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最后死得很惨?

作者&投稿:权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张作霖手下的第一猛将姜登选之所以最后死的很惨。是因为姜登选是一个重情义的人,郭松龄想要拉着他一起反叛,他不同意,最后被郭松龄残忍的杀害。

姜登选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高级将领,毕业于日本军事学校,后来回国以后加入了张作霖的军队,并且屡次立下战功。同为五虎将的还有郭松龄等人,而姜登选最后就是死在了自家兄弟郭松龄的手里的,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姜登选和郭松龄之间有矛盾。

姜登选的死是让人惋惜的,因为他和其他的五虎将不同,他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可最后也正是因为他的重情义,让他命丧人手,先来说一下,姜登选和郭松龄的矛盾吧,在一次姜登选和郭松龄共同出战的一次战役中,他们两个人产生了一些分歧,后来郭松龄怀疑姜登选的一个手下违规操作,不听指挥,导致贻误了战机,所以郭松龄要处决这个手下,这个时候姜登选出来护犊子,出面说情,郭松龄不买帐,后来姜登选又拉出了张学良来说情,碍于张学良的面子,郭松龄只好作罢,可是在心里给姜登选记下了一笔,为日后姜登选的身死埋下了伏笔。

第二,郭松龄发动政变,姜登选上门劝解。

在1925年的时候,郭松龄联合冯玉祥等人发动了政变,背叛了张作霖,姜登选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不顾他和郭松龄以前的矛盾,亲自前去劝说郭松龄停止行动,郭松龄怎么可能会同意,郭松龄反叛之心已决,甚至还强迫想让姜登选也参与他们的反叛行为,重情义的姜登选自然也不肯的,于是姜登选就被郭松龄扣押了,并且以反叛的罪名枪决了姜登选。

第三,郭松龄行动失败被处决。

最后郭松龄的反叛行动失败,被张作霖枪杀,并且暴尸三日,下场也很惨烈,而姜登选的一个好兄弟想要给姜登选厚葬,挖出了姜登选的棺材,发现姜登选身上捆绑的绳子送了,棺材上还有抓痕,所以认为姜登选很有可能中枪没死,最后是在棺材里被憋死的,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一生重情重义,最后却落个这样凄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寒心。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自重,互相混战。张作霖逐步控制了整个东北,成为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当然了,作为一方霸主,张作霖手下掌握着一批悍将强兵,时而不时的出兵关内,参与政治权利和地盘的战争。而在江湖习气比较重的奉军内部,虽然名义上都属于张作霖领导,也由于理念和权力矛盾重重。其中奉军中的老派和新派之间的对立,新派中的土派和洋派之间的对立尤其严重,主要是以陆大派郭松龄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杨宇霆之间的矛盾。而作为忠诚于张作霖的姜登选成为派系斗争受害的第一人。郭松龄与杨宇霆的矛盾由来已久,俩个人理念主张不统一。郭松龄依靠的是张学良,主张重点经营东北,而杨宇霆依靠是张作霖,力主出关扩张。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由于郭松龄功高无赏。当时答应把江苏督军位置给郭松龄的,然而最后却给了杨宇霆,而安徽督军却给了姜登选,这一直让郭松龄耿耿于怀,在于冯玉祥支持下,与李景林密谋联合反奉。

1925年11月23日,尚在河北滦州前线的郭松龄宣布倡导和平,要求查办杨宇霆,老帅下野,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的名义下,班师回奉。这就意味着郭松龄要公开反对张作霖,属于严重的反叛行为,要武力逼宫夺权。离此不远的姜登选没有意识到郭松林反奉的决心,出于对奉军和张作霖的维护和忠诚,决定亲自去劝住回师的郭松龄。不过他一进城,就遭到了郭松龄的扣押。
郭松龄反奉决心已下,反而劝姜登选一起起兵,遭到姜登选的拒绝和痛骂,气急败坏的郭松龄随即命令枪杀了姜登选,装入一口棺材,弃之荒野。当时姜登选只有46岁。等到郭松龄事败之后,奉军找到姜登选的棺木,打开以后,发现棺木内抓痕累累,姜登选指甲脱落。原来,在枪杀姜登选时候,并没有集中要害,导致姜登选在棺木中苏醒。被困与棺木中的姜登选挣扎很久,无力自救而亡。一员猛将,这样的死法,让人不经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民国时候的战乱不止,死于非命的将军大员不在少数。郭松龄兵败被杀,暴尸数月,也难解张作霖之恨。然而仅仅三年之后,时为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奉军首领的张作霖也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一方面作为军人,在战争中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这是军人的职责,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不统一,不但平民百姓的生命得不到保证,就就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也时刻有死于非命的危险,所以珍惜生命,珍惜和平。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的奉军一败涂地。这也让张作霖明白了,自己最信任的老派军官根本不堪重用,过去的那套打法,在正规战场上排不上用场了。相反新派军官则大放异彩,不要说张学良和郭松龄手下装备最精良的三八旅,刚刚加入奉军的姜登选也初露锋芒,为稳固东北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学良在军事会议上提出从第3军抽出五个团由郭松龄亲自指挥,增援石门寨侧面战场。姜登选虽然不愿第3军“抢功”,但迫于是张学良的提议,只好表示同意这一决议。会议结束时,姜登选对郭松龄说:“这计划不错,你也好立功露露脸嘛!”郭松龄性格倔强,自尊心极强,听完这句风凉话,立即说道:“我郭某人从来不沾别人的光。郭姜两人之间却从此结下了梁子。 

       在九门口一战中,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所部的陈琛旅长不听调遣,认为是姜登选背后指使的,欲将陈琛正法,郭有“敲山震虎”之意。姜登选心中坦荡,平时又爱惜将领,战争关键时刻杀将不利。于是为陈旅长辩解,郭松龄坚决不听。后来郭松龄的学生张学良、也是第三军军长亲自前往跪下求郭松龄,郭松龄这才作罢,免了陈旅长死罪,把他撤职关了起来。 

      1925年郭松龄发动兵变反奉,姜登选得知消息后不忍心看到奉军自相残杀,姜登选顾不上自己手下的劝阻,执意去找郭松龄面谈,二人交谈了许久未果,郭松龄倒是急了,另手下将他扣起来,最后竟然下令枪决,可一枪下去没有打中姜登选的要害,最后他在棺材中活活被憋死。



东北王张作霖的五大虎将之一姜登选是怎么死的?
答:从日本回国后的姜登选被朱庆澜赏识其才能,就跟随他四处漂泊,1916年,朱庆澜任广东省长,姜登选随任补佐,归属奉系。直到1917年朱庆澜辞去广东省长职务以后,姜登选也随之辞职。1922年,姜登选任奉军总参议,开始忠心耿耿得追随张作霖。同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败北,张作霖败退之时,姜登选亲自上阵...

张作霖的将军们都是什么结局?
答:第一位当数郭松龄,又称郭鬼子 他本是张学良的教官,两人私交甚好,在张学良的引荐下,郭松龄进入了“东北王”张作霖的麾下,成为了其手下的一员虎将。后因郭松龄对张作霖不满,在冯玉祥的支持下起兵反张。张作霖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很快打败了叛军,郭松龄夫妇被俘处死。第二位当数姜登选 姜登选很多...

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究竟得罪了谁,为何没有一个能得善终?
答:“东北王”张作霖能成就一番事业,与他手下的得力的“五虎将”密不可分,他们分别为郭松龄、张宗昌、韩麟春、李景林和姜登选;但这无人却无一人善终;其中韩麟春和李景林患病英年早逝,郭松龄则是得罪了张作霖;张宗昌得罪了郑继成;姜登选则是得罪了郭松林;最终这三人都死在了得罪的人的手中。郭松...

忠诚张作霖的“五虎将”被杀,他为何不救?
答:后来郭松龄想反奉背叛张作霖。因此以张作霖和日本有来往之事发动内战,于是,张作霖便派当时任军团长的姜登选出面和郭松龄谈判。郭松龄劝说姜登选和自己一起反,但是忠诚的姜登选不为郭松龄的诱惑所动心。于是被郭松龄来个先下手为强,又因为长期以来的积怨,直接就把姜登选杀死。因为事先张作霖没...

张作霖的“四大将军”都是什么结局
答:姜登选 姜登选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曾任保定军官学校教官、贵州陆军第一师参谋长。1922年,投奔张作霖,任奉军总参议。第一次直奉大战后,姜登选任训练总监、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总监。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姜登选任第一军军长。1925年,郭松龄发动兵变,倒戈反奉,姜...

姜登选是怎么死的
答:姜登选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能称五虎将的人那肯定就是高级将领了。姜登选毕业于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1922年回国后就加入了张作霖的部队。1922年进入张作霖队伍的时候,姜登选就被委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第二次真奉大战中出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安徽军务督办,奉军...

姜登选明知郭松龄反叛,为什么还要去找郭松龄呢?郭松龄为什么杀姜登选...
答:1925年11月,张作霖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时任奉系军队第四方面军军团长,作为张作霖爱将之一,他一直对张作霖忠心耿耿。当时同为奉军重要将领的郭松龄,突然在滦南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并立刻率所部七万奉军精锐倒戈反击张作霖。姜登选乘车赴奉途经滦州车站,他在得知郭松龄率兵反奉的消息之后,对此...

张学良手下的五虎上将是
答:姜登选人物介绍 此人年少便怀着富国强兵的心,因此走上从军之路。由于家庭情况很不错,便自费去了日本留学学习军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那个时间段,又正好是黄兴、宋教仁、在日本活跃的时间,姜登选受其影响入了同志会、会。回国之后跟了朱庆澜一段时间,遇上张作霖完全是偶然,1922年他被...

张作霖的爱将姜登选被重葬时,棺内为啥满是抓痕?
答:1917年,蒋被北洋政府召回总统府任顾问。我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几年,终于在1922年,我加入了奉系,成了军阀张作霖的部下。当时,张,手下有许多有才华的将军,其中最著名的是张的宗昌、韩麟春,李景林和郭松龄。这四个人,加上后来的姜登选举,被称为“五虎”。1922年,第一次直接战争爆发。冯兵败,...

忠诚张作霖的“五虎将”被杀,他为何不救?
答:(一)张作霖之五虎将 说起张作霖麾下的“五虎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五人分别为: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和姜登选。1.李景林 说起李景林,此人又被称为“武当剑仙”,也即是说他跻身五虎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武力值极高。李景林国术成就很高,以至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