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老朱散文

作者&投稿:茆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前年秋天,小区来了位新“保安”,60来岁,姓朱,个头不高,其貎不扬,左腿还有点跛,走路一拐一拐的,讲一口听不懂的浙江话。小区的人都说,上哪找这么个保安,他能干啥?

  他一上任,就让小区里的人刮目相看。他除了负责守门卫,还负责打扫我住的这栋楼的楼道卫生。别看他又瘦又小,干起活来又麻利又仔细,他刚来不到半个月,整个楼道打扫得找不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楼梯扶手每天都擦得干干净净。他还是个“百事通”,哪家线路不通了,找他;哪家自来水管漏水,找他;哪怕是电风扇不转了,也找他……,他都随叫随到,手到病除,从不在哪家吃饭,连根烟都不抽。楼区的居民又说:真是人不可貎相,别看他瘦得跟干鸡样,还挺能干。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保安与众不同,他除了敬业,穿着很讲究,虽然他每天干活又脏又累,却穿戴整洁,每一粒钮扣都扣得很仔细,就连手臂上的护袖也经常换洗。他不像是打扫卫生的,倒像是个公司的财会人员。

  有一天他打扫卫生到我门前,我让他进屋坐坐,喝口水,他从身后取出个塑料水壸说:“谢谢!我自己带的有。”还有一次,我买了一台冰箱,想把包装纸箱送给他卖钱,让他增加点收入,竟被他拒绝了。有一天,我整理书房,整理出一堆旧书,留着吧,太占地方,当废品卖了吧,又舍不得。就在我为这些书“留之无用,弃之不舍”纠结的.时候,老朱打扫楼道卫生到门前。老伴说:“不就是一堆旧书吗,有啥舍不得的,收废品的来了,全都卖了。”老朱听到了,走进来,翻了翻那堆旧书,说:“别卖,先借给我看看。”我说:“既然你喜欢,就送给你了。”

  我跟老伴说,这个保安不同寻常,你别看他又瘦又小,他一举一动,都很有派头,还这么爱读书,一定有点来头,说不定在老家遇到什么麻烦,很可能是来这儿躲债的。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辞去了保安工作,回浙江老家了。时间一长,大家也把他忘了。他走后,楼道又恢复原来的脏样子。

  有一天,我正在打扫楼道的卫生,突然听到楼下邻居喊我。我出去一看,门前停着一辆“奔驰”。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从车里钻了出来。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很陌生,问:“你是找我吗?”“你是燕先生吗?”他反问道。我说是。他说,我是朱道乾的儿子,是来还书的。我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朱道乾是谁?我不认识,还我什么书?”站在一旁的邻居说:“就是那位浙江保安,朱老头。”于是我将这位年轻人迎进屋里,泡上一杯茶。

  年轻人说,他家原来开了一家电器厂,家资上千万。因为受骗上当,弄得倾家荡产,为了躲债,几年前父亲逃到阜阳,就在我们这个小区当过保安。后来当地公安机关抓住了骗子,追回了部分被骗走的钱财,得以重整家业。他说,他在阜阳干了三年,阜阳人很厚道,待他不薄,从不岐视外乡人,不岐视穷人,他虽说是个保安,但大家都很尊重他,没人看不起他,特别提到燕先生,对他很客气,多次请他到屋里坐,有一次他生了病,燕先生给他送水送饭,并为他治好了病,还送给他几十本书,让他度过了寂寞而艰难的日子。前几天父亲不幸病故,弥留之际,特别交待,让我到阜阳来一趟,还燕先生的书。年轻人走下楼,搬回一个大包裹,打开一看,嗬!一套《资治通鉴》,一套《二十四史》,四部古典名著。他说:这是父亲一生最爱看的书,送给燕先生作个纪念。最后,年轻人打开了一幅字,也是送给我的,上面书写着“诚信”二字,那两个字写得苍劲古朴,力透纸背。

求千字左右名家散文
答:朱自清散文集. 1、, 《序》, 2、, 《匆匆》. 3、, 《歌声》, 4、,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5、, 《温州的踪迹》, 6、, 《背影》. 7、, 《航船的文明》……基本上都是千字左右,老朱该是名家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ucheng918 2008-08-22 · TA获得...

我的情思抒情散文
答:朱士鑫扶着她,轰,火烧的很快,将环形草地烧成了一个圆圈,将我们围了起来。我和朱士鑫把外套脱下盖在女孩身上,我对朱士鑫说:“老朱,你背着她冲出去吧!”朱世鑫说为什么,我说:“你没看见这个滑梯只能上两个人吗?”朱世鑫将那女孩放在我背上踢了一脚,我随即滑下了滑梯,出了小区,消防车救护车已经赶到现场,...

写搭石作者刘章是怎么死的
答:刘章现在还活着,没有死。刘章 ,著名诗人,一级作家,汉族,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等。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读者投票...

迟暮之年散文
答:在这一年里,我没有错过每一次与她相见或者找寻的机会;如今我已换城,老奶奶可好?于是,突然想起现在又是三月...迟暮之年散文2 冬艳的父亲病了,冬艳陪父亲到外地看病,班主任老朱请我代上几节课,我自然责无旁贷。大课间的时候,和几个同事谈起迟暮之年的'老人来。朱老师说:“前几天下午...