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哪里出土

作者&投稿:颜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竹简何时出土的?~

《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的,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扩展资料《孙子兵法》内容的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
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了4941枚竹简,发现其中有两部兵书,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孙膑兵法》。孙膑是战国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与商鞅、孟轲同时期。《孙子》书简300余枚。  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简上的文字全部为隶书,用毛笔蘸墨书写,字迹有的端正,有的草率,显然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每简的字数多少不等,整简每枚多达40多字。  根据史书记载,《孙子兵法》有13篇。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中有两处提到“十三篇”,而且13篇都有文字保存,已经整理出的篇目和《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版本相同。可以认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书,是现存的最早版本,也是十分珍贵的一部竹书实物资料。

  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孙子兵法》到底是孙武所作还是孙膑所作,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人上千年。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一号和二号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汉代竹简,将这个谜底解开。这个发现被誉为中国当代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a
  走进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大门,沿长廓缓行就可来到位于院内南
  侧的银雀山汉墓厅,室内中央是复原后的一、二号西汉墓穴,所有随葬物品复制后均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形展厅周围的墙壁上装饰的玻璃橱窗,展示着放大后的汉墓发掘现场和出土竹简的照片。

  据了解,两座汉墓中共出土竹简7500余枚,不仅其数量实属罕见,而且保存完好。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尉缭子》五篇、《六韬》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政论兵文章五十篇及阴阳、时令、占侯之类十二篇。更为难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现在还有传本的古书,而且大部分为佚书。二号墓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我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外,还有陶器、漆器、铜器、栗子、核桃等98件随葬品出土。据考证,两墓均为西汉早期墓葬,只是姓氏缺乏确切的论证,难以确定,但从出土大批兵书,而未有兵器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墓主是位与军事方面有关的文官,且酷爱兵法。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兵法竹简,均在一号墓的边箱北端发掘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从而澄清千余年来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果的问题。就此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孙子,孙膑是齐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时代人。孙膑乃孙武之后世子孙,各有兵法相传,千年聚讼,一朝得释。

  对于孙子与孙膑兵法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史学家的关注,经记者询问得到的回答是:《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阐述和继承。两者一方面成“一家之言”,合“孙氏之道”;另一方面后者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在战略、战术、治军和军事哲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被世界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东方兵家鼻祖”,尊为智慧之源,制胜之宝。现已译成几十种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国家先后把其定为军事学院的必修课。海湾战争中,美军海军陆战队官兵人手一册。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学思想及辩证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其深奥的理念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外交谋略、体育比赛,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山东银雀山出土。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孙子兵法有一直流传于世的版本,也有出土古代不同时期的版本。
历史上的著名版本
  1.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3.武经本,如,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4.西夏文《孙子兵法》,藏于宁夏档案馆。
  5.《太平御览》本。
  6.《杜氏通典》本。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

山东银雀山

孙子兵法出土于哪里
答:山东银雀山出土。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内容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

《孙子兵法》是什么时间被发现的?
答: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了4941枚竹简,发现其中有两部兵书,一部是《孙子兵法》,另一部是《孙膑兵法》。孙膑是战国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与商鞅、孟轲同时期。《孙子》书简300余枚。整简每枚长27.6厘米,宽0.5~0.9厘米,厚0.1~0.2厘米。简上的文字全部为隶书,用毛笔...

孙子兵法在哪
答:《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哪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
答:临沂银雀山。据古物网显示,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简牍,因《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而被称为考古奇迹。它的发现,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年争论,使历史谜题一朝得解。银雀山汉墓简牍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入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名录。《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哪出土
答: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出土自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考古发现: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在基本建设施工中,发现了两座西汉前期墓葬。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土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包括残简)四千九百多枚。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研究先秦古代军事思想提供...

《孙膑兵法》竹简的出土地在哪?
答:《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 1974年6月7日,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000多枚。这批先秦古籍的发现,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新成果。这批竹简的发现,证明现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在何时在山东的汉墓中首次发掘出的?
答: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的竹简。经考证,简本《孙子兵法》是现今最古老的版本,而它与失传了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在同一座墓葬当中出土,更是澄清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其书的争议,它作为我国古代兵法的精粹,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不仅为中外兵家所推崇,用于军事范畴,而且...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哪出土
答: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两者的诸多谜团。这两部兵书的出土,证明了它们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著作,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虽然都是军事著作,但它们...

孙子兵法在哪里?
答:《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临沂,现存国家历史博物馆。

1974年6月7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出土
答:齐孙子共记载八十九篇,四卷。据考证,孙膑孙子兵法的失传可能发生在唐代以前。因为魏武帝注·孙子中提到孙膑说:兵不可铸死,唐昭的长短经中也提到孙膑说:兵不可救,杜佑的将军书卷一四九有一段孙膑说:骑术有十益,但出自隋书·经籍志1974年6月7日,山东临沂貘子山1号汉墓出土了孙膑的竹简孙子兵法,这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