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的重要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者&投稿:融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正确的学习?~

一:保持充足的睡眠
毛主席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学生,我们有良好的体魄与精神,才能更好地对待学习。在学校往往看见一种同学,白天呼呼大睡,晚上却挑灯夜读,这样的作息学习规律是不是颠倒了?上课的几分钟都抓不住的话,课后你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来补也是很困难,费时费力不收还会有很多干扰因素。课堂上,老师在,纪律也在。如果你有充足的睡眠与精力就会使你在课堂上听课事半功倍。
二:提前预习 课后复习 有效笔记
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神童,无论是语数外还是政史地,每,一个学科在上新课之前都需要我们去复习一下,大致了解这节课的脉络内容,以至于老师在讲新课的时候,我们能够快速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美国科学家曾研究我一个遗忘定律,当一个人学习了新的内容,七天内,若他不复习,他的记忆力惠城陡崖陡崖式下降,如果在七天这个节点,他又再次复习的记忆度又会提上来,反复以往 记忆度就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存在于的脑海中 不会轻易忘记,特别是在一些的文字学科。有的同学都,喜欢买五颜六色的笔,在他的课本上做各种圈画,但是呢,如果你的笔记没有侧重点的话,导致你以后复习的时候只能够全篇通看全篇的色彩,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忘记内容。


当然了色彩的多样化,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是区分轻重知识的一个区别,要看同学本身,你自己应该如运用的笔的色彩。希望五颜六色的笔能够为你所用。
三:立足自身 不盲目竞争
竞争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不可避免的东西。达尔文曾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多半心智不够成熟,选择不够坚定,立场不够明晰。往往被所呈现出来结果的分数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了前进的动力。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每一个能优劣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自身,看见自己的闪光点和缺点,也要看见别人的闪光点,缺点。切勿用自己的缺点去,与别人的闪光点进行比较,那可是对我们来说是致命一击。自己可以立个flag,每天进步一点点,人生进步一大截。After All 人生的对手,最终是我们自己。

1.背字典。不是在开玩笑,本人10年前亲自使用过,效果超乎想像!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忠书老先生;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3、多上高考相关教育网站,下载名校密卷,各地复习诊断试卷等,熟悉知识点与考试技巧。4.多看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5.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6.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7.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成语接龙等的游戏;8.每天早上起来,哪怕是走走路,新鲜的空气也会让你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9.偶尔做首诗,不好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词汇到底够不够,哪方面的词汇量不够;10.尽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非主流词汇;11.多看点高考试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试卷。有时候吃透一篇好的试卷精析比闷着头做十套卷子管用;12.对于高考语文的前三项题目,在平时训练中,遇到自己做错的拿本子记下来,没事的时候翻翻,无须特别记忆也一样能记得住;13.感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英语,地理等其他科目不知道如何提高成绩时,关注笔者后续文章;14.做词汇选择题目的时候,对于近似的词汇,多念几遍,培养语感。别以为语感可有可无,早早晚晚他会让你大吃一惊;15.阅读文章完成题目类试题,在读文章的时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抠,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第一感觉;16.针对作文进行专项训练:一周一篇作文,切记构思不要超过一个小时;时不时练习一下为某段话拟个题目;17.不要试图压题,猜题。只需要按照正常复习步骤循序渐进即可;18.针对各种文体的文章做下专项练习;19.写作的时候要收放得体,别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个思路,一下笔就收不住,记住一句经典成语:过犹不及!20.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21.每天看看电视新闻,读读报纸!至少30分钟;22.在兜里准备一个手掌大的小本和笔,碰到好的语句和词汇,记下来。可不是只有在看书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准备记;23.每天看十五分钟广告。经典的广告往往蕴含着语言的力量;24.培养反向思路,换个角度能让你的文章先声夺人。当然,要在言之成理的范围内;25.培养在作文中驾驭情感的能力;26.多看看《荷塘月色》,多体会修辞的运用;27.不要以为名着读得多就等于语文学得好;28.看看小小说,试着写两篇。小小说惜墨如金的精简能让你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29.多记两首诗,尽量用诗人的角度理解诗歌;30.早上大声朗读课文,不仅是用声音,还要用心读;31.看到一个新的问题想一想有什么例证;32.每周练习一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段话;33.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洁,字体工整。你没必要字写得比司马南还好,但至少应该让人认为你是在很认真地答卷;以上方法没必要各个都用,随便挑几个适合你的。我当年只是使用了其中的6种方法,一个月内语文成绩由原来的110提高到了137(满分150)

明明知道我方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却并没有撤走而仍然要与异常强大的敌人交战,这并不是因为我方不知道敌我力量悬殊,而是因为有绝对交战的必要。在另一种情形中,明明知道我方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却并没有与弱小的敌军交战而是迅速撤离,这并不是因为我方不知道敌我优劣对比,而是因为有绝对撤离的必要。所以,古代的兵书中常常会强调会:击鼓进军,即便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前进;鸣金收兵,即便前面是金银珠宝也要后退。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前进就会遭受不利和后退就会失掉许多好处,而是因为他们有绝对前进和绝对撤退的必要。战与不战的道理,并不在于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对比,而在于军事战略本身的需要与否。
假如战场只是另一种类型的体能测验场,那么只需要双方的军事统帅约定时间坐在一块平心静气地对比一下各自的力量对比与谋略设置,达成一种孰优孰劣的共识,然后依据这种优劣共识而决定哪一方战胜、哪一方失败或者依据优势与劣势的比例而分割两军所要争夺的战略目标,而战争本身就可以避免并且因为变得很轻松而根本无需作流血牺牲。
在战争没开始进行之前,就先根据各种情势和条件来估算战争获胜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助于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及时做出应对办法,但是这同时也导致了信奉此种做法的人将关注点集中到了估算战争的胜负这一狭隘的范围之中,而其实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实际的战争进程中打败敌手。根据这种说法,因为在交战之前事先估算了敌我双方的力量优劣对比与其他方面的情势比较,因而提早就能够预知战争的结果,并且根据这种预知的战争结果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这一次战争和如何进行这一次战争,而其实战争中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和难以解释的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甚至决定战争最后的结果,如果军事统帅只依据事先的各种能够量化的理性的因素来估算战争的结果并以此作为决定是否进行战争和如何进行战争的根据,而难免会出现脱离实际战争进程的现象。
在实际的战争实践中,出现过许多这样的情形:在战争之前就估算自己的优势要胜过敌方并因此而预期自己会获胜,但是在进行战争过程中才发现敌方其实占有更多的优势,而最终自己被打败了;在战争之前就估算自己的优势不如敌方并因此而放弃与对方进行战争,而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敌方的优势并不像想像中的那样明显,因而后悔当初估算错误没能抓住时机打击敌方;在战争开始之初就根据各种因素包括敌我优劣对比、地形天时等的估算而制定出详细的作战方案,结果在实际作战时才发现原来所制定的作战方案根本行不通而我方却因为盲目地执行这种行不通的作战方案而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错过了击败对手的有利时机。人们争辩说,在这些情形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不利的结果,那恰恰是因为这些军事统帅们估算的能力不行,而并不能怪罪于估算本身的作用。我的回答是,估算本身只可以用作参考而并不能仅仅依据此就决定是否进行战争和如何进行战争,除非一个军事统帅能够做到每一次估算都十分准确,否则你就不应当将估算的结果当成是你进行战争的实践操作手册。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兵法指导现代战争并不过时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
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兵学成就
作为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以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军事学的各个领域,如备战、治军、行军、作战、养战等。1.慎战备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开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深知战争的危害,因而在《火攻篇》中告诫统治者:“亡国不可以复生,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然而,慎战并不意味着不战。孙武对春秋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战争不可避免,因而极为重视备战。《九地篇》中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武强调“吾有备,敌不攻”,进而来保证国家的太平。此外,孙武在《谋攻篇》中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等,可见其慎战备战思想。
2.文武治军理论。军队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而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治军精密相连。孙武在《行军篇》中指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齐文令武作为《孙子兵法》中主要治军理论,一直影响至今。其治军理论主要包括严明责罚,严格训练,慎重选将,将权贵一,善待士卒等方面。《计篇》提出了“料战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肯定了赏罚将士和训练将士的重要性。同时,《计篇》具体列出了将帅的条件“智、信、仁、勇、严”,可见选将也至关重要。《孙子兵法》提倡“君命有所不受“,将其定为一条重要的治军原则,为后世诸多名将奉行。同时,孙武在《作战篇》中指出对敌军俘虏应“卒善养之”,这样可以“胜敌而益强”。
3.校计索情之法。战争取胜的前提在于知己知彼,因而了解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计篇》提出“五事七计”,用于判断衡量我方的实力。间谍作为掌握敌情的主要手段,孙武在《用间篇》对其种类、特点、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指出“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间谍是“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可见其重要性。孙武认为只有了解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保证“百战不殆”。
4.因敌制胜之道。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取胜的条件由敌我双方掌握。只有针对敌方的变化而采取相对的变化,我方才能获得更多的取胜条件,因而《孙子兵法》提出作战应该“因敌制胜”。因敌的前提是“知敌之情实”。为此,《行军篇》中列出了三十余条“相敌之法”。战争的艺术在于掌握主动权,谁能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最终以达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界。此外,《势篇》中的造势任势和奇正思想,《虚实篇》中的避实击虚思想,都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方法。
5.行军作战之术。战争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是行军作战。孙武深知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关于行军作战的内容占全篇的绝大多数。孙武凭借渊博的知识高度概括军队在行军作战时的方法或者说战术。孙武在《计篇》中提出“施计十二术”,亦称“诡道十二法”,用以指导作战。在《谋攻篇》中,孙武列出了“用兵六则”,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从而可以“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军争篇》中提出“作战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以及《行军篇》中的“相敌三十二法”,都是孙武在对军事学深入研究后的高度总结。
二.哲学成就
任何不朽之作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孙子兵法》亦不例外,其中的哲学知识也相当丰富。
1.朴素唯物主义。孙武是个唯物论者,反对鬼神天意。他在《用间篇》中强调“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反对用阴阳杂占的方法去认识战争,主张“禁祥去疑”。在观察战争的问题上,孙武着眼于“道、天、地、将、法”等“五事”,提倡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作出判断,预测胜负[1]。《形篇》中指出了著名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论点。而“先为不可胜”要求创造不可胜的客观条件,因而在《形篇》中,孙武具体阐释了“量敌五法”。再如《火攻篇》中五种火攻方法,均是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朴素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矛盾,联系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的应用。《势篇》中的奇正思想,《虚实篇》中的虚实思想以及攻守思想等,都体现了矛盾相互转化。奇也好,正也罢;虚也好,实也罢,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正出奇,实出虚”。孙武认为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着不同倾向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属性,并将它运用战争指导“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2]。此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早在春秋时代就被孙武认识。他在《计篇》中的“诡道十二术”,在《谋攻篇》中的“用兵六则”,以及在《军争篇》中的“作战八法”等,明确指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战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孙武是个有深厚兵学基础的军事家,他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其关于备战、作战、治军、行军中的论述就是最好的体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以及《行军篇》中对“相敌之法”的总结等,无不体现其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此外,《孙子兵法》充满着进取精神,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备战、作战等。其《虚实篇》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九地篇》中“使敌前后不相及”“争地,吾将趋其后”等,都强调了行军作战应主动出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孙子兵法》还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势篇》中对奇正思想的论述等。正是基于这些哲学思想,使得《孙子兵法》具有更大的圆融性和指导性。
三.文学成就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但也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其主要表现在文学语言艺术上。
1.语言精确简练,字如珠玉。《孙子兵法》全篇六千余字,但内涵极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军事学的各个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赞誉它“辞如珠玉”,纵观《孙子兵法》全篇,几乎找不出多余的字,可谓“字如珠玉”。宋代郑厚在《艺圃折衷》对《孙子兵法》的语言及用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不及也。”
2.长短句交错,极具韵律美。《孙子兵法》通篇显著特色为长短句交错,如《虚实篇》中“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再如《形篇》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长短句相互交错,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3.“也”字用法影响深远。纵观《孙子兵法》,“也”字出现频率极高,并贯穿于全篇始终。“也”字不仅使《孙子兵法》全篇更有旋律,而且对后世文章章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代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也字用法》中指出“《始古录》谓欧阳修《醉翁亭记》用‘也’字,东坡《酒经》用‘也’字,王荆公《度支郎中萧公墓铭》皆用‘也’字,不知谁相师法,然皆出《孙武子》十三篇中”。
正是由于卓越的艺术成就,《孙子兵法》早已超越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以及外交谈判等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经久不衰的惊世之作,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现代人。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的重要战略思想:第一:孙子兵法 不是讲以弱胜强的,而是讲以强胜弱的。孙子兵法讲,有把握了再出手,不要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也就是以弱胜强。创业者也应该这样,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自己能搞的定的事情,慢慢的实力增加了,自己就可以去做对应实力的事情了...

《孙子兵法》中有什么军事思想?
答:《孙子兵法》中谋略制胜思想主要表现在“庙算”制胜、“诡道”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三个方面。(1)“庙算”制胜。是指靠战前充分周密计划取胜。因古代用兵之前的施谋定策是在祖庙里讨论决定,故称之为“庙算”。它强调战争指导者要“经之以五事,较之以七计”,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包括哪些?急急
答: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她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

《孙子兵法》在军事哲理方面有哪些思想?
答:《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学真理;它重视人事,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

《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挑战规则,出奇制胜。《孙子兵法》是迄今为止古今中外第一部很全面的讲述了战争的经典之作,到目前为止,《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文,日文,德语,等20多个语言文字。在学术界上一般认为《孙子兵法》产生在春秋末期,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产生在战国时期,关于《孙子兵法》的...

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2、战争准则——师出有名。《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

孙子兵法的主要精髓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的精髓: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认为最高明的战争方法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用战争就能够使敌人屈服,因为战争是耗费国库的行为,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不可以不慎重为之。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战争是敌我双方的事,不但我的行为影响成败,敌的行为也影响成败,所以在清楚地了解敌我的情况...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

什么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著名军事观点?
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观点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在战争中需要全面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孙子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敌人的弱点和漏洞,同时明确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竞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