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三个朝代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一时期在古代史上被称为什么时期?

作者&投稿:宗政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的三个时期指什么~

第一阶段。
从1927年8月到1935年1月,即从大革命的失败到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初步探索形成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第二阶段。
从1935年1月至1940年1月,即从遵义会议后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进一步深化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地领导中国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中国革命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非常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
从1940年1月至1949年10月,即从《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阶段可称之为最后完成阶段。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延安整风,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引向胜利,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第一次飞跃。

扩展资料党的成立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马克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第二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登出启事,对外宣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在一次“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于中国”的辩论会上,李大钊上台演讲,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就好比雏鸡破卵而出,是必然之理。
此后,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迅速增加,研究会19名发起人中,至少有15人在1923年前加入中共党组织。
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南下上海,李大钊秘密护送,途中他们商谈了建党工作,由此留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分手后,他们俩分头开始建党筹备工作。
不久,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在华期间化名吴廷康)、秘书马马耶夫及翻译杨明斋一行来华。在维经斯基等人的推动下,上海、北京建党的步伐加快。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率先成立。
8月底,北大学生张国焘到上海与陈独秀商谈建党工作,陈独秀希望李大钊“先组织北京小组”。
9月中旬,北大讲师张申府去上海接来华讲学的英国哲学家罗素,住在渔阳里二号陈独秀家,又同陈独秀谈起了建党之事。下旬回到北京后,张申府把和陈独秀谈话的情况告诉了李大钊,两人一致认为要尽快成立组织,发展党员。
1920年10月,在北大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组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按照一个正常中国人的认知,夏商周三代中,周朝是最应该得到我们认可喜爱的。孔子说过“郁郁乎文哉,余从周”,周人特别是周公的思想通过孔孟等历代儒家大贤们的演绎推广,已经深深地渗透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的文化、宗族、习俗、思想等等绝大多数的源头都只能追溯到周朝,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夏商周加起来叫做“三代”。这个“三代”是专有名词,特指夏商周,不是随便哪三个朝代加在一起都可以这么叫的。
共同点:
1、政治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生产方式方面是奴隶制,社会阶级分明,大范围的以奴隶为主要生产者;
3、生产力水平方面是都处于青铜时代,以青铜器为主要生产工具。(战国时代铁器逐渐普及。)

都是奴隶制王朝,这一时期的三个朝代就是奴隶制社会,就如之前有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一样。秦王朝的建立正式开启了封建制王朝。

共同点:分封诸国(部落)/ 奴隶制时代; 青铜器时代

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
中国儒家喜欢称美三代。
孔子最喜欢称美三代,特别是西周,这在《论语》中常有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鉴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照孔子的说法“三代”以前是盛世,他在《礼运》中又强调:“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而如今则是“礼崩乐坏”,“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朱熹继承儒家思想,认为三代统治者“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朱熹把三代帝王喻为“金”,认为“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
儒家这种「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的概念,几乎贯穿中国二千多年,宋朝理学家朱熹把历史分割为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两大截,「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之时,已渐由封建而变为郡县。」「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经》,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后,儒家开始发韧,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占据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后这为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夏,周,商的政治统治的共同特点?
答: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朝代,它们的政治统治有以下共同特点:王权至上:在这三个朝代中,国家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君王手中,形成了以王为中心的政治体系。世袭制度:这三个朝代都采用了世袭制度,即君主的儿子或亲属接替其位,维护了王权的稳定性。封建等级制度:夏、商、周都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

夏朝商朝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夏朝妹喜、商朝妲己、西周褒姒。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如下:1、统治阶层昏庸无道,残暴,不思进取,只图享乐。2、地方豪强崛起,中央政府的威信极低。3、农民生活贫困,赋税严重。4、奴隶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导致统治阶级无法实行长久的统治。5、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诸侯分封制的必然结果。6、没有加强中央集权,...

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夏商周三朝的更替:1、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上古圣王大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家天下开始,夏王朝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夏朝历时400余年,其统治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地区。据考古研究,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遗址。亡国之...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特点有那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暴政可以亡国;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纣王据说与桀一样没谱,于是,原属于商朝部下的周部族在首领姬发的率领下,于公元前1046年,联合了所有与商为敌的部落,打败了商军。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姬发建立了新的王朝—...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答: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商周是我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每一个朝代的君主统治残暴,阶级斗争明显,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1.得民心者得...

夏商周的贡赋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共同之处:主要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时,封国实际上还是附属地,周天子权利最大,他们就要通过上贡的新式缴,包括土地分配、粮食生产、实物税、地租与劳役等等内容。中国历史上,管夏、商、周三个朝代叫做“三代”。这三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一个黄金时代,后来的读书人总是梦想“回到三代”...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夏商周在政治制度上都采取的分封制,其中夏商两朝,其本上沿袭了部落联盟时期的旧习,对于臣服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或国家,并未过多干预其内政。所谓分封制也叫封建制,意思就是天子或大王把天下的土地分给各个诸侯,这些诸侯对土地以及本国享有自主权,只需要向...

夏商周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1、松散的统一:夏商周王朝中央没有能够对疆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夏商周的行政区,一般由两个基本区域组成,一是天子直接管理的区域,称作王畿,二是天子通过分封或承认地方诸侯而实行间接统治的区域。即使在王朝较强时期,前来朝贡的诸侯也较多,从而维持一个较大的统治区域,但当王朝较为衰弱时,诸侯就会...

为什么说夏商周是三个朝代?
答: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有这三方面较为突出的特点:1、松散的统一:夏商周王朝中央没有能够对疆域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夏商周的行政区,一般由两个基本区域组成,一是天子直接管理的区域,称作王畿;一是天子通过分封或承认地方诸侯而实行间接统治的区域。当王超强生时,前来朝贡的诸侯就会比较多,就能维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