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作者&投稿:笃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政权~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为了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此原则,在政权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1/3。据此原则,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成为中国最进步、最坚强、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到1941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为减轻人民负担,切实爱护节省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争资源,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

  通过“精兵简政”,成功地解决了党政军机构庞大和受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更加适合游击战争的需要,同时,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联系。

  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持抗日战争和巩固抗日政权,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依靠广大的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对此,中共在根据地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即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减租减息政策最早在晋察冀边区实行,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开始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促使了抗日根据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这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生产运动。从1941年前后,根据地形势越来越复杂,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并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这各方针指引和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展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形式是三三制。
三三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三三制的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为防止地主豪绅钻进政治机关,规定基层政权的成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变通。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历史发展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了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共中央于1940年3月6日,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召开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133名参议员出席,其中有共产党员46名,占三分之一。各个根据地相继进行了改选,建立了“三三制”政权,颁布了施政纲领,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运动和政权建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三制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为了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此原则,在政权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贯彻实行“三三制”建政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1/3。据此原则,各抗日根据地通过各种民主方式建立并健全了各级政权机构,成为中国最进步、最坚强、拥有最广泛社会基础的抗日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三三制”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方针在政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从政治上调动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人民的团结,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为敌后抗战渡过极端艰苦的阶段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到1941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为减轻人民负担,切实爱护节省根据地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争资源,巩固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

  通过“精兵简政”,成功地解决了党政军机构庞大和受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力之间的矛盾,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更加适合游击战争的需要,同时,大大减轻了人民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联系。

  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军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没有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支持抗日战争和巩固抗日政权,都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要依靠广大的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对此,中共在根据地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即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减租减息政策最早在晋察冀边区实行,从1940年初到1941年底,各根据地开始普遍贯彻。减租减息政策促使了抗日根据地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使上层人士和开明绅士增强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信心,从政治上、经济上巩固和加强了根据地的建设,这对于敌后抗日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生产运动。从1941年前后,根据地形势越来越复杂,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并制定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这各方针指引和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的展开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巩固根据地人民抗日政权,渡过严重困难,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和三三制政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