的降水量为2.5毫米。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转换值可能会因地区和特定条件而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

降水的量级用什么表示
答:降水量等级划分的原则降水量按24小时、12小时两个时间段进行划分。降水量等级划分降雨分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共7个等级。

降水量应该用什么单位
答:毫米或升/平方米

100mm降水量大概有多少毫升,急
答:同意1楼的观点,如果没有排水系统而且地面无法吸水的话,100毫米的降水量就是所有覆盖地区地面水有100毫米高,比如说范围是100平方米内的降水量100毫米,就是100平方米乘100毫米的体积,如果范围是1000平方米,就是1000平方米乘100毫米,降水量其实不表示降水中水的总量,是一种变相的计量单位,和光年一...

降雨量与毫升的转换
答:全世界都统一使用:毫米或升/平方米作为降水量(降雨量)的单位。即500ml是0.5升/平方米,相当于0.5mm的降雨量。

不明白降水量 mm的概念 “局部雨强之大历史罕见,最大的房山区河北镇为4...
答:单位面积上所降雨水的高度或深度……mm毫米。

一场小一雨的降水量约2什么填单位
答:应该填mm或毫米,这是天气预报中的降水用语:①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②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之间有何区别: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中雨为10~25...

1mm的降水量相当于多少水 1mm的降水量相当于几毫升的水
答:1、1mm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2、在气象上,一般把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气象部门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3、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