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戒妄,修定

作者&投稿:谢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如何修行戒、定、慧?~

“戒”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
“定”,做到修戒里的所有内容,并且保持不变,定生
“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只是角度不一样

“心如止水”的意思就是不为自己而起心动念
“随缘度日”的意思是一切都为其他人着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别人
“缘起性空”所描述的是不可以执着于一切物质、现象
“不被物转”就是具有定性,不再被境界诱惑
“随缘自在”是说随顺一切事态的发展,体会随缘的深意,就会生活无障碍,一切自在

阿弥陀佛

读一部经,跟一位法师学,少娱乐修清净,早晚做功课。能不管的不管,能不学的不学,能不做的不做。南无阿弥陀佛!

可以采用观心、参禅、念佛等法门。
举例-——元音老人讲如何观心(观照 )
达摩祖师:「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但如何观心?本文即是元音老人对这个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尤其是下座后日常生活中的观照,保护本心、观照除习,学佛修行得受用与否,此处即是关键,相信对同学们很有帮助。下面将元音老人在散落其著作和开示中有关观心功夫问题的论述,略加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我们学佛修道认识本性之后,就是具正见。见性之后,本来应是无修无得无证的,但是你习气未了,见境还要动心,那就生死不了,还是要修。为何如此说?因为你成佛之后,佛也不可得,哪还有什麼东西可得?所以是无得;既然无得,你证个什麼东西呢?所以是无证;无得无证,你本来是佛,不是修成,所以是无修。然而你的习气不了,还是要修。如何修呢?无修之修,即是时时观照,不要用什麼方法来修。所以,无修之修还是需要的。
二、下座观心,即集中心力,看一念未起时光景,妄念才生,即便觉除。你只看着它,久久,能看的正念与所看的妄念,一齐化去,则亲见本来矣。修此法以易於成就故,须善根福德全备者方可承当。  
三、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麼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麼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现介绍两种做功夫的方法:一种是听到开示,认识了本性后,时时刻刻保护它,“朝於斯,夕於斯,流离於斯,颠沛於斯”,时时刻刻保护它不动,才有念起就把它转过来,不跟它跑,长期坚持这样做。另一种是修个具体的法门,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心中心法。不仅座上做功夫,座下也要做功夫,要时时观照,绵密保任,这样才会有效果。  
四、为何要时时观照?因为我们的念头多得不得了,刹那的念头很多。因为我们八识田里的种子太多,好的、坏的都藏在里面。比如我们看香蕉,只用眼识,不用意识,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如果用意识,看到香蕉就想:“这是香蕉,很好吃。这个大,那个小。”所以一用意识就产生分别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识跟着跑,六识的消息就交给了第七识,第七识就传给第八识,就有种子了。所以要时时观照,观照就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不睬它,要观照念头的起处。  

五、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麼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麼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於无形,“囫 ”(口+力)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六、下座要时时观照。这个更难,因为人都是跟着境界跑。刚刚下座时还有个定境,知道看着自己不要乱动。可是,在事情上一做一滚,就忘记观照了,跟着境界跑了,与平时没打坐时一样的乱七八糟,这就不好。所以,我们上座的时候要死心塌地地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要绵密观照,不要忘记。但是我们在境上也容易忘记,和几个朋位一谈心,什麼事情一做,马上就乱了。念头来了,要赶快拉回来,观住自己。一定要做这个功夫,否则就不能上路。  
七、有人认为心中心法下座后的观照,没讲清楚,而台湾禅师来传的观照有下手处。他认为观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别。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个细节都不忽略。在观照中,当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处,即是妄心。元音老人对此说进行评价:真没讲清楚吗?如果初观心的人对样样事都清楚,这是观境而不是观心。观心者知境本虚而不将心循境;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两空,当下无念。正无念时也不执着於无念,而当念起时也不落於有念,有无皆消,当下灵觉。而此灵觉之性,非心非境,全体是空。正于空时,却又了了分明,全体是假。空假不二,更无分别取舍,正於此时,正观历然矣!这不是如实观照吗?难道要如此人所说,将吃东西的味道留在心中或将同房的淫乐长期藏贮在心脑中,才是观照吗?假如这是观照,只是魔王的观照,是下地狱的观照。再说,讲这个观照已是多馀,已是钝置了行人。本来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是当人的佛性。起念就是妙用,用不着照空,才是真正的禅法。此人叫大家每个细节都不忽略,这是“不起分别”吗?这不是着相吗?细品食味与淫乐,还要将食品经过咽、喉、肠、胃的情形体会出来,这是“当下即了”吗?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将淫欲念发展扩大到身体各部和一切生活中去,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魔王说法,就是这样矛盾百出。  
八、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於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地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了。
  九、观心就是警觉地看着念头起处。念头来了,问它从什麼地方来;念头息下去了,问它到什麼地方去。观心就是观照,观察它、照住它,这样,念头就不会乱起乱灭、迁流不息了。若不观照,妄想纷飞、思虑万千,你反而习以为常,不觉得乱,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觉,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念佛也是观照、也是止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号摄住,思想不动了,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听,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观。纵然不出声,心念阿弥陀佛,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是照。照顾佛号、不杂用心,是止;照见佛号、明明历历,是观。观心,不是观肉团心,而是观心念。我们修心中心法,也是观心。座上持咒、心念耳闻,念得字字清晰,听得了了分明。座下观照,警觉念头起处,如猫捕鼠。一起念就看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说的“识得”,识得不为冤啊!  
十、只观境,不观心,会随念流转。(因为妄念在不对境时,还是流动不息,所谓“家贼难防”,不是不对境就一念不生了。)仍是无用,必须双照才行。观照之心,还是妄心,因为这也是起心动念。没有真心,就不会生起这个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时候,即正观心的时候,不要分别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动的时候,能观之心、所观之念,就会一时脱落,那就“能所双亡”了,能观之心、所观之念都没有了。若不观照,就不会能所双亡,就不会脱开,所以一定要观照。  
十一、弟子问:请师父开示观心法要。
元音上师答曰: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
弟子问:猫鼠何喻?
师答曰: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
弟子曰:噢!正念没有,就是无记。
师答曰:对!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弟子问:观心时看得太紧怎么办?
师答曰:不要怕。从前来果、虚云禅师他们看话头时,常常是拿着饭忘记吃的,他们才看得紧,执着得很呢!巡堂的僧人发现后,“啪”地一巴掌打过去,参禅人心一惊:哎呀!我的话头给他打掉了。参禅人正看话头,还没恰到好之处,功夫火候还不到,就被这一打惊住了。所以,坐禅时不能这样乱打人。看话头,看到恰到好处时,外面有个声音,“哗”地一激发,就打开了。(如今精进用功者少,懒懒散散者多。曾见几多人观得紧也?遑论太紧乎?) 当然,用功要善于调整,松紧适度。如琴弦,太松即走调,甚至发不出声音;太紧,弦要断。故松紧适度,方能奏出优美的乐曲。我师傅相六公说,做功夫就象手里握一只鸟,握得太紧鸟要死,太松了鸟要飞走。要即不捏死鸟,也不要让它飞走,松紧适度。做功夫太紧了也不好,比如打坐不顾身体实际,加时、加座,太紧了身体吃不消,那时要生病的。身体吃得消,就加座加时,吃不消就放松点,总之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做功夫,无论上座修法,还是下座观照,都要善于调和。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见念头来了,就叫它停下来。有时一停下来,什么念头也没有了,这时怎样做功夫?
师答曰:就看着它!什么念头也没有时,就看着它!
弟子问:看那没有念头的吗?
师答曰:对!能看的心不能没有,所以要看着它。一直看到你功夫真正到家时,“口”(囫-勿+力)地脱开来,能看的心没有了,那就好了。
弟子问:师父,我观心常常忘失,怎么办?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一忘记你就把它拉回来了。
弟子曰:晚上我上床睡觉,只是一观就睡着了。
师慈祥地笑道:哈哈……你看念头不动,就睡着啦?
弟子曰:以前我坐在上班的汽车上是睡不了觉的,现在我一观心就睡着了。
师更是慈祥地笑道:哈哈……这是毛病啊!用功人的毛病有两个,一是掉举,一是昏沉。掉举时念头多,念头不多时,就昏沉睡着了。做功夫昏沉时,眼睛要张开,或念佛或持咒,而且要出声念,把昏沉驱走。做功夫要把自己的心调得正好,既不昏沉,亦不掉举就好了。 人的毛病都是这样,初用功都是掉举,昏沉还在后头。心能定下来就昏沉,心不定就掉举。掉举、昏沉关一过,就入定了。
弟子曰:某老师来信叫我们修“彻且”法。
师答曰:这是立断法门。就是我们用功把我们的妄想断掉了,看——这是谁?认识这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本性。
弟子曰:某老师要我们在心中提一个“断”字,猛的放下,不起分别心。某老师说初做时不明白,做一段时间后,佛性就现前,一丝不挂,了了分明。
师曰:不对!现在一念断处,就是一丝不挂、了了分明,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现前?一念断处就是了。一念断处就是一念不生时,这就是!
弟子问:这个方法可以用么?
师答曰:可以。
弟子曰:某老师他要我们一天“断”40次。
师答曰:一天10次20次就不错了,当然一天40次更好!
弟子问:这方法是不是这样用,心中一下子提个“断”字,看着!对吗?
师答曰:对!“断!——”,一念不生,就看着它,看这么一分钟。忙事情时,提个“断”字,看一分钟,然后做事,再“断”,看一分钟,然后做事,再断再看。一天“断”几十回就行。这就是打坐啊!
弟子曰:我有时一天记起来才“断”一两次,工作忙就忘记了。
师曰:一两次不行,要断几十次。要“断”20、30次才好,要是能够“断”40次不得了啊!
弟子问:这“断”念法是不是非要打坐来修?还是随时可修,比如现在就可以做。
师曰:“断”念法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现在就可以修啊!
弟子问:“断”念法,不是跟观心一样吗?
师曰:不错,“断”了,你就看着它,这就是观心。这时一个念头不起,你看着它。你一天“断”30回或40回,很好啊!“断”念法就是斩断妄念,使它不能连续。念佛、持咒为了什么?“阿弥陀佛……”、“嗡,伯啦伯啦……”这么念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就是把你的念头斩断。你如果一心念佛、持咒,妄念就没有了。所以,念佛持咒就是把你的念头斩断,叫你的妄念不连续。 念佛为了什么?你以为念佛是喊西方的佛吗?你想喊西方的佛来照顾你吗?不是!念佛是把你的主人公喊醒,不要着相,不要跟着念头,斩断念头,认识主人公。 打坐,什么叫打坐?打,打死妄念,妄念不起,坐,坐见本性。时时打坐,时时见性。现在一念断处,无见无闻,无觉无受而又了了分明的,这就是佛性。佛性不在别处,你时时都可以见本性啊!这功夫就这么简单,做就是了。 所以说佛法没有什么玄奇奥妙。说什么秘密不传,那是假的、骗人的。佛法是可以公开传的。
弟子曰:普度众生,哪里有秘密?!
师曰:对!哪里有什么秘密不传?若有人说我的佛法是秘密不传的,不可以告诉别人的,那绝对是假东西。佛法是公开的!
一居士问:打坐主要是调思吧?
师答曰:打坐主要是斩断你的妄念,打坐在佛法里也叫静虑,就是静止你的思虑,就是用佛号和咒语来代替我们的妄念。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心动个不停已成习惯,现在要你心不动是很难的,所以就让你的心动到在佛号动到咒语去吧!用耳根静听念佛、持咒的声音把妄念摄住,一心听念佛、持咒,专注在佛号咒语上,妄念就自然不动了。这是善巧方便的转换方法。
弟子问:坐的时间长了,不思不想了,这样好不好?
师答曰:坐的时间长也不怕,只要你有正念就好。不思不想落于无念窼臼,就象木头石子一样了,不好!
有居士问:佛究竟是什么?
师答曰:佛就是觉悟,佛就是不住相了,晓得一切相是空的,了不可得。心不住相,没有烦恼,自在无碍就是佛,逍遥自在就是佛。
弟子问:师父您喝点凉开水吧?
师答曰:我不要喝水。
弟子曰:那倒点热的给您喝吧?
师笑道:哈哈!冷也不喝,热也不喝,就是不喝,不喝也不喝!
弟子等亦大笑。

参考答案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戒掉贪嗔痴,可以去掉妄想,修定慧。阿弥陀佛。仅供参考。

妄:就是想得而又得不到实现不了的,说明是贪,不能根据实际做力所能及的事,好高骛远,也有虚荣心名利心在里面,所以要修定,就得戒去贪心显示心名利心等,你不再为这些实现不了的空想烦恼时,你自然清静入定!!

佛教要怎么修戒定慧?
答:佛教中的戒定慧修行方法是三项基本训练。佛陀指导我们应当培养这三项: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者是依次递进的关系。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其次,追求内心的平和;最后,提升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真谛。有时,戒定慧被进一步细分为八...

大愿法师:如何持不妄语戒
答:回答:印光大师---佛将妄语作为根本重戒,目的就是防止虚伪心,这才能得真修实证。 自古高僧,无论是古佛再来,还是菩萨示现,都以凡夫自居,决没有说我是佛、是菩萨的。佛在楞严经上特别强调:“我灭度后,一切菩萨及阿罗汉,化作种种形像,示现降生,度脱众生。不允许自己说自己是真菩萨,真阿罗汉,以此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答:阿难曾说了一句话:「缘起法很简单」,佛陀就说:「不是,阿难你别误解,缘起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学「戒、定、慧」是有他相当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万不可自作聪明,本末倒置,以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这个就太天真了,佛陀若在会摸他头,甚至训他,你无戒心就不定,要如何集中精神来思惟慧?你讲的...

请问要如何把妄语戒了
答:1、三思而后行:说话之前仔细思考说的是否是正确的;2、每日反思:每日对当日所说所为做细致的分析,让自己每日都在改正,纠正自己的言行和内心;3、学习谦虚:虚心学习它人,不能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4、多做事,少说话:亲身经历做过某件事后,才能对该事有发言权。

佛教:如何修行戒、定、慧?
答:“定”,做到修戒里的所有内容,并且保持不变,定生 “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只是角度不一样 “心如止水”的意思就是不为自己而起心动念 “随缘度日”的意思是一切都为其他人着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别人 “缘起性空”所描述的是不可以执着于一切物质、现象 ...

梦参老和尚:如何修行才能有定力
答:即或是没有违犯根本戒,细行都有犯的。忏悔掉没有?忏悔清净没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忏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会有扰害的。还得把业障消除,停止一切作业。假使没有资粮的话,处所不净,干扰会很厉害。没有人照顾你,你心里就生起妄想了,不能不想啊!有妄想了,你修定要怎么修啊!心里...

佛教要怎么修戒定慧?
答: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

如何修定??
答:持了戒后要修定(定中无戒可守),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来说,也可以无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

佛教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禅定?
答:在日常生活当中修的,在工作当中成就的,在处事待人接物修成圆满的大定。动静一如、动静无碍,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戒、定、慧”在哪里?“戒、定、慧”就在现前,在穿衣吃饭、在日常生活,活的!不是死的。他真正到“四无碍”的法界,这法身菩萨,这样才是明心见性。所以,他没有老死,他不会...

佛说:戒妄语,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戒妄语
答:大妄语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如现代有人说是什么菩萨,什么罗汉再来。显神通就是。如楞严经四大清净明诲: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