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厨人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
第二,有仇必报,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
第三,“杀降”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
一、身世背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二、治军作战  
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
三、性格品质  
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四、时代变化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
当然,无论是李广还是卫青,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为汉王朝的边疆稳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崇敬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
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其次,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
第三,“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

1、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

2、有仇必报,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

3、“杀降”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

原文节选: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此文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

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   
  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则行事十分认真、严格,与李广截然不同,因而其军队从未遇到过大的危险。程不识也说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事作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   
  其次,有仇必报,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譬如,霸陵尉本是按军令执行,做法并无太过之处。然而李广却始终记下这一“仇”并寻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试想,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   
  第三,“杀降”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基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以及李广自身的这三大致命的弱点,“李广难封”也就并非偶然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广的悲剧值得后人借鉴!

一方面过分依仗自己的功劳,倚老及功卖老,另一方面各种史学评论家的笔尖,对李广过分歌功颂德,还有就是匈奴对他的优待。令他在功劳及赞美中过于自负,误以为汉武帝真是一位千古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